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接纳承诺疗法联合情境式交往训练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31 13:49: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观察接纳承诺疗法(ACT)联合情境式交往训练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8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情境式交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CT。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狂躁[杨氏躁狂量表(YMRS)]、焦虑[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社会功能缺陷评筛选量表(SDSS)]、自我效能[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理弹性[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认知融合分问卷(CFQ-F)]评分。结果:干预3、6个月后,两组YMRS、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AQ-Ⅱ、CFQ-F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联合情境式交往训练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减轻其狂躁、焦虑及抑郁程度,提高社会功能和自我效能,改善心理弹性,效果优于单纯情境式交往训练。
 
  【关键词】情境式交往训练,接纳承诺疗法,双相情感障碍,焦虑,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极端的情绪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交、职业和家庭问题[1-2]。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等方式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其中情境式交往训练是帮助个体提高社交技能和情境适应能力的心理干预措施,多用于共情培训和认知障碍类疾病,但其在心境障碍类疾病中的应用受限[3-4]。接纳承诺疗法(AC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侧重于帮助个体接纳内在体验,并承诺采取积极行动,引导其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目标[5]。本文观察ACT联合情境式交往训练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6];年龄>18岁;杨氏狂躁量表(YMRS)评分<19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8~35分,且稳定持续2周以上;智力正常。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沟通障碍;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0kj09)。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5~60岁,平均(35.12±5.25)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45±0.6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5~61岁,平均(35.19±5.23)岁;病程7个月至5年,平均(2.49±0.6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情境式交往训练。(1)建立团队。由精神疾病专科医师(主任医师1名、心理医师3名)、护师(4名)和护士(8名)组成干预小组。(2)制订计划。通过评估个体交往行为和情境适应能力,确定其交往技能和情境适应能力,以此确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强度,并制订训练计划。(3)训练内容。①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个体学习和掌握交往技能,包括表达情感、倾听和回应他人、解决冲突等;②利用情境模拟方式帮助个体学习和掌握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能力,包括问路、告别、应对社交场合、处理突发事件等,训练情境适应能力。训练时间为上午10:00-12:00,隔天1次。

\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ACT。(1)团队建立:将患者分为5~8人小组,通过小组会议或讲座的形式自我介绍,拉进距离,建立信任关系。(2)强化接纳与正念过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患者理解接纳正念的核心概念,使患者接纳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身体感受,强调在当下保持正念,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体验与感受,以此提升心理韧性。(3)心理灵活性训练与内省引导:第1~3个月,组织正念冥想练习、认知重构练习、应对技能培训、生活挑战模拟、反思与分享小组会议等,结合对话、放松练习等方式,引导患者内省并确定情感障碍目标,在小组会议中不断修改和完善阶段干预计划。(4)明确价值观与承诺行动及阶段目标设定:第4~5个月,协助患者明确个人价值观,并基于这些价值观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鼓励患者采取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反馈,并确定下一阶段的治疗目标。(5)情境式交往训练与社交功能恢复:第6个月,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患者在模拟的情境中练习接纳、理解和尊重他人等技能,并逐渐将这种能力延伸至干预团队和社会交往中,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交适应和恢复。
 
  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狂躁、焦虑与抑郁评分。采用YMRS评估狂躁程度,包括11个条目,4级评分法(1~4分),总分44分,分数越高躁狂程度越严重;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情绪,包括14个条目,总分0~56分,≥14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分数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采用HAMD评估抑郁情绪,共24个条目,总分96分,≥8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分数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我效能评分。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筛选量表(SDSS)[7]评估对外交际功能,包括10个条目,总分0~20分,总分≥2分表示有社会功能缺陷,分数与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呈反比;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评估患者面对交际时的内在效能感,总分10~40分,≥25分表示自我效能较高,分数越高自我效能越强。(3)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采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9]、认知融合分问卷(CFQ-F)评估心理弹性,AAQ-Ⅱ包括7个条目,每个条目1~7分,总分7~49分,评分与心理回避程度呈正比;CFQ-F包括认知、心理、行为共9个条目,每个条目1~7分,总分9~63分。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狂躁、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YMRS、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两组YMRS、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DSS、G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两组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AAQ-Ⅱ、CFQ-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两组AAQ-Ⅱ、CFQ-F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表现为行为疯狂、不可控或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意图[10]。心理干预是康复行为的重要环节。情境式交往训练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适应、反馈和强化等方式帮助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学习和掌握交往技能,但极端情绪下情感障碍患者行为训练实施难度较大。
 
  ACT疗法强调接受现实,而非逃避或抗拒负面情绪和想法,通过鼓励个体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目标,促进其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6个月后,两组YMRS、HAMA、HAMD、SDSS、AAQ-Ⅱ、CFQ-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ACT疗法通过讲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更清晰的认知,增强患者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能力,有利于提高社交支持和疾病认知;鼓励患者分享既往经历中的成功事件,完成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引导患者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并积极采取行动,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1-12]。联合情境式交往训练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进而增强社交技能、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
 
  综上所述,ACT联合情境式交往训练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减轻狂躁、焦虑与抑郁程度,提高社会功能和自我效能,改善心理弹性,效果优于单纯情境式交往训练。
 
  参考文献
 
  [1]Mondragón-Maya A,Flores-Medina Y,Silva-Pereyra J,et al.Neurocognition in bipolar and depressive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A comparison with schizophrenia[J].Neuropsychobiology,2021,80(1):45-51.
 
  [2]Trotti RL,Sunny A,Parker DA,et al.Neural processing of repeated emotional scenes in schizophrenia,schizoaffective disorder,and bipolar disorder[J].Schizophr Bull,2021,47(5):1473-1481.
 
  [3]刘蔚,付瑶,罗樱樱,等.情境模拟训练在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1,42(3):56-59.
 
  [4]高菲菲,刘丽爽,刘爱贤,等.情境模拟式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4):2655-2659.
 
  [5]任江苹,陈娟,徐娜,等.接纳承诺疗法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3):394-397.
 
  [6]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0-243.
 
  [7]李毅,胡拾妮,高欢,等.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468-470.
 
  [8]李书棻,吴亭芳,张自强,等.中文版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订及应用於精神障碍者之信效度研究[J].台湾职能治疗研究与实务杂志,2014,10(2):84-93.
 
  [9]Bond F W,Hayes SC,Baer RA,et al.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II:a revised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and experiential avoidance[J].Behav Ther,2011,42(4):676-688.
 
  [10]胡知仲,胡茂荣,陈锦源,等.接纳承诺疗法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1,30(1):84-89.
 
  [11]李懋,史俊研,封钢,等.接纳承诺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6):23-24.
 
  [12]徐大林.接纳承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心理波动及自我接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5):114-11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5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