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基于现代中医视角深度解析气血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9 15:38: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气聚成形而生万物,血是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精微物质,气血关系密切,可相互协同发挥作用,又可相互转化。本文从现代中医视角,从常见症状与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辨证、经络、腧穴、养生、膳食调养等方面深度解析气血本质,将抽象的中医理念具象化,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改善体质、通过补养气血、疏通经络等,整体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气血,养生,治未病
 
  0引言
 
  气血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人的生命历程包括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即气血从弱至强,再从盛转衰的演变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提及:“血气者,人之神”,更说明调养气血之重要性。气与血,一阳一阴,相互依存、互根互用。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本文从现代中医视角,将抽象的中医理念具象化,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善体质,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
 
  1中医常说的气血是什么?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比如血液在血管中运行的动力西医认为是心肌收缩力在推动,在中医理论认为是气推动血液运行[1]。气的概念还包括精微物质,就是人体的各种功能,最重要的是维持脏腑功能,比如说心气虚,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等,那么气就维持了心这个功能,当气不虚,脏腑功能正常时,就不会产生不舒服的症状。
 
  中医说的血也不单单指血液,既是指有形的血,也包括一些功能,比如濡养、滋润等,目有血的滋养才能看见东西,很多老年人觉得眼睛干涩、看不清楚,中医就认为是肝血虚,缺乏血濡养,在治疗的时候,我们就是通过养肝血来改善这些症状。总之,气和血是维持我们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
 
  气和血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如血压,气推动血液在脉当中运行,送到各个器官,去濡养我们的五脏六腑,气就像抓手一样,可以约束血,让血不要流到脉外,西医讲是血管在约束着血液,中医讲是气在约束着血液,让它循着正常的道路走,气是无形的,看不到,它的功能怎样发挥呢,它要依附有形的血,才能去维持我们脏腑功能的正常,所以我们通常说气血一起来说[3]。

\
 
  2“气”的具体分类有哪些?
 
  气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是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气,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维持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它是来源于肾气,来源于先天,也靠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有的人先天肾气足,脾胃功能也好,又能够将吃进去的食物化生成精微来濡养肾气,这类人就表现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就是元气足[4]。有的人生下来体质弱,总是生病,发育迟缓,脾胃功能差,吃东西不消化,没有食欲,这一类人就是元气不足。所以元气有先天因素,肾气,也有后天因素,脾胃水谷精微的滋养,共同影响人体的元气。宗气,又称胸中之气,来源于呼吸的大自然的清气,和脾胃的水谷化生的精微共同组成,宗气主要管人体的呼吸。维持呼吸功能,还有前面讲的推动血液运行的气,也是宗气,并且宗气维持我们运动、感官功能,我们能看到、听到、运动,这些功能都是宗气在维持[5]。营气,又叫荣气,荣就是濡养的意思,营气在血脉里化生成血液,去濡养全身,所以称为营血。卫气,保卫的意思,捍卫人体的气,有的人容易出汗,容易感冒,就是卫气虚。以上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就是人体的一身之气[6]。
 
  3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
 
  正常情况下阴阳应该是平衡的,阴我们可以理解为冷,阳我们可以理解为热,那么阴虚情况下,会表现为阳相对偏旺,就会生内热,阳虚会表现为阴相对偏盛,就会生内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可见,人体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决定着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反映了疾病的转归以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7]。
 
  3.1经脉和气血的关系
 
  经脉是我们人体的网络系统,把我们五脏六腑,皮肉筋骨之类全都沟通联络成一个整体,我们的全身气血是循着经脉运行的。沟通各个脏腑,表里上下内外,都是经络来连接,大家不用去想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血管,不是神经,也不是骨骼筋膜,它就是一个无形的网络,可以想象成我们人体的另外一套系统[8]。
 
  3.2脏腑和气血的关系
 
  脏腑的正常功能是由气血来维持的,气血不足了脏腑功能也会受影响,比如老年人脾气虚,吃不下东西,吃了之后脘腹胀满,化生不了精微来濡养脾,就补不上来,就化生不了气血,就会相互影响,气血不足影响脏腑功能,脏腑功能不足又影响气血化生,这个时候就需要药物来调整,打断这个循环[9]。
 
