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传统组(给予患者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组(给予患者腹腔镜根治术),每组41例。经由对比分析各类手术方法在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满意度方面的差异,以探讨适用于低位直肠癌治疗的优选手术方案。结果腹腔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根治术具有显著疗效,该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手术过程中各项指标优良,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有利于患者康复。同时,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较高,具备深入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根治术,开腹手术,低位直肠癌,临床效果
0引言
低位直肠癌属于常见肿瘤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临床常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该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术后恢复并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健康[1-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技术日益成熟。腹腔镜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对提升临床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具有较清晰的术野,可降低对患者产生的创伤,避免相邻组织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且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3-4]。因此,本文将对8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最佳手术治疗方式,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康复,现进行以下内容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传统组(给予患者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组(给予患者腹腔镜根治术),每组41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区间在32~80岁,平均(68.53±7.2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低位直肠癌,且均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贫血、低蛋白血症、伴肠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障碍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放化疗,给予盆腔三野照射,每次剂量为1.8Gy,每周进行5次,持续治疗5周,总剂量控制为45Gy。放疗第1周与第3周时,使用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进行化疗,化疗完成6周后进行手术治疗。另外,各组患者术前3d均服用庆大霉素(上海迪冉郸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270)及甲硝唑(浙江花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202),并在术前半小时进行抗生素干预。
传统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对手术位置做消毒处理,选择患者下腹部正中位置进行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以及皮下脂肪,对内外括约肌位置由下至上进行分离,结扎患者肠系膜下静脉与动脉,通过电刀游离切除肠系膜,将直肠暴露出来后,在患者盆腔内部使抓钳置入直肠与肛提肌交汇位置进行处理,全部切除直肠,将病变组织取出后,缝合伤口,术毕。
腹腔组行腹腔镜根治术,具体操作内容:将患者处于截石位,向患者创建气腹,其压力保持15mmHg上下,主操作孔为患者两侧髂前上棘平行位置,对腹直肌外侧部分进行戳孔,在对孔旁边脐部10mm区域进行戳孔,然后观察患者腹腔内部,清楚腹腔粘连以及器管转移等实际情况。手术操作全程在腹腔镜所呈现的画面下进行,切开肠系膜根部,进行分离,根据血管方向对周边淋巴结进行清扫,利用超声刀将骶骨岬分离,骶前间隙形成后,然后对肛提肌筋膜分离,并对直肠给予游离,左下腹部麦氏点进行切口,作为操作孔,将病变肠段取出,撤掉气腹,安置引流管,缝合术毕。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下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满意度情况。
1.4评判标准
评估患者治疗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三个标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其中问卷评分≥80分为患者非常满意此次临床治疗,≥60分为患者满意本次临床治疗,<60分为不满意此次治疗。满意度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患者与满意患者之和占总人数的比例。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对比,采用χ2检验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满意度比较,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手术各项指标
由表1数据可知,腹腔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出院时间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由表2数据可知,腹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治疗满意度
由表3数据可知,腹腔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直肠慢性炎症、直肠腺瘤癌变、饮食与致癌物质以及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便秘、腹泻、血便、脓血便等。低位直肠癌其肿瘤病灶位置在患者肛门5cm以内,人体大肠包括直肠与结肠,直肠包括上段、中段、下段,下段即为低位直肠。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分期、性质、大小等特点,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低位直肠癌其发病率及危害性远高于大肠结肠的病变,并且患者病灶位置越低,其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越差,即便根治也很大程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5]。
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传统开腹手术一直被视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此方式通过在患者的适宜位置实施直接切口,从而实现对病变组织的清晰观察和精准切除,同时确保淋巴结的彻底清扫。这种手术方式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展现了显著效果。但是,直肠癌的主要发病人群集中于老年人,鉴于年龄等多种因素,这些患者的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普遍偏低。病情发展会加重降低免疫力,导致机体各功能下降,多数患者对临床开腹手术的耐受性并不是很高,手术治疗对患者产生创伤较大,预后效果较差,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当前,腹腔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被医学界所认可,因其具有先进性。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其手术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小、术后预后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时间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腹腔镜下开展手术治疗,可为医护人员提供更为清晰的视野,有利于医师可快速有效对病变组织周边的精细结构进行分辨,如输尿管、自主神经丛及血管等,可有效保证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避开周边其他组织,有利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有效促进术后预后[6]。因此,根据结果可知:腹腔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4.88%vs.26.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92.68%vs.65.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说明腹腔镜根治术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有效改善病情。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低,患者治疗满意度高,可有效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时彬.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J].系统医学,2023,8(10):168-171,176.
[2]季新荣,徐超,顾卫红,等.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0,5(23):101-103.
[3]付景发.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6):182.
[4]陆峰,关钟灵.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23):74-76.
[5]王清奎,吉丙阳.腹腔镜经肛拖出根治术与传统开腹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比较[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9,13(4):396-399.
[6]张仕林,韦国祥,彭厚坤.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的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28(7):897-90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