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在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08:53: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对腹股沟斜疝患儿免疫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和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49例)和B组(51例)。A组接受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B组接受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均接受抚触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7 d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前和术后1 d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结果相较于A组,B组患儿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均更短;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儿股静脉直径均增大,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均加快,且B组快于A组(均<0.05);与术前比,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丙二醛(MDA)水平均升高,但B组均低于A组;术后1 d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B组均高于A组(均<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腹股沟斜疝患儿应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有助于其术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恢复,该术式虽可延长手术时间,但对其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较小,患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速度较快。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疝修补术,抚触疗法,应激反应,免疫功能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中较常见,是由于患儿腹部内脏器官自其腹股沟缺损部位突出至体表所形成,若不及时对患儿采取相关措施,病情加重或可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现阶段,腹腔镜疝修补术凭借其创伤小、术后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包括单孔和双孔两种方法。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为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术式,可在对患儿进行相关手术操作的同时避免对其他血管、组织造成损伤,但因该术式为双孔操作,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仍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持续发展,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也已逐渐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治疗中,其更符合临床微创理念,且对患儿造成的创伤更小[2]。但由于患儿多数年龄偏小,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多需结合相应干预措施辅助治疗,抚触疗法可有次序、有技巧地对患儿进行抚触,保证其心理、生理及精神状态的平衡[3]。基于此,本研究将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在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和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49例)和B组(51例)。A组中男患儿44例,女患儿5例;年龄1~10岁,平均(5.36±0.20)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20±0.10)年;左侧23例、右侧26例。B组中男患儿46例,女患儿5例;年龄2~10岁,平均(5.35±0.18)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22±0.11)年;左侧23例,右侧2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上篇)》[4]中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②符合手术指征;③均为单侧发病。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②患有先天性血液系统相关疾病;③合并滑动疝、嵌顿疝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

  1.2手术与护理方法

  1.2.1手术方法A组患儿接受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协助患儿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并将切口作于脐环上缘,长度为5 mm,建立气腹后将腹腔镜(杭州澳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FJ001)自该孔置入,同时于对侧腹直肌处同样作一长度为5 mm的切口,并将套管针自此置入,将腹腔镜手术分离钳(上海轩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C33180101)插入后明确患儿腹股沟内环口闭合情况,经患儿脐白线作一长度约为1.5 mm的切口,将胸腔镜抓钳[贝朗医疗(苏州)有限公司,型号:ZU047R]置入,并于患侧内环顶部体表投影处将钩针插入,通过腹腔镜的辅助明确钩针刺入情况,满意后退出针芯,将一端丝线留置于腹腔内,另一端留至体外,逐步退针至内环口前壁,分离内环口外侧腹膜,确保患儿髂血管未被结扎,保证线结不存在滑松,将套管拔除,采用带可吸收线缝合针逐层缝合伤口。B组患儿采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体位、麻醉方法均同于A组,后在患儿脐白线处作一长度为5 mm的切口,将腹壁充分提起建立气腹,放置腹腔镜,5 mm套管针穿刺进行腹腔,检查腹股沟内环口闭合情况,随后经脐白线作一切口,长约1.5 mm,置入胸腔镜抓钳,其余操作均与A组相同,两组患儿术后均接受常规消毒并采用纱布对切口皮肤进行覆盖,补充能量、营养损耗,术后6 h即可进食,麻醉苏醒后根据患儿自身切口进行相应强度的活动。术后随访7 d。

  1.2.2干预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抚触疗法:患儿从手术室回病房,当麻醉苏醒后,给予患儿抚触按摩,医护人员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抚触疗法前应洗净双手并剪短指甲,待双手温暖后进行抚触,抚触时采用安慰、温柔语气同患儿进行沟通,并通过玩具、讲故事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自头面部、胸部、四肢顺序进行辅助按摩,头面部按摩具体为手掌从前额中央开始向两侧滑推,从前额发迹移至耳部,顺势按摩耳穴,手拇指从下颌滑到外上方;胸部抚触从侧肋缘滑向胸前;四肢采用揉、捏、按等手法进行按摩,从上臂与前臂到手部,大腿与小腿到足部,足踝三阴交采用捻、转、捣、动等手法重点按摩,全程应保证在10~15 min之间,1~2次/d。

