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0:22: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为今后临床指标诊断乳腺癌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诊治的 120 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 乳腺癌组(65 例)与乳腺良性病变组(55 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 )曲线分析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 、糖类抗原 153 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癌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 原 125 、糖类抗原 153 水平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ROC 曲线分析显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 、糖类抗原 153 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 面积( AUC )分别为 0.769 、0.705 、0.816 ,其中糖类抗原 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最高(均P<0.05 )。 结论   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 原、糖类抗原 125 、糖类抗原 153 的诊断价值显著,其中糖类抗原 153 的诊断价值最高。

  【关键词】乳腺癌;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125 ;  糖类抗原 153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疾病,在女性 群体发病率较高,有资料报道称,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 行中,宫颈癌居于首位,乳腺癌居于第二位,是危害女性 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 [1] 。目前相关研究尚未阐明 乳腺癌发生的机制,而通常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浸润等。早 期诊断乳腺癌有利于减轻对患者的伤害,延长患者的生存 周期,提升其生存质量。但临床实践发现,由于乳腺癌早 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大多数患者的确诊时,已经发展到 中晚期,部分患者丧失手术治疗机会,预后较差 [2] 。因此 寻求更为高效精准的乳腺癌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 对乳腺癌进行诊断时,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但其会造 成检查创伤,且费用高昂,患者接受度低,在乳腺癌筛 查中应用受限。血清肿瘤标志物取材难度低,检查速度 快,费用较低,可重复性检测,患者接受度高。相关研 究报道显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为 临床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诊断中均起到一 定的诊断效果 [3] 。癌胚抗原在乳腺癌诊断中较为常用,其 为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在健康人群肝、胰腺组织 中有少量表达,但乳腺癌患者中通常呈高表达 [4] 。糖类抗 原 125、糖类抗原 153 均为糖类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均能 够在不同肿瘤中呈现升高,且还能够对乳腺癌的复发、转 移进行监测, 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5-6]。基于此,本研究回 顾性分析了 120 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的应 用价值,以为临床诊治乳腺癌提供更多的依据,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诊治的 120 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 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乳腺癌组(65 例)与乳 腺良性病变组(55 例)。乳腺癌组(65 例)患者中年龄 22——70 岁,平均(48.65±6.30 )岁;BMI  19——25 kg/m2 ,平  均(22.35±1.62 )kg/m2 ;疾病类型:浸润性小叶癌 32  例、浸润性导管癌 28 例、黏液癌 5 例;疾病 TNM 分 期 [7] :Ⅰ期 16 例,Ⅱ期 25 例,Ⅲ期 12 例,Ⅳ期 12  例。乳腺良性病变组(55 例)患者中年龄 25——70 岁,平 均(49.10±6.85 )岁;BMI  19——24 kg/m2 ,平均(22.20± 1.58 )kg/m2 ;疾病类型:乳腺囊性增生 16 例、浆细胞性 乳腺炎 28 例、乳腺纤维腺瘤 11 例。两组患者年龄、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所有患  者符合《乳腺疾病的诊治与预防》[8]  中的标准;乳腺癌患 者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 年 版)》[9]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诊断标准: 符合《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治》[10]  中的标准。所有患者纳入 标准:①对应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②接受病理学检查 确诊;③入组前未行放化疗治疗;④可接受血清学检查。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②全身急性感染; ③合并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研究符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①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  类抗原 153 水平。采集所有患者 5 mL 晨起空腹静脉血, 以半径 4 cm、转速 3 000 r/min 离心 10 min,离心完成后  取上层血清进行检测。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125 与糖类抗原 153 水平。②诊断效能。采用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  原 125、糖类抗原 153 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 原 125、糖类抗原 153 水平。②通过 ROC 曲线分析血清 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诊断乳腺癌的诊 断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 据,计量资料均使用 S-W 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t 检验。绘制 ROC 曲线,分析癌胚抗 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 、糖类抗 原 153 水平比较  乳腺癌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 原 125、糖类抗原 153 水平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

  2.2    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 、糖类抗原 153 诊 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ROC  曲线分析显示, 癌胚抗 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 面积(AUC)分别为 0.769、0.705、0.816,其中糖类抗 原 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见表 2、图 1。

\
\

  3  讨论

  乳腺癌多由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 发生增殖失控所致,疾病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 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 移,出现多器官病变,当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其治疗难度 会明显提高,且会缩短患者的生存周期,增加患者痛苦, 不利于预后改善,因此做好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工作,对于 疾病预后改善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1] 。乳腺钼靶 X 线摄 影、病理活检是目前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但 由于价格、操作便捷性及创伤性等原因上述检查具有局限 性。与影像学或病理活检相比,肿瘤标志物检测更便捷, 且可重复操作,能够对预后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逐渐成 为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

  在肿瘤组织生长的过程中,会促进肿瘤标志物的分泌, 并将其释放至血液、组织以及体液内,因此,血清肿瘤标 志物检查可以作为有效且便利的肿瘤筛查方法,为恶性肿 瘤的诊断提供依据 [12]。正常情况下, 机体内血清肿瘤标志 物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无法检出的状态,恶性肿瘤疾病的出  现,会导致其水平明显升高。有研究报道称,在乳腺癌的疾病诊断、病情评估以及预后预测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可 起到确切的诊断价值 [13]。但需要注意的是, 肿瘤标志物存 在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恶性肿瘤发生后,可能导致多 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异常升高,而不同的类型肿瘤病变, 也可能导致相同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升高,因此在对恶 性肿瘤进行筛查时,单独应用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难以 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灵敏度或特异度较低,容易出现漏 诊、误诊的情况,故在采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进 行筛查诊断时,通常会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以取得更为 准确的诊断效果。

