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31 14:27: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n=33,采取传统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与观察组(n=35,采取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跟骨影像学检查情况,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医疗成本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康复快,医疗成本低,跟骨结构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风险低。
 
  关键词: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跟骨,关节内骨折,并发症
 
  0引言
 
  跟骨为人体最大的跗骨,骨折风险高,常见关节内骨折,多数伴不同程度位移,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明显影响患者足踝功能[1]。针对跟骨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故多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牢靠内固定,促进患者康复。在内固定入路上,既往常用L型外侧入路,能较好暴露跟骨与关节面,但切口并发症率较高,且对血运影响明显[2]。近年来,跗骨窦入路在跟骨骨折中已经有了较多应用,能通过较小切口进行复位,但解剖钢板置入难度大,对此需配以微创锁定钢板,以保障顺利置入与固定[3]。但对微创锁定钢板固定的牢靠性,临床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通过对照研究,探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5)。对照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为(37.20±5.82)岁;Sander分型Ⅱ型26例,Ⅲ型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22~69岁,平均为(37.54±6.12)岁;Sander分型Ⅱ型27例,Ⅲ型8例。两组基础资料可比(P>0.05),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CT等确诊为跟骨关节内骨折;②SanderⅡ、Ⅲ型;③存在新鲜闭合性骨折;④临床资料完整;⑤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病理或陈旧性骨折;②跟骨畸形者;③不耐受手术者;④依从性极差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外侧L形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术中侧卧或俯卧,于外踝向上4cm起始行纵向切口,至外踝向下2.5cm后,向外侧与足底交界位置转120°,至第五跖骨基底近侧1cm,全层切开至跟骨外侧壁,充分暴露骨折位置、跟距、关节面等,直视下复位,将适宜的解剖锁定钢板弯曲后置入进行内固定。冲洗切开层并逐层关闭,敷料包扎。
 
  观察组则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在跗骨窦行3~6cm切开,从外踝下1cm顺着腓骨肌腱长短肌上缘到达第四跖骨基底部。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并分离腓骨长短肌腱、腱鞘,暴露跟骨外侧壁,对软组织向下牵拉,注意保护神经与血管。对跗骨窦脂肪、血肿进行清理,暴露后关节面,掀开外侧壁,暴露塌陷关节面,使用克氏针撬拨复位,使关节面对合平整,采取克氏针临时固定。如跟骨内外翻、缩短,需要使用斯氏针牵引、内外翻等进行纠正。对跟骨增宽,通过双侧挤压改善。术中进行X线透视,复位满意后,置入跟骨微创锁定钢板,以骨膜剥离器建立隧道,从隧道内置入钢板。以排钉将钢板置于后关节面,再以螺钉固定。必要时可使用空心加压螺钉辅助固定。
 
  两组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定期换药,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1)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医疗成本。
 
  (2)两组跟骨影像学检查比较:对比术后1周、末次随访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
 
  (3)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对两组术后感染、皮瓣坏死、神经损伤、骨不愈等的总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间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医疗成本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两组跟骨影像学检查比较
 
  对比两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获取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跟骨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主要表现为跟骨疼痛、肿胀、瘀斑等,其发生与剧烈运动、坠落伤等相关。SanderⅡ、Ⅲ型跟骨骨折者如未得到及时手术治疗,可造成创伤性关节炎或畸形愈合,不利于足踝关节功能恢复,病残风险很高。目前,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可实现牢靠内固定,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但在手术切口的选择上,既往多采取外侧L型入路,该入路虽然能较好地暴露骨折情况,但手术切口大,需要剥离较多软组织,可造成跟骨血供破坏,术后皮瓣坏死风险较高,且可能发生骨不愈等。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跗窦入路也有了较多应用[4]。采用该入路方案,手术切口小,不会造成跟外动脉损伤以及腓肠神经损伤,利用撬拨复位,能避免大面积软组织剥离,而跗骨窦血管网发达,切口后续容易愈合,感染、坏死风险低,而通过保护血运,也能为骨折复原创造良好条件,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但跗骨窦切口置入钢板较为困难,塑形不便,常规钢板难以贴合,长期、过度牵拉则可能造成皮缘坏死。基于此,选用跗骨窦微创锁定钢板。该钢板具有独特的解剖设计结构,稳定性好,置入钢板时无须大范围进行外侧壁剥离,仅分离皮下隧道即可,符合微创理念,也能减少感染、坏死、神经损伤风险[5]。因钢板设计的特殊性,术中无须反复调试,能缩短手术时间,且因软组织损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较轻微,钢板体积小,所带来的异物反应也会更小[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医疗成本均小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提示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操作时间短,对患者损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医疗成本低。术后1周、末次随访两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方案内固定均牢靠,有利于解剖结构恢复。而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该术式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能减少患者损伤,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医疗成本,有利于解剖结构恢复,且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尤炯鸣,吴银生,王锋,等.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骨伤,2021,34(9):794-800.
 
  [2]齐霁.经跗骨窦入路和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22,30(3):30-31.
 
  [3]王朝晖,罗永,刘建伟,等.跗骨窦入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18,20(2):141-143.
 
  [4]汤殷志,常兵,程绪刚.跗骨窦入路结合逆骨折损伤机制复位与传统入路术式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2,19(5):46-50,60.
 
  [5]时亮,段亮,董向辉,等.经跗骨窦间隙入路结合万向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4):80-83.
 
  [6]张永发,何武兵,许志贤,等.跗骨窦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10):767-77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5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