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29 10:40: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7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功能性步态评估表(FG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峰流速对称性差值(DVp)、平均流速对称性差值(DVm)]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FG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s、Vm均大于对照组,DVp、DVm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BBS、FGA和BI评分,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MAS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关键词】卒中,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解痉纠偏针法,平衡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
 
  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所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致残率约为80%,可引起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以运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即偏瘫[1]。临床常采用药物、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其中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可改善肌群异常活动,促进平衡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疗效欠佳[2]。中医学将偏瘫归属于“大厥”“偏枯”等范畴,病因为感受外邪、气血逆乱。针灸属于中医特色疗法,解痉纠偏针法可疏通经络、畅行气血,提高神经细胞活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肢体痉挛状态[3]。本文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4];中医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5],主症为面色晦暗、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次症为口唇及齿龈暗、爪甲紫暗、手足肿胀,舌紫,脉涩;初次发病。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病程>1年;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心功能不全;其他原因所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9~72岁,平均(65.32±3.12)岁;体质量指数18~27 kg/m2,平均(22.15±2.03)kg/m2;病程29~62 d,平均(45.26±8.02)d;脑出血12例,脑梗死23例;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15例;合并症:高血压9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8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0~73岁,平均(66.24±3.08)岁;体质量指数17~27 kg/m2,平均(21.85±2.18)kg/m2;病程26~70 d,平均(48.03±10.62)d;脑出血11例,脑梗死24例;偏瘫部位:左侧16例,右侧19例;合并症:高血压8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予以营养脑细胞、降血糖、降血压、降颅内压、抗血小板等常规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1)卧位训练:指导患者掌握正确卧姿,仰卧位时肩部外展,患侧手肘微屈,手指、手腕保持握物状;健侧卧位时,用软枕垫于肩胛下,将患侧上肢置于软枕上;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床上翻身、坐起、移动训练,15 min/次。(2)坐位训练:在家属帮助下进行卧位-坐起训练,10 min/次,同时患侧上肢做伸肘、屈伸腕、手抓放空纸杯、旋前、旋后训练。(3)站位训练:在家属帮助下进行站立,静态10 min/次,然后再次坐下,反复进行坐位-站立转换训练,站立期间反复进行抬高下肢、上下台阶训练。(4)行走训练:在家属帮助下进行髋关节旋前、旋后及伸屈膝、踝背屈训练,然后进行平地步行、上下楼梯训练,10 min/次。1次/d,连续训练8周。

\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常规消毒皮肤,采用华佗牌毫针(0.35 mm×40 mm)平刺百会穴0.75寸,平补平泻法;斜刺至阳穴0.75寸,平补平泻法;直刺尺泽、委中穴0.75~1.2寸,捻转补泻法;直刺小海、照海穴0.5寸,捻转补泻法;平刺神庭穴0.75寸,平补平泻法;直刺承山穴0.75寸,提插补泻法;直刺阴陵泉穴0.75寸,提插补泻法;直刺阳溪穴0.5寸,捻转补泻法;直刺郄门穴0.75寸,捻转补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6次/周,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侧肌张力[6],0级:肌张力无增加;1级:肌张力略有增加,被动屈伸关节时,在活动范围内出现最小阻力;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关节时,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内出现最小阻力;2级: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加;3级:肌张力显著增加,被动运动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弯曲或伸展时肌肉僵硬。将上述分级分别计0~5分,分值越高,肌张力越高。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肢体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越好。(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7],包括14个项目,每项0~4分,总分为0~56分,分值与平衡功能呈正相关;采用功能性步态评估表(FGA)评估功能性步行能力,包括10个项目,每项0~3分,总分0~30分,分值与步行能力呈正相关;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包括10个项目,共100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诊断系统(北京欧瑞瑞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ORY 9900)检测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峰流速对称性差值(DVp)、平均流速对称性差值(DVm)。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BBS、FGA、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FGA、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Vs、Vm、DVp、D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s、Vm均大于对照组,DVp、DVm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卒中发病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有关,由于患者脑血流速度较低,脑组织供血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患者早期会出现肌力减退,后期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引起肌肉痉挛,导致偏瘫[8-9]。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可促进受损神经细胞树突、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功能修复,还可刺激传入、传出神经,促使肌肉恢复正常活动模式,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10]。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偏瘫病机为血瘀,血行不畅、滞而不通,瘀血阻塞脑络,脑络受损,元神失司,引发肢体功能障碍,发为偏瘫。治疗应以疏通经络、活血祛瘀为原则[11]。解痉纠偏针法以“通督调神”为核心,百会、至阳穴为督脉腧穴,针刺其可调节脏腑阳气、解痉止痛、通经活络;针刺小海、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之效;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腧穴,针刺其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息风止痉之效;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腧穴,针刺其具有舒筋通络、理气止痛之效,可激发下肢经气、解除痉挛,调节脏腑经络功能;针刺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之效;针刺承山、阴陵泉穴具有舒筋通络、益肾固精、清热散风之效;针刺郄门穴具有理气活血之效;针刺阳溪穴具有通利关节、舒经活络之效;诸穴共奏调和气血、舒筋通脉、活血补气、平衡阴阳之效[12-13]。针刺百会穴可减轻脑梗死后脑萎缩程度,增强大脑神经元活动;针刺至阳穴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脑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针刺小海、委中穴可改善相关肌肉、关节的痉挛状态[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FG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15]。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Vs、Vm均大于对照组,DVp、DVm均小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解痉纠偏针法可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改善脑血液循环,同时可减小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促进正常神经通路形成,改善患侧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BBS、FGA和BI评分,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MAS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参考文献
 
  [1]章娟娟,杜健茹,萧言崧.针刺五脏俞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3):404-405.
 
  [2]肖敏,周海英,刘莉.偏瘫综合训练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5):134-138.
 
  [3]李珍,袁堂坤,樊纯彦,等.“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温阳通络汤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22,40(8):183-186.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6):432.
 
  [5]韩群英.中风偏瘫的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
 
  [6]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909.
 
  [7]刘晓霞,刘晓洁,单宝玉,等.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6):1099-1102.
 
  [8]杨凤珍.分析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效果[J].母婴世界,2021(4):57.
 
  [9]姬锋养,赵艳.针刺五脏俞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7,35(3):168-171.
 
  [10]朱先坤,聂志慧,陈卫炜,等.针灸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3):122-123.
 
  [11]钱璟,张捷,杨发明,等.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23):51-54.
 
  [12]许静,张捷,韦玲,等.“解痉纠偏”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9):2782-2785.
 
  [13]谷娇娇,杨发明,原晓玲,等.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0):3457-3460.
 
  [14]孙利波,王博禹,涂梦娟.Bobath康复技术结合解痉纠偏针法在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4):219-220.
 
  [15]常雪利,许长锋,张智芳,等.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5):5-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9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