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29 09:22: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分析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5例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及炎症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部窜痛、肩部伴有沉重感及畏风恶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的前屈、内旋、外旋及外展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中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及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且能减轻症状和炎症反应。
 
  【关键词】肩周炎,寒湿痹阻,肩痛穴平衡针法,运动留针法,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
 
  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肩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障碍。导致肩关节运动范围的减少,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疼痛和不适还可能会干扰患者的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1]。同时,长期的肩周炎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2]。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灸针来平衡全身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气流畅通,从而缓解肩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3]。运动留针法治疗是一种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在运动的同时,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和保留针灸针,通过刺激穴位和运动来促进肩关节的恢复[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为优化肩关节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5例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1.81±5.36)岁;体重指数(BMI)18.4~26.8 kg/㎡,平均BMI(21.94±0.88)kg/㎡;病程5~16个月,平均病程(8.44±1.28)个月;肩周疼痛侧别:左侧34例,右侧24例。对照组57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03±4.99)岁;BMI 18.8~26.3kg/㎡,平均BMI(21.87±0.85)kg/㎡;病程6~21个月,平均病程(8.76±1.25)个月;肩周疼痛侧别:左侧35例,右侧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5]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寒湿痹阻型肩周炎:肩部窜痛,得温痛缓,遇寒痛增,肩部伴有沉重感,畏风恶寒,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3)一侧肩关节周围伴有持续性疼痛;(4)一侧肩关节存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肩袖损伤、骨折等其他肩部损伤,(2)合并肩内疾病,(3)治疗依从性低,(4)手术造成的肩周炎,(5)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6)精神障碍。

\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直接向患者患侧肩部注入1 mL的盐酸利多卡因(湖南科伦制药,国药准字H20184147,规格为10 mL:0.2g)以及1mL的醋酸曲安奈德(天津金耀药业,国药准字H12020606,规格为1 mL:10 mg),1次/周;同时,患者还需要口服50 mg盐酸乙哌立松片(青岛国海生物制药,国药准字H20010657,规格为50mg),3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再配合采用肩痛穴平衡针法和运动留针法。肩痛穴平衡针法。患者保持坐位,伸直双膝,然后选择位于足三里穴下方2寸、稍微偏向腓侧1寸的肩痛穴作为主要穴位。在针灸操作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患部位和针灸器材进行规范的消毒。采用的是一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苏械注准20162200970,规格为0.30 mm×50 mm),针长为3寸,插入深度大约为1.5寸。在针灸操作前,确保先行交叉取穴,并留意腓浅神经的针刺特性。针灸治疗1次/d。运动留针法治疗。取穴:肩三针(肩髃、肩前、肩后)、外关、合谷及阳陵泉,患者保持坐位,全身放松,并使用华佗品牌的一次性针灸针(0.35 mm×50 mm)操作。进行操作时,采用飞针进针手法,当患者有感觉时,针将维持在体内20分钟。在取针后,对健侧条口和承山穴采用相同的方法,即强烈刺激扭转2 min。同时,叮嘱患者运动肩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和外展等动作。此项治疗1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个疗程的中医证候,肩部窜痛、肩部伴有沉重感、畏风恶寒进行分级评估。得分区间在0~6分,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差。(2)肩关节活动度: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治疗前及经过治疗2个疗程之后,测量肩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者肩部关节的前屈、内旋、外旋、外展活动度的动态性。(3)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7],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肩关节活动度(40分)、日常生活能力(20分)、疼痛(15分)、肌力(25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越良好。(4)炎症因子:采集患者3 mL的空腹静脉血样,以3 000 r/min(半径12 cm)的转速离心10 min后,再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部窜痛、肩部伴有沉重感及畏风恶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前屈、内旋、外旋及外展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CMS中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及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IL-6、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肩关节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和骨结构发生退行性、炎症性或创伤性改变,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8]。肩关节炎对患者会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影响,常伴随剧烈的肩部疼痛,导致肩关节僵硬,患者通常难以抬举、旋转或伸展手臂,限制了患者手臂活动范围和日常生活功能[9]。在西医治疗方面,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10]。中医将疾病视为整体,通过调理整个身体,调整气血平衡,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11]。并且,中医治疗方法相对温和,副作用少,适合长期使用,可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疗效[12]。
 