  3.3中医对体质的分类
 
  中医体质是考虑到人体所能接触到的所经历到的各种因素,包括所处的环境,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疾病,体育锻炼等各种因素的体质学说,是个体对各种综合因素的反应。比如同样条件有的人爱感冒,有的人爱过敏,有的人吃得很少就容易发胖等这些都是体质因素引起的。跟先天因素,精神状态,抗压能力,长期处的环境,生活方式等等都有关系[10]。
 
  4最常见的血瘀体质和气郁体质
 
  血瘀体质用两个字概括:黯,皮肤比较黯,有黄褐斑,舌头有瘀斑瘀点,月经比较暗,另一个就是痛,中医讲不通则痛,头痛,偏头痛,腰痛,关节痛,女性痛经等各种痛。为什么会形成血瘀体质呢,就是长期不良情绪影响,再加上喜欢吃过于油腻的食物,生活环境寒冷,缺乏锻炼,小病不断,气虚、阴虚、血虚,长期这些因素作用就形成了气血运行不畅,运行无力,形成血瘀体质[11]。
 
  气郁体质的人呢,性格上比较敏感,玻璃心,内心很容易受伤,皮肤敏感,皮肤比别人薄,对痛、痒、寒、温都比较敏感。与此同时,情绪较为敏感,尤其在睡眠方面,容易出现睡眠质量不佳、缺乏安全感、胆小、易怒等问题。对于他人的无意之举,往往会过分在意并心生闷气。此外,还表现为较挑剔的生活习惯,如对睡眠环境要求较高,环境变化容易影响睡眠质量;饮食方面也有所偏好,比较挑食。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体质的人往往体型较为瘦削,因此受到部分女性的青睐。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女性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有人因而感叹即便未进食亦容易发胖。然而,老年女性常常表现为消瘦,这类人群很大程度上属于气郁体质[12]。
 
  4.1气血不足的外在体现
 
  气血不足的表现有很多,具体到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体现在精气神上:①容易累,明明没干什么,但总觉得累,一天到晚疲劳,犯困,没精神,什么都不想干,早上起不来,上班犯困,回家就想躺平,懒得说话懒得动。②色萎黄,皮肤粗糙干燥,没有光泽,容易脱发,出现白头发,头发分叉等。③嘴唇、舌头、牙龈、指甲颜色都比较淡,甚至指甲容易断裂,牙龈萎缩,牙齿容易松动,失眠多梦,健忘。④讲话中气不足,懒洋洋的,声音很低。⑤头晕眼花,食欲减退,怕冷,手脚冰凉,女性月经过少,绝经早。⑥脉细弱无力。
 
  4.2气血不足的健康风险
 
  气血不足,对人体全身脏腑、骨骼肌肉营养就不足;对脑营养也不足,所以会心神不能安定,睡不好觉,心情焦虑,就会影响血压,很多人一宿不睡,第二天血压就高了。随着年龄增长本来骨量持续下降,那么气血不足不能濡养骨骼,就会加重骨质疏松,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造成症瘕积聚,形成各种包块、结节。

\
 
  4.3导致气血不足
 
  首先,先天因素,比如小孩子都很活泼,不知道累,到了中年各种力不从心,体力精力上开始跟不上,这是自然规律。前面讲的元气,也就是肾气,会持续损耗,这是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避免会出现气血不足,但是也跟个人的体质和锻炼有关系。其次,后天因素,当损耗积累到一定程度,身体就会,发出一定的信号,比如熬夜、胡吃海塞、喝酒等,这些都会进一步损耗气血。最后,长期的情绪不稳定,肝藏血,主疏泄,肝疏泄功能障碍,生成血就会不足,血不养心神,也会造成失眠多梦等。
 
  4.4气血不足人的饮食
 
  气血不足的人,属于脾胃虚弱的,既要加强营养,又要避免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中医讲过食肥甘会损伤脾胃,反而更不利于气血恢复。可以吃容易消化的,富含营养的,清淡的食物。气血两虚之人还应做到饮食有节,寒温适宜,定时定量,吃饭吃八分饱,不吃宵夜,勿挑食或过食寒凉性质及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
 
