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29 13:57: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研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陆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机体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且可减轻患者不良反应。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丁苯酞,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致死和致残率很高,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等。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升[1]。药物治疗成为早期治疗方法,对于急性脑梗死常选取溶栓、血管内介入、抗血小板、脑保护治疗等,治疗目的为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原发性脑损伤。阿替普酶是目前临床上的首选治疗药物,它能特异性的与纤维蛋白和纤溶酶原等分子相结合,从而实现较强的溶栓力,疏通患者阻塞的血管,促进其大脑血液供应,脑缺血半暗区面积显著减小[2]。丁苯酞是通过对脑缺血后多个病变组织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并迅速建立起梗死区域的侧支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陆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急性脑梗死疾病相关内容对患者诊断并符合[3];接受MRI、脑CT技术确诊;自发病至治疗时间<3 h;研究前未使用激素治疗。排除标准:对药物有明显过敏症状;有重要脏器肿瘤;已经接受过抗凝治疗。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5.32±3.15)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0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1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5.26±3.18)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国药准字HJ20160685,规格:100 mg),口服,使用剂量为100 mg,并在溶栓前经口服方式用药。
 
  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根据患者体重计算阿替普酶溶液(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批准文号S20020034,规格:50 mg/支)使用剂量,0.9 mg/kg,取计算结果相同剂量的10%与氯化钠注射液充分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1 min内推注完毕,剩下的90%与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对患者予以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 h。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阿替普酶用药方式、剂量同对照组相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使用剂量为100 mL对患者予以静滴治疗,两次治疗需间距6 h以上,对患者维持滴注1 h左右,2次/d,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炎症因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采集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对血液进行分离,获取血清放置EP管中,于-80℃环境下冷冻,等待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指标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估神经功能,总分45分,分值高低与神经功能严重度成正比[4]。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总分值100分,分值越低运动功能越严重[5]。(3)脑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颅脑进行检查,主要包含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p)。(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腹胀、呕吐、恶心、消化道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IL-6、IL-8、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MESS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Vm、Vd、V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对脑梗死的早期处理以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为前提,对于满足一定时间窗口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溶栓。溶栓是维持脑缺血再灌注的最重要手段,阿替普酶是国内常用的溶栓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6-7]。阿替普酶也称为重组人组织性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它是一种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将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转变成纤溶蛋白酶的糖蛋白;阿替普酶在血液中呈不活跃的状态,当它与血中的纤维蛋白结合时,阿替普酶被活化转变成纤溶酶;对血浆中纤维素进行分解,实现血栓溶解的效果[8-9]。丁苯酞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丁苯酞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血小板聚集和保护线粒体等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0]。
 
  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IL-6、IL-8、IL-10等炎症指标可对患者机体中炎症水平予以积极反应,治疗后,观察组IL-6、IL-8、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两药物联合应用可使患者机体中炎症物质水平下降,在自由基生成方面实现良好抑制效果,避免患者机体受炎症因子侵袭、损伤[11]。有学者指出,丁苯酞可以改善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后的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达到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保护血管的完整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2-13]。治疗后,观察组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阿替普酶结合丁苯酞治疗可加快患者机体神经、运动功能恢复,丁苯酞能有效地保护血管内皮,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使大脑的血液循环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脑梗死患者的病灶缺血状态,促进患者的神经及运动能力的康复[14-17]。治疗后,观察组Vm、Vd、Vp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减少斑块中巨噬细胞和脂质,其平滑肌细胞水平升高可保证斑块处于稳定状态,因此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18-1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丁苯酞药物治疗可对患者脑缺血部位血流量进行调节,同时提升微循环状态,患者脑水肿情况明显减轻,在患者神经系统凋亡中实现显著一致效果[20]。丁苯酞药物起效后还可实现抗脑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在凝血酶原转变中实现阻滞效果。两药物结合应用,能显著提高患者血管的弹力,降低其血液黏度,从而改变心血管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管阻力明显下降,进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21-22]。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选用,本文选取阿替普酶与丁苯酞联合应用可降低其体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其运动、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吕洲,朱海生,刘青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31(4):230-234.
 
  [2]戚恒,余天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9):1371-1372.
 
  [3]钟迪,张舒婷,吴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11):897-901.
 
  [4]黎艾,曾小曼,李海,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功能结局及氧化应激表达与功能结局相关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22,50(10):1091-1093,1096.
 
  [5]于欣.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干预观察[J].北方药学,2022,19(10):68-70,73.
 
  [6]杜志刚,伊红丽,王宇,等.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血栓前体蛋白水平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23,40(2):129-130.
 
  [7]井晶.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8):14-17.
 
  [8]章勇,李妍,吴晓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药物经济学研究[J].浙江实用医学,2022,27(4):288-290,310.
 
  [9]许国军.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23,35(3):396-398.
 
  [10]朱胜华,蔡超群.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3,20(6):25-27.
 
  [11]肖守斌,李绍平.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ACS患者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3,36(4):838-840.
 
  [12]余金虬,林丽芳.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非心源性栓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3,16(2):1-4.
 
  [13]牛建平,李永芳,王焕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6):775-776.
 
  [14]于丽丽.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8):98-101.
 
  [15]严银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4):67-69.
 
  [16]孙海燕,王云成,田晶.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22):5435-5438.
 
  [17]匡飞鸿,张甲宁.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12):58-61.
 
  [18]井艳丽,薛海龙,周林甫,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12):1602-1605.
 
  [19]张颖,于海永,李海波.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11-14.
 
  [20]宋国栋,李春艳,杨洪弘.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2,7(6):101-104.
 
  [21]欧康.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1):62-65.
 
  [22]王伟伟,徐家萍,贾军辉,等.丁苯酞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血清Fibulin-5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2,33(19):2475-247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8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