  癌胚抗原属于广谱肿瘤标志物,多种恶性肿瘤疾病的 发生,均会提高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如胃癌、肺癌、肠癌 等;但对于部分炎症病变、具备吸烟史的患者群体,也可 能导致癌胚抗原水平提高 [14] 。乳腺癌发生后,患者体内  糖类抗原 125 水平也会明显升高,乳腺癌病情加重以及淋 巴结转移,也会提高糖类抗原 125 水平,因此在评估乳腺 癌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时,糖类抗原 125 可作为有效 的血清学指标 [15]。糖类抗原 153 属于乳腺细胞上皮表面糖 蛋白的变异体,在用于诊断乳腺癌时,糖类抗原 153 具备 的特异度较高。有研究报道称,在诊断乳腺癌时,糖类抗 原 153 属于有效标志物, 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 [16] 。随着 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发生远处转移,或在接受治疗后再次出  现复发, 患者机体血清糖类抗原 153 水平会明显异常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血清糖类抗原 153 水平,可对乳腺癌是否出  现远处转移以及病情复发起到参考作用 [17]。本研究中, 乳 腺癌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水平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 且 ROC 曲线分析显示, 癌胚抗 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诊断乳腺癌的 AUC 分别 为 0.769、0.705、0.816,其中糖类抗原 153 对乳腺癌的诊 断效能最高,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会明显提升患者体内血 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水平,同时在 上述指标的检测中,血清糖类抗原 153 的诊断价值最高。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 糖基化修饰的 CA153 能够活化丝氨 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 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而丝 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肿瘤增殖、细胞周期 和肿瘤干细胞维持等过程, 因此早期乳腺癌患者的 CA153  会明显升高;同时 CA153 能够和雌激素受体结合, 解除雌 激素受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产生的抑制作用,使乳腺癌快 速发展, 也使得 CA153 水平出现早期异常升高, 其对于乳 腺癌的诊断特异度较高 [18]。

  综上,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 糖类抗原 153 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在乳腺癌筛查中作为有 效的血清学指标,其中糖类抗原 153 的诊断价值最高,可 在今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白燕 , 李俊杰 , 任新瑜 , 等 . 基于监测和流行病学及最终结果数 据库的双侧原发性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中国医药 , 2022, 17(3): 334-339.

  [2]    汪瑞 , 周军 . 糖类抗原 153、人附睾分泌蛋白 4 联合高频超声及 钼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 37(8): 1531-1536.

  [3]    王鹏 , 江晓华 , 冉凤伟 , 等 . 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转移性乳腺癌 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20, 41(21):2595-2598, 2603.

  [4]    丁兴龙 , 李庆妍 , 霍青 , 等 . 血清三叶因子、程序性死亡配体 1、 糖类抗原 153、癌胚抗原在乳腺癌诊断及预后中表达及意义 [J]. 临床军医杂志 , 2023, 51(10): 1062-1064.

  [5]    张伟强 , 王凤琴 , 仝志超 , 等 . 乳腺癌患者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受 体、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及 临床意义 [J]. 诊断病理学杂志 , 2022, 29(9): 814-818.

  [6]    陈秋怡 , 王珏 , 桂佳佳 , 等 . 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血清癌胚 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50 表达的相关性 [J]. 分子影像 学杂志 , 2023, 46(4): 706-710.

  [7]    黄蓉 , 黄源 , 陶苹 , 等 . 不同 TNM 分期乳腺癌患者规范化治疗后 生存期生命质量评价 [J]. 中华肿瘤杂志 , 2013, 35(1): 71-77.

  [8]    胡祖斌 , 薛明兴 . 乳腺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M].武汉 : 湖北科学技 术出版社 , 2012: 373.

  [9]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 指南与规范 (2017 年版 )[J].  中国癌症杂志 , 2017, 27(9): 695-759.

  [10]  李树玲 . 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治 [J]. 临床外科杂志 , 2007, 15(6):363-364.

  [11]  于博凡 , 于洋 ,  申鹏 , 等 .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 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的表达及与复发 转移的关系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2022, 32(14): 1726-1729.

  [12]  许瑞元 , 许玉慧 , 林美娜 . 分析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使用化学 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效果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 28(7): 109-111.

  [13]  吴长蓉 , 唐熟能 , 叶红珍 . 乳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患 者术后监测中的应用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22, 19(17): 2323-2324, 2330.

  [14] 俞冬 , 吴忠新 . 18 F- 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联合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25 检测在乳腺癌化疗疗效评估 中的应用 [J]. 血栓与止血学 , 2020, 26(2): 237-238.

  [15]  陈景芝 , 马丽丽 , 冯艳玉 . 循环肿瘤细胞、微小核糖核酸 -1246、 糖类抗原 153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 关系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21, 25(22): 17-20, 25.

  [16]  陈丽芬 , 赵璐 , 陈佳琦 , 等 . 血清糖类抗原 153、糖类抗原 125、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联合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在早期乳 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2020, 30(2): 215-218.

  [17]  史玲玲 , 董林 , 潘滇豫 . 糖类抗原 125、糖类抗原 153 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J]. 癌症进展 , 2021, 19(1): 38-41.  [18]  黄远生 , 贾举闻 , 葛麟 , 等 . Galectin-3 和 CA153 及 TSGF 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 2017, 20(10):833-8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39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