  根据中医理论,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寒湿和内生成湿,寒湿邪气入侵后,会导致肩关节周围经络气血流动不畅,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寒湿邪气和体内湿气相结合,形成湿浊之邪,停滞在肩关节周围,阻碍气血运行,引起肩痛和肿胀,湿气和寒邪在经络中阻滞,导致经络瘀滞、气血不畅,产生疼痛和酸胀等症状[13]。针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祛寒湿、活血化痰及通络止痛等方面。肩痛穴平衡针法和运动留针法是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挥治疗作用。肩痛穴平衡针法是一种经络调理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14]。对于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痛穴平衡针法通过刺激穴位,增加局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寒邪,缓解寒湿痹阻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感。通过针刺和刺激,改善气血循环,促进局部淤血的消散,解除湿气郁滞,缓解肩关节的瘀滞症状。运动留针法是指在进行特定的肩部运动时,同时留针于相关穴位,通过运动的引导作用,加强针刺的疗效[15]。对于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运动留针法通过运动的刺激,增加肩部的血液流动,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有利于湿邪的排出,同时,运动留针法可以通过运动的引导作用,协助针刺的治疗效果,促进肩关节活动度恢复和功能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并且能减轻症状和炎症反应。分析原因为,肩痛穴平衡针法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刺激肌肉和筋膜,促进肌肉的松弛和舒展,增加肩关节的灵活性;结合运动留针法,利用特定的肩部运动,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活动肩部肌肉,进一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16]。肩痛穴平衡针法和运动留针法可以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和供氧量,有助于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炎症和肿胀,促进修复和康复[17]。针刺穴位可以刺激肌肉和筋膜,促进肌肉的松弛和舒展,增加肩关节的灵活性;结合运动留针法,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活动肩部肌肉,改善肩关节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肩痛症状[18]。针灸刺激可以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良好的代谢功能可以加快组织修复和康复过程,减少疼痛和炎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且能减轻症状和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1]谢明花,杨伟,洪柱君,等.针刺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VAS评分及ROM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169-171.
 
  [2]丁影,丁翔云,何伟兰,等.黄帝内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评价及其红外热像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44-48.
 
  [3]胡洪平,林俊,车德文.应用董氏奇穴、平衡针联合改良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10):1989-1992,1996.
 
  [4]孙远征,刘静丹,李书霖.循经远取针刺配合不同运动时机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性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2):18-21.
 
  [5]李锋.骨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55.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5.
 
  [7]覃剑,闵洁,段海萍,等.高频超声全程引导下汉派骨伤三联疗法在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5):142-144.
 
  [8]王圆圆,刘昂鑫,陈冬,等.浮针联合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1):53-56.
 
  [9]崔超,牛晓亚,赵昱.桂枝附子汤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及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9):2116-2119.
 
  [10]张春健,丁成俊,韦镇余.舒筋通络法推拿联合肩三针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4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0,52(10):66-68.
 
  [11]张晓燕,张凌娟,张礼璐,等.中药热熨、针灸联合点揉法治疗老年肩周炎效果及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炎症状态、疼痛递质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10):1492-1495.
 
  [12]韩维宁,戴恒亮,郭锡全,等.浮针配合运动治疗肩周炎的即时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1):2017-2019.
 
  [13]蔡燕,赵灿,宋曼萍,等.肩三针温针灸联合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94-96.
 
  [14]许静,杨茂益,梁翼.平衡针联合梅花针叩刺减压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及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4):544-546.
 
  [15]李凌涛,卢洪丹,金远林.平衡针联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患者肩周运动障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171-174.
 
  [16]孙冬颖,侯建鹏,冯亚兰,等.苍龟探穴联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8):5-9.
 
  [17]侯建鹏,公维治,徐西林,等.浮针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3):25-29.
 
  [18]符海燕,刘建浩,郑全成,等.肩痛穴平衡针法联合运动留针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疗效及对血清TGF-β1、PGE2水平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7):192-19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9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