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协同循证护理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抽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感染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其中,常规组只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接受健康教育协同循证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对小儿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的有效掌握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感染者通过健康教育与循证护理的协同应用能够加速患儿康复,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值得推荐。
关键词:健康教育;循证护理;小儿手足口病感染
0引言
手足口病是受到71型肠道病毒与A16型柯萨奇病毒感染后发生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以儿童多见,如未能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很可能使病变累及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大大危害患儿的健康[1-2]。当前针对手足口病尚未研制出特异性治疗药物,研究指出,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对于有效加强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效果有着重要作用[3-4]。此外,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和家庭、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家属的防控重视程度也非常关键[5]。对此,本文旨在对健康教育协同循证护理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进行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 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感染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常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2~8岁,平均(4.64±1.12)岁;入院时体温为38~40℃,平均(38.80±0.50)℃。实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范围为2~9岁,平均(4.59±1.20)岁;入院时体温为38~41℃,平均(38.70±0.60)℃。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实验对比。
纳入标准:①手掌脚部和皮肤有明显丘疹;②体征检查与小儿手足口病的病理体征相符;③饮食不佳以及食欲明显下降;④第一次参加本院此类研究。
排除标准:①有先天性基础性疾病和靶器官疾病;②有遗传性血液疾病或者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③有智力障碍;④脏器组织合并受损者。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降温、补液、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并加强患儿活动场所消毒与隔离。
常规组只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比如密切检测患儿的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做好交叉感染和继发性感染预防,保持口腔与手足清洁,在进食前后用温水清洁患儿的口腔,预防因口腔黏膜破损而导致感染;如患儿口腔内已有糜烂情况,
可使用金霉素涂抹创口处,以减轻患儿疼痛感;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有明显瘙痒无法忍受时用指甲抓挠引发感染;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家属要及时帮助患儿更换衣物,选择柔软舒适且宽松的衣服,保持干燥整洁,并勤换床单被罩等。
实验组则接受健康教育协同循证护理。(1)健康教育:通过一对一健康教育的形式,护理人员可借助健康图册、文字解说和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手足口病的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干预方法及其意义、预防手段等,同时告知患儿和家属手足口病属于非终身免疫性疾病,如在日常生活当中预防工作未做好,很有可能会再次发病,提高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从而培养患儿个人卫生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儿和家属共同主动规避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2)循证护理:①建立循证护理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主治医生、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一同探讨和总结针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问题,明确发热管理、心理管理、皮肤管理、口腔管理及重症患儿的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循证问题,通过在数据平台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来寻找循证护理支持,结合实际情况和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循证护理计划,首先,做好发热管理。对于体温低于38.5℃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先给予物理降温处理,如鼓励患儿多喝白开水、用温水擦拭身体、贴退热贴等;如体温超过38.5℃,则遵医嘱给予退热药服用,并每隔1h测量一次体温。其次,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受病情影响和需要隔离治疗,面对疾病和陌生的环境,患儿常常会出现紧张、恐惧及暴躁易怒等负面心理,对其治疗的依从性有着明显的影响。对此,循证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和情绪变化,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并通过鼓励式语言和奖励式安抚消除患儿的负面心理,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进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再次,皮肤管理。要及时更换患儿被汗浸透或弄脏的衣物和床单,对于无法自理的患儿要及时清理其大小便,以保持臀部干燥清洁,剪短患儿指甲或用棉纱布包裹住手指,避免在夜间入睡时无意识抓挠皮肤引发破溃。如局部皮肤有破溃情况,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进行局部外用。最后,口腔管理。每天在进食前后使用淡盐水帮助患儿漱口,对口腔内有疱疹和溃疡的患儿,护理人员可用50mL生理盐水加10mL碳酸氢钠混合液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同时使用西瓜霜喷涂,以加速口腔黏膜创伤的愈合。最后,重症患儿的管理。对重症患儿的意识变化和生命体征要做好严密的检测,对于有惊厥情况者,要去枕平躺,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在口内用压舌板避免咬伤舌头,对口腔分泌物要做好及时清理,以免发生呛咳。对于有出血循环障碍情况的患儿,要立刻给予吸氧,快速开放静脉通路用盐水扩容,同时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对于发生昏迷的患儿,要警惕是否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进行昏迷指数评估,及时告知医师处理。(3)及时修订护理计划:对患儿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和新出现问题及时做好循证护理计划的修订,完善循证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分成完全掌握、大致掌握、未掌握三个评价指标,计算有效掌握率,即完全掌握率与大致掌握率之和;统计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分成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级评价标准,计算满意度,即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6]。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为参照,其中,计量资料(x—±s)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对比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康复情况
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比常规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组患儿家属对小儿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的有效掌握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循证护理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相对有效的护理模式,其以循证医学作为依据,根据病患的病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并借鉴数据库,查阅先进的研究文献,进行合理护理方案的设计,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让护理方案循环优化,进而为病患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干预[7-8]。在本组研究中,针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病情特征展开循证护理,并对护理过程所出现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把患儿发热、心理、皮肤、口腔及重症管理等当成循证护理的目标,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的要点进行制定,并以此为循证护理依据制定可行性高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循证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针对患儿的负面心理,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疏导,可以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对手足口病的特征分析,对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肤瘙痒等问题实施针对性干预,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对重症患儿加强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可改善患儿的病情,加速康复进程[9]。
健康教育属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该研究中,对患儿和家属进行有目的的健康教育,让患儿及家属能够掌握一定的手足口病知识,对疾病危害和治疗意义有明确的认知,从而鼓励患儿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规避相关的风险因素,预防并发症,最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手足口病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10]。
在该研究中,分别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其中,常规组只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接受健康教育协同循证护理,结果发现,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比常规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对小儿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的有效掌握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我们对小儿手足口病感染者通过健康教育与循证护理的协同应用能够加速患儿康复,缩短病程,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惠玲,韦梅.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医药,2020,44(12):1988-1989.
[2]王秀芬.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应用健康教育与个性化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9):226-227.
[3]Zh ua ng Ya n,Li n Yi ya n,Su n Ho ng x ia,et al.Gut Micro biota in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 nd Mo uth Disease o n 16 S r RNA Gene Sequencing.[J].Current micro bio lo gy,2023,80(5):1230-1235.
[4]马冬梅,卜燕梅,金翠翠.舒适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0):5751-5752.
[5]马萍,闫钰.加强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4):187.
[6]赖辛娇,罗国琼,卢志莲.儿科手足口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心理干预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2):195-196.
[7]黄向梅.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69,71.
[8]闫吉慧.舒适护理模式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4):7-8.
[9]郭鑫思.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探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1):1786-1788.
[10]魏明杰.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7):115-116.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