  1.3观察指标①手术情况:对两组患儿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在内的手术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②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采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S40 Pro)评估两组患儿术前、术后7 d包括股静脉直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在内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③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抽取两组患儿术前、术后1 d的静脉血4 mL,并取其中2 mL取得血清(2 5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丙二醛(MDA)、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④并发症:统计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出血、阴囊肿胀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用[例(%)]表示,采用χ2值检验;计量资料(手术情况、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均使用S-W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相较于A组,B组患儿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在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

  2.2两组患儿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儿股静脉直径均增大,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均加快,且B组快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在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

  2.3两组患儿应激反应比较与术前比,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NE、Cor、ALD、MDA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术后1 d两组患儿血清IgA、IgG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在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

  2.4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患儿发生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出血,1例阴囊肿胀,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4/49);B组切口感染、切口出血、阴囊肿胀各发生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88%(3/51),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0.05)。

  3讨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常用术式,其中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临床常用术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需要在患儿腹部开2个孔,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只有1个孔,隐藏于脐内脐缘,具有创伤更小的优势[5]。

  腹股沟斜疝增大可压迫股静脉,影响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的进针部位为脐白线处,此处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均相对较少,故在进行手术操作时的出血风险相对较小,加之该术式对患儿腹腔损伤程度较小,术后疼痛较轻,更有利于术后下床活动,恢复气腹对静脉回流的阻碍作用,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情况,有利于血液回流,进一步改善患儿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6]。另外,在此基础上辅以抚触疗法可借助抚摸、按摩等方式充分提高患儿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舒适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7]。本研究中,B组患儿下床活动时间均较A组更短,术中出血量较A组更少,手术时间较A组更长,且B组术后7 d股静脉直径大于A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比A组更快,表明腹股沟斜疝患儿应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有助于其术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恢复,该术式虽手术时间较长,但患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分析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时间长的原因可能为,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多数器械操作平面、深度均相同,故器械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干扰性,延长手术时间[8-9]。

  单孔、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均属于有创操作,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后均可存在一定的免疫抑制及应激反应,血清NE、Cor、ALD、MDA水平则为反映应激状态的主要指标,患儿应激反应剧烈,则上述指标水平升高;IgA、IgG水平变化则与患儿体内浆细胞抗体功能存在密切联系,可用于反映机体免疫功能[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术后1 d血清NE、Cor、ALD、MDA水平均较A组更低,血清IgA、IgG水平均较A组更高,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对腹股沟斜疝患儿的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更小,具有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外科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仅存在一个孔,可减少穿刺装置的使用,减少穿刺对患者的损害,且其切口位置多选于脐部缘或脐内,可充分减少对患儿肌肉的牵拉、收缩,创伤性较小,而在该术式中,疝气针仅潜行在腹横筋膜、腹膜间,不对患儿腹腔内其他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可减少术后疼痛,故患儿应激反应较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较高[12-13]。另外,抚触疗法可对患儿皮肤进行刺激,引导中枢下丘脑对患儿情绪进行调节,使其处于稳定、舒适状态,进一步减轻患儿应激反应[14]。综上,腹股沟斜疝患儿应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抚触疗法有助于其术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恢复,该术式虽然手术时间较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延长,但对其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较小,患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速度较快,且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闯,吴江,黄庆荣,等.双孔与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对比分析[J/CD].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9,13(4):304-307.

  [2]郭健飞.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50-51.

  [3]张琴,程红霞.抚触及穴位按摩在疝气患儿术后疼痛护理中应用效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211-213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1(6):401-406.

  [5]王道喜,李浪,江君,等.单孔与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儿的疗效比较及对应激反应和疼痛介质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14):2650-2654.

  [6]王锦锰,赵海滨.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23,21(20):1068-1071.

  [7]温巧玲,谢红莲.抚触护理对疝气手术患儿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7,9(4):322-324.

  [8]巫锦春,陈海军,朱家兵.经脐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炎性指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2):133-135.

  [9]田飞,郭朝,魏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及安全性[J].新乡医学院报,2019,36(6):571-573.

  [10]肖田,余运运,曹匡纬,等.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21):4142-4146.

  [11]桑迪颖,李汝.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指标、免疫功能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9):1621-1624.

  [12]贺阳,赵成鹏,段永福,等.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1,41(3):74-76.

  [13]王燕惠,曾祥鑫,陈锦荣,等.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0,25(7):512-515,519.

  [14]李祎梅,郭慧.抚触疗法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术后应激反应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2,39(2):289-2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64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