  4.5有损气血的习惯
 
  多气血不足跟先天有关,但大多是后天的行为造成的:①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功能也齐全又简单方面好用,很多人拿起手机看一天,包括老年人,也都会玩手机了,坐着看,躺着看,几个小时都不动,这种行为是比较危险的,中医讲久视伤血,久卧伤气。躺在那看手机,就是又伤血又伤气。②年轻人熬夜,有的是为了工作,有的是为了玩,现在很多老年人也熬夜追剧了,这是比较危险的,咱们老年人又不上班,白天有的是时间,给自己留点悬念,第二天再追剧,千万不能熬夜。③许多老年人担忧血压和血脂过高,因此每天仅以粥和青菜为食。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正确。长期如此会导致气血不足,因为气血的生成与生理代谢密切相关。血压和血脂的高低并非仅取决于饮食,而是与生理代谢有关。在患病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服药,并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尤其是优质蛋白质。现在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很快,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沟通不畅或者做事力不从心的时候,很多人就容易生闷气、胡思乱想,长此以往气滞血瘀,损伤气血,所以日常生活还会要多沟通,多交流。
 
  4.6正确调理气血的睡眠作息建议
 
  中医讲失眠是由于“阳不入于阴”引起,到了晚上应该阳气蛰伏,晚上21~23点,亥时,三焦经当令,连接五脏六腑的三焦经,三焦经通,就不容易生病,在睡前要少看手机和看书,让自己安静下来,准备睡觉。23点~1点,子时,胆经当令,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全身气血开始生成,这个时候进入熟睡,气血就会养好。所以还是要调整作息时间,也对补充气血有帮助。
 
  4.7适合养气血的运动
 
  八段锦和易筋经,作为我国传统健身功法,具有调身、调心、调息的“身心合一”的整体作用。不需要借助器械,动作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年龄段。可以改善肢体关节活动度、力量、平衡、心肺耐力、认知功能和步态通过身、息、心三者调和,可以通经脉,充气血,调七情,心神得养,五脏安和,形与神俱,最终达到身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进而促进身体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4.8身体胖瘦与气血的关系
 
  身体胖瘦和气血有关系,过于瘦的人脾胃一般是有问题的,吃不进去东西,吃点就腹胀,那么因为脾胃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就会气血不足,反过来,很多胖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气血旺盛,很多胖的人是属于痰湿体质,属于气血阻滞的状态,是痰湿内盛,同样也是气血不足。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不胖不瘦,精力旺盛,面色红润,神清气爽。
 
  5结语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流行全身,以流畅平衡为贵,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只有得到全身气血的温煦、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失和,势必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引起身体病变。中医治病养生历来强调以调和气血为重。当前大健康发展背景之下,全球各国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恰当养生疗法,从人的饮食、运动、起居等日常生活入手,正确调补五脏六腑、滋养气血,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来实现国民提高生命质量、健康长寿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佳,王庆谚,杨芳,等.中医思维训练营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1):181-1838.
 
  [2]李佳,朱爱松,尚德阳,等.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形成性成绩评价的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2015.
 
  [3]孟庆岩,杨柳,刘圆圆,等.先秦“天六地五”分类法与运气学说的发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6):893-964.
 
  [4]熊鸣峰,吴春红,兰琴,等.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应用初探[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7):133-134.
 
  [5]姚婷,陈朝阳,杨佳丽,等.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探讨[J].中医药通报,2023,22(2):68-70.
 
  [6]周贵国,刘焕金.人体气血能量和经络藏象关系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4.
 
  [7]马晓彤.通过脏腑、经络与气血的信息联系理解体质问题[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2005:3.
 
  [8]游佳琪,任成博,尹艳.浅谈血瘀体质调体[J].饮食保健,2021(6):95.
 
  [9]徐祥敏,李明霞,张经纬,等.气郁体质与月经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1):111-115.
 
  [10]杨佳医.从气血脏腑浅要分析饮食与月经过少的关系[C]//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中医妇科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2019:249-251.
 
  [11]吴思倩,李得清.李得清治疗气血不足型心悸经验总结[J].基层中医药,2023,2(2):9-13.
 
  [12]刘佩珊.补益气血通络下乳方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效果[J].智慧健康,2020,6(16):133-134,15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342.html
本文标签: 气血 ,养生 ,治未病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