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26 10:28: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8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组)和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所有入选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对比分析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对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显示,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对比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示,细菌性感染患者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患者组(P<0.05)。结论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检出感染性疾病,也可以鉴别感染性疾病类型。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价值
 
  0引言
 
  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各种感染,这些疾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率,因此对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1]。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和各种检查,然而,这些方法的缺点是病人的临床表现不一致,细菌培养需要时间,而其他检查往往需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全血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常规检验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宿迁市泗阳医院收治的8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设为感染组,包括41例细菌性感染者和40例病毒性感染者,另选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组。细菌性感染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为18~45岁,平均(31.88±4.64)岁;体重为44~76kg,平均(50.34±3.75)kg。病毒性感染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18~46岁,平均(31.82±4.61)岁;体重为43~77kg,平均(52.25±3.77)kg。健康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18~46岁,平均(31.85±4.73)岁;体重为45~78kg,平均(52.82±3.56)kg,三组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感染组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者;②患者能够配合完成检测;③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乏;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③患者伴发有全身感染性疾病。
 
  1.2方法
 
  1.2.1血常规检验
 
  采集受检者的空腹静脉血3mL,应用迈瑞CAL-8000血液分析流水线仪(原装试剂、定标液、质控品),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本采集后置入真空抗凝管内,常规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
 
  1.2.2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
 
  采集静脉血样3mL应用迈瑞CAL-8000血液分析流水线仪(原装试剂、定标液、质控品)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对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3.0,(x—±s)表示计量数据,组间对比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经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对比
 
  对比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显示,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见表1。

\
 
  2.2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对比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示,细菌性感染患者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患者组(P<0.05),见表2。

\
 
  3讨论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该病已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3]。各种感染性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某些感染性疾病具有流行病和大流行病的特点,如流感、登革热、艾滋病等,这些疾病在短时间内可导致大规模的病例和死亡,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新出现或再次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涌现,例如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等,这些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全球卫生安全构成挑战[4]。因此,感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发病现状和严重的危害,及时诊断和鉴别感染性疾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诊断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然而,这种诊断方法存在主观臆断的风险。不同的感染病原体可能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使得诊断变得困难。此外,一些感染疾病可能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发热、乏力和头痛,这增加了误诊和延误诊断的风险,尤其是一些患者可能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或者经历交叉感染,即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连续感染,这使得诊断和鉴别感染性疾病更加复杂和困难,不同的病原体可能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使得确定感染的具体病原体变得困难。不同病原体可能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准确鉴别感染病原体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近年来,血常规、C反应蛋白由于检测方便、快速、准确度高、成本低等多种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血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在急性炎症和感染过程中产生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临床表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使肝脏细胞产生和释放CRP,其合成主要受到白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6(IL-6)的调控,CRP是在肝脏中合成,IL-6的释放会刺激肝脏细胞中CRP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导致CRP的产生和释放增加,因此,CRP的水平升高提示着有炎症反应存在,特别是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CRP水平的升高常常与病原体的存在和感染程度密切相关[5]。因此,测定CRP水平可以用作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与其他非细菌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区分。同时,CRP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有效性和疾病的进展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CRP水平会逐渐下降;反之,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控制或复发,CRP水平可能会再次升高。因此,定期监测CRP水平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在临床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常被用作评估炎症反应和感染的指标之一。临床表明[6],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炎症细胞之一,对细菌的吞噬和杀伤具有重要作用,当机体感染细菌时,中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通过趋化、吞噬、杀伤等机制参与抗菌过程,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细胞的增加和活化,因此,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与细菌感染的程度密切相关,细菌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菌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刺激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所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与炎症反应的激活相关,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反映了炎症反应的程度,通过监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炎症的活跃程度。
 
  血小板计数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检查指标之一,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结功能和血小板数量。在诊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有关感染过程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信息,主要是由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在感染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同时,炎症反应还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清除过程,导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此外,在细菌性感染中,机体的免疫反应会被激活,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血小板参与免疫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小板凝集、释放细胞因子和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免疫反应的变化也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通常与炎症反应的程度相关,在细菌性感染中,由于炎症反应的激活,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增加。
 
  白细胞计数也是血液检查中常用的指标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临床表明,细菌性感染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包括炎症介质的释放、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免疫细胞的活化等,会影响骨髓中的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的增加;同时,在细菌性感染中,机体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会从周围组织和淋巴器官迁移到感染部位,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这些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活化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增加。此外,在感染过程中,白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细菌清除过程,也会影响白细胞计数。因此,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程度,在细菌性感染中,由于炎症反应的激活,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增加,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以提示感染的存在和程度,有助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根据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细菌性感染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并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感染控制不佳或病情恶化时,白细胞计数可能继续升高,提示治疗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感染相区分,细菌性感染通常伴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增加,而病毒性感染或真菌感染则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不明显或下降,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有助于指导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7]。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和全血C反应蛋白是评估炎症反应程度的常用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联合应用这些指标可以综合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更准确地反映感染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单独使用某一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评估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而联合使用多个指标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细菌性感染通常伴随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增加,同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下降,而全血C反应蛋白也常常升高,综合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更全面地判断细菌性感染的存在与程度。同时,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有多种优势,例如与细菌培养比较,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操作简单,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而细菌培养需要时间,且需要进行多次培养才能确定细菌的种类和敏感性,因此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可以更快地确定感染的存在;而与血清学检测比较,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感染的病原体,但需要时间和特殊的检测设备,且有时结果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而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炎症反应的存在;同时,与影像学检查比较,虽然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病变部位的形态和结构,但需要特殊设备和较长的检查时间,而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可以更快地确定感染的存在[8]。本次研究中,对比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显示,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对比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水平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示,细菌性感染患者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患者组(P<0.05),可见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检出感染性疾病,也可以鉴别感染性疾病类型。综上所述,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地确定感染性疾病的存在,并提供丰富的辅助诊断信息,有助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江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7(5):88-91.
 
  [2]张茜,程华,周娜.全血CRP联合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39(24):2865-2866.
 
  [3]林原,何玉霞.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20,32(z1):223-224.
 
  [4]高立峰.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7,3(2):40-42.
 
  [5]张爱芬.血常规结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价值[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3):195-196.
 
  [6]吴雪芬.全自动血液细胞仪在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诊断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和准确率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6):139-140.
 
  [7]胡丽萍,朱焱,陈晓婷.对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1,44(1):184-185.
 
  [8]李飞.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5):96-9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3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