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2 09:31: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疗的81例产后DRA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开展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试验组(41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干预,均治疗3个疗程,并于治疗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升高,试验组更高(均<0.05)。结论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DRAM,可促进腹直肌恢复,改善腹直肌肌肉功能,同时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腹直肌分离,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of th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DRAM)作为产后常见疾病,临床以腹壁松弛、腹白线变薄、脐部异常隆起等为主要症状,以压力性尿失禁、腰背痛、腹肌无力等为伴随表现,若干预不及时,严重者会发生直肠膨出、盆腔器官脱垂、膀胱膨出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既往临床多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其可通过刺激肌肉组织,促进肌肉收缩和神经再生,从而改善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然而,单独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治疗时间长、效果不理想、引发疼痛等问题,因此,需要联合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中医理论认为,腹直肌分离是由气血亏虚、经络不畅所致,应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雷火灸的灸条由多种药物粉末及艾绒组成,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通过脉络与各穴位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再结合配穴的灸疗,通过经络感传至内脏,可调节各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2];同时联合手法按摩刺激重要穴位,继而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紧致腹部皮肤和肌肉的效果。但目前临床关于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干预对产后DRAM的作用调查较少,故设立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DRAM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81例产后DRA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31.65±5.29)岁;分娩孕周40~42周,平均(40.27±0.45)周。试验组(41例)患者年龄23~36岁,平均(31.16±6.20)岁;分娩孕周39~42周,平均(40.56±0.41)周。两组患者年龄、分娩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产后腹直肌分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3]中关于产后DRAM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妇科学》[4]中关于“筋伤”的诊断标准;②认知行为正常;③足月分娩;④产后患者盆底功能筛查显示盆底肌力>3级,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排除标准:①产前存在盆底肌肉脱垂;②既往存在盆腔手术史;③存在雷火灸禁忌证。本研究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开展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患者以仰卧位,将电极片粘贴于腹直肌、腹外斜肌两侧,然后通过电极线连通4个刺激通道A1、A2、B1、B2,同时连接生物刺激反馈仪(南京麦德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92090672,型号:MLD B4s),设置治疗程序为腹直肌分离,根据患者肌肉收缩感受设置频率30 Hz,脉宽200μs,且要确保其无灼痛感,20 min/次,2次/周,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干预。①雷火灸:患者以仰卧位,充分暴露施灸位置,选取神阙、大横、天枢、中脘、带脉为主穴,然后按照患者腹直肌具体表现增加配穴,包括关元、水道、曲骨、气海等。点燃雷火灸条(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渝械注准20172270086,型号:25 g/支),通过小回旋灸手法施灸,距离穴位2~3 cm,每穴各灸8壮,力度以患者感知温热、无灼痛感最佳,完成后间隔20 min实施按摩。②中医手法按摩:患者以平卧位,将按摩油涂抹于患者腹部。首先从神阙穴开始,顺时针方向移动,依次经过左上腹部、右下腹部,最终返回神阙穴,共计10次。然后通过“米”字形手法,对腰骶部进行按摩。然后将双手放置患侧,往返推抚中级、期门、天枢等穴位,共计10次。再将双手置于腰骶部两侧,自背部中线处将腰腹部肌肉向腹中线提捏,共计20次。最后双手置于肾区,行擦法及回摩法,共计10次。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治疗时间均为15 min/次,3 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定期随访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腹直肌围度水平。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通过软尺评测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取仰卧位,双膝弯曲90°后,腹式呼吸时将头、肩抬离床面,用软尺测定腹直肌边缘分离最宽处)、脐上围(取直立位,自然呼吸时绕脐上5 cm处1周)、脐围(取直立位,自然呼吸时绕脐1周)、脐下围(取直立位,自然呼吸时绕脐下最突出的位置1周)。②生活质量。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通过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5]评测患者生活质量,选取评分中的6个维度(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生命活力、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各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③腹直肌纤维电位。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通过无线表面肌电系统(美国Delsys公司,型号:Trigno)评测患者腹直肌纤维电位(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恢复效果越佳。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行配对t检验。以<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度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短,试验组较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论文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试验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论文

  2.3两组患者腹直肌纤维电位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上升,试验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论文

  3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产后DRAM是由于子宫体积逐渐增大,腹直肌过度伸展所致,其属于当前产后群体多发病,严重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既往临床常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有助于增加产后DRAM患者腹肌收缩强度,加快神经细胞的恢复速度,降低腹部脂肪含量,全面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但该干预方案仅能缓解患者部分症状,无法根治,干预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理论认为,产后DRAM归于“筋伤”范畴,在《灵枢·经筋》中最早出现了“筋伤”病名,并且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夫金疮愈以后,肌肉充满,不得屈伸者,此由伤绝经筋”的具体表述,因此应尽早进行康复按摩训练,最大程度地发挥活血止痛作用。雷火灸选取了神阙、大横、天枢、中脘、带脉等主穴,再配合关元、水道、曲骨、气海等穴位,通过热效应刺激穴位,促进中药渗透性,具有宣通腑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而中医手法按摩,应用揉、按、滚揉等中医手法,选取神阙、中极、期门、天枢等穴位,也可起到理气通络的功效[7]。在现代医学中,雷火灸的温热效应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进而加速腹直肌的修复过程;中医手法按摩能够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腹直肌分离的恢复[8]。此外,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腹直肌分离的修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短,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提示产后DRAM患者开展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有效纠正腹直肌分离,改善腹直肌围度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妊娠期胎儿生长不断占位,导致产妇腹部肌肉逐渐受到压迫,使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明显下降。现代医学中,雷火灸燃烧时具有热力作用和独特的红外线辐射,刺激相关穴位,可激发经气,帮助药物更好渗透,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增强患者肌肉收缩能力;中医手法按摩,能够在肌肉收缩运动中融入更多的肌纤维,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提升了各类肌纤维电位水平,从而改善了患者腹直肌肌肉功能[10]。同时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通过刺激肌肉收缩,提高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质量,有效地改善肌肉功能,提高患者生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降低,提示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DRAM,可改善腹直肌肌肉功能。

  综上,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DRAM,可促进腹直肌恢复,改善腹直肌肌肉功能,同时还可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芳,刘玉环,李京晶,等.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自主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J].中国性科学,2022,31(2):106-109.

  [2]兰小曼.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雷火灸在产后腹部体形恢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20,42(14):1905-1908.

  [3]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生殖物理整复学组.产后腹直肌分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1,22(2):220-221.

  [4]付素洁,谷风著.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41.

  [5]王小兵,骆艳丽,李春波,等.SF-36在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初步评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30-33.

  [6]张秋君,李哲.Flexi-bar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7(2):284-288.

  [7]朱文婷,陈红莲,王晔骅,等.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中医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恢复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1,42(1):94-96.

  [8]郭丽双,姜冬霞.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2,41(29):180-184.

  [9]张莉燕,陈晔,项达军,等.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10):92-95.

  [10]张丽明,李秀珍,谢宇娟.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1,28(2):98-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58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