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16:21: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通络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管微循环[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患侧肌协同收缩率(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结果: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VA、IC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改善脑血管微循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患侧肌协同收缩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
 
  【关键词】卒中,偏瘫,调神通络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中医证候积分,脑血管微循环,协同收缩率
 
  卒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等特点,多数卒中后患者常伴偏瘫[1]。临床针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可恢复运动功能[2]。但康复进程缓慢,部分患者难以坚持。中医学将卒中后偏瘫归属于“中风”“偏枯”等范畴,以益气活血、疏经通络为治则[3-4]。调神通络针可调神通络、醒脑开窍,通畅全身经脉气血运行,促使肢体功能恢复[5]。本文观察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中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经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中医符合《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中瘀血阻络证诊断标准[7],主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次症为偏身麻木、头痛眩晕、共济失调,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初次发病,发病72 h内单侧肢体偏瘫,发病前无肢体功能障碍;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可配合康复训练。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存在传染性疾病;凝血功能不全以及不能耐受针刺治疗;合并恶性肿瘤;中途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治疗及依从性较差。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210915)。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7~75岁,平均(68.95±3.47)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36±2.08)kg/m2;病程24~72 h,平均(40.67±12.11)h;偏瘫侧:左侧29例,右侧21例;缺血性卒中32例,出血性卒中18例;合并高血压26例,糖尿病19例。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7~76岁,平均(69.02±3.18)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41±2.11)kg/m2;病程24~72 h,平均(41.25±12.24)h;偏瘫侧:左侧26例,右侧24例;缺血性卒中30例,出血性卒中20例;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训练借助语路康达YK-SL-A四肢联动康复训练仪。(1)治疗师指导患者伸展手臂、屈曲下肢,躯干保持直立位,腰背尽量离开座椅靠背,目视前方,训练包括热身、锻炼、恢复3个阶段。(2)热身:训练前进行热身,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训练强度,根据仪器提示选择阻力,共有10级,训练速度缓慢进行,热身训练时间为10 min。(3)锻炼:根据显示器显示数字、患者个体情况调节训练强度,开始健侧带动患肢运动,当患侧肌力逐渐增强、患侧肌力能推动扶手时指导患者用患肢带动健肢主动运动,进行屈膝屈髋锻炼,患侧下肢屈膝时做踝背屈动作,增加膝、髋、踝关节活动度,增强下肢肌力;同时在正常活动范围内,指导患者进行躯干左右摇摆旋转,调整把手长度,增加旋转幅度,锻炼核心肌群、躯干控制能力。锻炼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状态,及时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模式、速度、功率,随着患者功能进步,增加四肢联动阻力、运动负荷,主动完成患侧下肢屈曲动作。每次锻炼时间30 min。(4)恢复:锻炼结束后保持低强度训练,时间为10 min,6次/周,共训练3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通络针治疗,患者取坐位,选取穴位:百会、印堂,患侧内关、三阴交、颧髎、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委中、阳陵泉、肩髃、手三里、太冲,常规消毒皮肤,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 mm×40 mm)针刺穴位,根据穴位特点进行补虚泻实、提插捻转等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5次/周,共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根据严重程度计分,0分无症状、2分症状轻度、4分症状中度、6分症状重度。(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微循环。采用科进KJ-2V6M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协同收缩率。治疗前后检测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采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的SA7550表面肌电分析系统、Ag/AgCI电极采集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肌电信号,嘱患者取坐位,根据肌电信号基线值指导其患侧膝、肘关节屈曲45°,屈、伸动作最大等长收缩,坚持5 s后间隔5 s,完成3次屈伸动作,取最大值,协同收缩率=拮抗肌肌电值/(主动肌+拮抗肌)肌电值。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微循环比较治疗前,两组BA、VA、I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VA、IC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协同收缩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卒中后偏瘫患者需长期康复训练以改善肢体功能,但部分患者无法长期坚持训练而影响康复效果[8-9]。已知调神通络针法可调畅气血,通络复脉,调理阴阳,使骨髓筋肉盈满胜壮,四肢百骸得以濡养,恢复运动功能[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协同收缩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调神通络针法中针刺印堂穴具有疏风清热、宁心安神的功效;针刺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针刺三阴交穴可活血调经、益气健脾;针刺颧髎穴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针刺曲池穴可疏经通络、清热解毒;针刺外关穴可联络气血、补阳益气;针刺合谷穴具有通络镇痛之效;针刺足三里穴可通经活络、扶正祛湿;针刺委中穴可开窍苏厥、舒经通络;针刺阳陵泉穴可舒筋活络、舒展筋骨;针刺肩髃穴可通利关节、清热祛风;针刺手三里穴可通经活络、理气通腑;针刺太冲穴可通络止痛、活血祛瘀;针刺印堂穴可疏风清热、宁心安神;配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可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偏瘫证候和患侧协调性[11]。
 
  卒中可导致BA、VA、ICA血流速度减慢[12]。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BA、VA、IC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减轻肌肉萎缩;调神通络针中针刺百会穴可益气升阳、开窍醒脑,增加脑组织血流量;三阴交配合足三里、曲池穴可增加脑部血流灌注量,改善血液循环和患肢活动情况;二者联合可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从而改善脑血管微循环。
 
  综上所述,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改善脑血管微循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患侧肌协同收缩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天宇,彭鑫鸿,魏媛媛.平衡仪反馈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肉协调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9):1151-1155.
 
  [2]李海燕,吴丽洁.进行性呼吸训练联合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耐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5):170-173.
 
  [3]贾丽霞,朱明兴,刘东坡.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体针疗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5):667-670.
 
  [4]吴海强,沈浩,唐锋,等.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2):28-32.
 
  [5]张滢,朱嘉民,王鹏博,等.调神通络针刺法通过Nrf2/ROS通路对脑卒中后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肌张力及神经递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3,48(6):541-549.
 
  [6]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8):901-912.
 
  [7]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制定工作组,林志诚,薛偕华,等.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J].康复学报,2019,29(6):6-9.
 
  [8]何昕,舒丹.早期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6):799-802.
 
  [9]夏丽蛟,张素红,王会敏.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协调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7):718-720.
 
  [10]李凯煜,陈怡然,马铁明,等.“调神通络”针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理论探析[J].中医药学报,2023,51(10):54-57.
 
  [11]孟兵,刘冬梅,谢颖桢.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炎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1750-1754.
 
  [12]刘青青,熊垚.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管微循环及运动效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8):93-9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8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