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采取“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及健康行为。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心理健康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采取“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健康行为并减轻负面情绪。
【关键词】“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精神分裂症,稳定期,健康行为,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思维、感情和行为方面的深度紊乱[1]。经过对症治疗后处于稳定期的患者可能面临社交障碍、职业困扰和药物依赖等问题,对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2-3]。由于患者治疗需要一定周期,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因此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已成为临床重点关注问题。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将院内护理转至家庭的护理方式。4C延续性护理以奥马哈系统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延续性护理活动,而“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为互联网及延续性护理的有效结合,该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个性化、连续的护理,包括建立患者-医生连接、协调医疗资源、定制医疗方案及其他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院外的护理[4]。基于此,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采取“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并探究其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精神分裂症诊断[5];(2)年龄18周岁以上;(3)接受稳定药物治疗,且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排除标准:(1)既往有自杀倾向;(2)心脑血管疾病;(3)听觉、视觉障碍或神经系统损伤、障碍。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延续性护理。(1)延续性护理小组的建立:护士长为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组成包括医生、责任护士,由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后方可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2)建立档案:组建患者的个人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以便出院后与患者进行联系,实时了解病情变化情况。(3)建立微信沟通群:在出院后应在微信群中进行沟通,在微信群中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宣教,面对患者家属的疑问及时给出回复。(4)了解病情:制定患者一对一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案,每周采用微信进行访问,两周进行视频访问,主要访问内容为患者病情、睡眠、服药等,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叮嘱患者正确用药,及时解答患者疑虑。(5)心理指导:护理人员通过微信每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个人想法和感受,并耐心倾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帮助和解决,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在病情控制良好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引导患者参与感兴趣的事物,以促进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1.2.2观察组采取“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1)全面性:自护能力评定由社区护士完成,主要包括维持舒适的环境、制定合理的饮食干预、增强认知能力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及相关知识。(2)合作性:采用微信的方式详细告知受试者精神分裂症稳定期自我护理对其稳定状态的益处,针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薄弱之处,开展个体化健康宣教,主要方式包括面对面宣教、提供相关护理手册、视频推送等。(3)协调性:指导患者加入微信群聊并在医院公众号内发布有关精神疾病的内容转发至群内由患者提醒患者查看,患者之间也可相互交流。每天针对患者存在的疑虑进行统一回复、指导。(4)延续性:每周由1名专访护士对患者实施1次时间为20 min左右的微信随访,详细记录患者的精神状态、药物管理、社交互动等情况。患者可通过“e护到家”线上下单,并由护士进行上门服务,纠正患者,并在此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积极度较高的患者应基于赞扬,积极度较低患者应及时干预寻找问题原因,并给予帮助。
两组均进行为期42 d的延续性护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不良情绪: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抑郁进行评价。SAS、SDS均为20项条目,条目计分1~4分。分值水平越高,代表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SAS、SDS 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35、0.847[6]。(2)健康行为: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行为。采用健康行为量表(HPL)评价患者健康行为,分为6个维度(健康责任感8~32分;躯体活动10~40分;人际关系8~32分;压力管理7~28分;营养10~40分;心理健康9~36分),每个条目分值为1~4分,当患者得分越高时健康行为就越好[7]。量表Cornbach'sα系数为0.847。(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含3个分量表(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各个量表的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0分,当患者所得分值越低时即表示其生活质量越不佳[8]。量表Cornbach'sα系数为0.854。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护理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行为比较
护理后,两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心理健康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两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较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其属于慢性恶化类疾病,患者长期受到病痛影响,干预效果不佳,患者一旦患上精神分裂症会出现伤害身体、自杀等现象,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9]。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疾病处于稳定期,该阶段患者疾病控制主要以精神类药物为主,稳定期患者的疾病与急性期相比较轻,但仍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来控制病情发作,以往临床中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但无法满足患者需求[10]。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之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日益改变着传统医疗护理的面貌。“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结合了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的护理理念,旨在提供更为连续、个性化和高效的护理服务[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通过定期的微信随访、健康宣教,以及专业护理团队的指导,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稳定期特点,形成积极的自我护理态度,从而减轻了心理压力。其次,“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抑郁状态具有明显改善的效果,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定期推送、交流平台的建设,患者能够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和与其他患者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其对康复的信心,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心理健康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通过建立交流平台、提供个性化健康宣教等手段,有效地促使患者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并且患者通过微信随访、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获取到丰富的健康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健康态度。其次,指导患者更加积极地进行健康行为,更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13]。
此外,护理后,两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该模式通过全程性护理服务的覆盖,从患者出院后到康复各个阶段提供了连续性的关怀,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应对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进而提高了其康复体验。与此同时,“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注重个性化护理,通过在微信平台传输知识,使患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疾病特点,掌握相应的自我护理技能,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康复管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4-15]。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采取“互联网+”4C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健康行为并减轻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杨丽娟,蒋红.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0):2952-2954.
[2]杨潇.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疾病症状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6):149-151.
[3]BUGARSKI-KIROLA D,ARANGO C,FAVA M,et al.Pimavanserin for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results from the advance phase 2 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J].Lancet Psychiatry,2022,9(1):46-58.
[4]牛衍芝,黄孝玲,李媛.“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23,23(12):56-59.
[5]陈美英,张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双相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循证依据[J/OL].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4,4(4):207-211.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nkjbykfzz201404002.
[6]宋文婧.护患沟通技巧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对焦虑、抑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13):2064-2066,2070.
[7]张艳,杨梅,卢寒梅.以敏感指标构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CHF合并AF患者健康行为水平、自我效能感及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3):41-44.
[8]林静宜,陈祥,童威文.精神专科-社区-家庭支持性干预方案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5):25-28
[9]黄鹏,詹宁露,赵艳芳.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6):89-93.
[10]苏海泉,钟桂媚.正念减压疗法联合常规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0):95-98.
[11]上官琼婧,王敏.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即时性与延时性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3,47(6):992-993.
[12]奚娟,乔娇娇,陈璐.以互联网技术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3):59-62.
[13]王帅颖,刘琴,栾涛,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6):165-169.
[14]王玲玲,魏聪.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性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33):89-92.
[15]陈美珍.个性化延续性联合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3,44(3):118-1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