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儿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26 09:35: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7月黔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腹股沟疝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疝修补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24 h炎症因子、生理应激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患儿中效果显著,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对机体创伤更小、疼痛更轻,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应激反应,并发症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中的脏器向外突出至皮下形成可复性肿块,虽存在自行复位的可能性,但容易出现疝囊嵌顿而导致肠梗阻、感染性腹膜炎、脓毒症等严重后果,从而危害患儿健康[1-2]。外科手术是小儿腹股沟疝首选治疗方法,能有效修复薄弱腹壁,使突出组织回纳,减轻疼痛等症状[3-4]。既往临床多采取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但长期应用发现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不足[5]。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疝修补术逐渐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创伤轻、切口小,利于患儿术后恢复[6]。本研究选取2021年2月—2023年7月黔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旨在进一步探究传统开腹疝修补术与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差异,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600例腹股沟疝患儿。纳入标准:经CT、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合并凝血障碍;腹部手术史;腹股沟嵌顿疝、巨大疝;智力障碍、恶性肿瘤等。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男231例,女69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13±1.08)岁;体重13.8~38.2 kg,平均体重(26.23±6.56)kg;患病部位:双侧128例,左侧94例,右侧78例。对照组男228例,女72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8.42±1.12)岁;体重14.1~37.8 kg,平均体重(26.03±6.59)kg;患病部位:双侧112例,左侧96例,右侧9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疝修补术。患儿仰卧,麻醉消毒术区后于下腹部做1~2 cm横纹切口,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将提睾肌移至切口外侧处,通过钝性分离以寻找疝囊,以7号线缝扎疝囊,电凝止血后缝合,放置无菌贴。
 
  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仰卧,臀部垫高30。,于脐下做0.5 cm左右小切口,建立气腹,维持气腹压力6.8 mmHg(1 mmHg=0.133 kPa)、流量2.0~2.5 L/min;将气腹针拔除后以5 mm穿刺器进入腹腔,确认疝囊位置,在左锁骨中线和脐水平线交叉位置再做切口;将0.3 cm套管针置入腹腔,取出套管鞘心后放入3 mm抓钳;在疝内环口体表投影部位做1 mm切口,7号丝线对半周腹膜进行荷包缝合,退针并于腹腔内预留线头,打结线头后将线埋在穿刺处的皮肤下方;7号线双重缝扎疝囊,缝合脐部皮下组织,以医用胶粘合切口。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围手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7]。(2)炎症因子: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炎症因子。两组均采血3 mL,分离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3)生理应激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生理应激指标。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同时记录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水平变化。(4)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统计术后切口感染、血肿、肠梗阻、阴囊肿胀、睾丸异位、腹胀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术后24 h炎症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IL-6、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IL-6、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前、术后24 h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ACTH、Cor、NE、DBP、S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ACTH、COR、NE、DBP、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腹股沟疝的发生与腹内压力增加、腹壁薄弱等有关,多因哭闹、便秘、咳嗽等腹内压骤然升高所诱发[8-9]。腹股沟疝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坠胀等,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绞窄、嵌顿,影响周围器官与组织血液供应,引发卵巢与睾丸萎缩,从而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需尽快展开治疗[10-11]。
 
  腹股沟疝自愈性低,大多需外科手术治疗,开腹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比较常用[12]。传统开腹疝修补术经腹股沟解剖结构寻找疝囊,需切开腹壁组织,易造成周围神经、输精管等损伤,导致诸多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康复难度大[13-14]。加之儿童身心未发育完全,手术耐受差,术中应激反应比较明显,不利于术后康复,故传统手术临床应用受限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与传统开腹疝修补术相比,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儿中治疗效果更好。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治疗,术中无须破坏局部解剖结构,避免周围组织损伤;同时在腹腔镜下进行内环口周围缝合,能实现良好高位结扎[15-16]。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切口小、创伤轻、术中操作准确精细,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便于患者术后恢复[17-18]。不论开腹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都属于创伤操作,术中操作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可引起生理应激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影响手术安全性,不利于术后康复[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L-6、CRP、TNF-α、ACTH、COR、NE、DBP、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对机体创伤小,故患者生理应激反应轻、炎症水平低。分析原因为,传统开腹术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创伤更大,因此引起的炎性应激反应与生理应激反应更为强烈。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手术精准度高,对机体创伤小,不易引起机体过度应激,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更好,减轻手术对机体创伤,降低炎症应激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汪金镇.小儿腹腔镜单孔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4):27-30.
 
  [2]聂鑫,沙盈盈,宣谅,等.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李金斯坦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6):1069-1073.
 
  [3]王双辉,李彦宁,刘红彬,等.开放式与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132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2,28(3):311-313.
 
  [4]王克诚,徐樊,姜飚.传统开放式修补术与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8):66-69.
 
  [5]柴益鹏,鲍峰华,岳小军.腹腔镜与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9):1533-1535.
 
  [6]牛庆胜,李明伟.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5):40-43.
 
  [7]孙兵,车晓明(整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45.
 
  [8]何朝升,苏毅,刘明学,等.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1,36(12):947-948.
 
  [9]代景友,雷明露,李三石,等.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机体微环境、切口美观满意度及经济学效益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3):93-97.
 
  [10]肖田,余运运,曹匡纬,等.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21):4142-4146.
 
  [11]吴小波.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5):2693-2695.
 
  [12]谢允虎,吴海明,孙宁杰,等.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4):357-360.
 
  [13]苟宇峰,张岳,李恒.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69-70.
 
  [14]孙俊,徐伟珏,吕志宝,等.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直疝及股疝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1,42(11):989-992.
 
  [15]李茂,庞勇,李媛.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5):526-529.
 
  [16]刘嘉杰,魏妮娜,沈剑峰,等.开放与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0,25(12):889-894.
 
  [17]马博,李建刚,王俊,等.腹腔镜TAPP与李金斯坦(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对血清睾酮浓度、MMP-2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9):1704-1707.
 
  [18]李瑞斌,吴攀,万智恒.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10):1275-1279.
 
  [19]王伟,赵宇斌.TAPP与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手术应激及疼痛影响的对比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21,38(4):504-507.
 
  [20]马凯骅,郭小平.腹腔镜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炎症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1,38(5):793-79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0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