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效果, 及其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平邑县人民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收治的 100 例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 料,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 A 组( 45 例)与 B 组( 55 例)。 A 组患者首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 再择期 行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 B 组患者首先开展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 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 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 术后均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6 个月视力、客观散射指数( OSI )、屈光度、泪液湿润长度、泪 膜破裂时间( BUT )、角膜荧光素染色( FL )评分变化,以及随访期间干眼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裸眼 近视力( UNVA )、裸眼远视力( UDVA )、最佳矫正视力( BCVA )均显著升高, 且 B 组 UNVA 、UDVA 显著高于 A 组;术后 6 个月两 组患者 OSI 均显著降低, B 组显著低于 A 组,且 B 组术后 6 个月的屈光度实际值及屈光度偏倚值均显著低于 A 组;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 验( S Ⅰt )、 BUT 均显著延长,FL 评分均显著降低(均 P<0.05 );但两组间 BCVA 、S Ⅰt 、BUT 、FL 评分及随访期间干眼症发生率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 对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再择期开 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散光, 促进患者术后屈光度的恢复, 且不会增 加干眼症的发生。
【关键词】白内障,翼状胬肉,超声乳化吸除术,翼状胬肉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认 为,翼状胬肉的发生和紫外线刺激、环境因素及角膜缘干 细胞缺乏存在明显关联,常与白内障同时发生,两种疾病 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会加快病情发展 [1-2]。目前, 临床上 以联合手术为主要方式,但随实践发现,分期开展手术比 单纯联合手术效果要好,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 晶状体植入治疗,再择期行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术难以对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进行合理计算,而相反顺 序的手术方式可保证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利 于患者视力的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先接受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术治疗后,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 入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平邑县人民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收治的 100 例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 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 A 组(45 例)与 B 组(55 例)。A 组患者中男性 25 例, 女性 20 例;年龄 45~72 岁,平均(65.28±5.27 )岁;眼轴长度 20~28 mm ,平均(25.50±1.82 )mm ;翼状胬肉分级 [4]: Ⅰ、Ⅱ、Ⅲ级分别为 12、20、13 例。B 组患者中男性 32 例, 女性 23 例;年龄 43~74 岁,平均(65.52±5.85 )岁;眼 轴长度 20~28 mm,平均(25.46±1.95 )mm ;翼状胬肉 分级:Ⅰ、Ⅱ、Ⅲ级分别为 15、26、14 例。两组患者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 入标准:①符合《眼底病诊断与治疗》 [5] 中关于白内障 及翼状胬肉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长 度≥ 2 mm ;单眼病变;②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混浊; ③初次接受治疗;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手 术禁忌证;②合并其他眼部疾病;③外伤性白内障。本研 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手术方法 A 组患者首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 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表面麻醉后在 10 点位,开透明角 膜切口,宽度 3 mm左右,将黏弹剂注入,使前房保持充 盈。在 1 点位作角膜辅助切口,宽度 1.5 mm左右,环形 撕囊,水分离与水分层。将晶状体核与部分皮质进行超声 乳化后吸除,通过双轴灌注抽吸(IA)将残余皮质抽出。 注入黏弹剂,使前房与囊袋保持充盈,向囊袋内植入人工 晶状体,对晶状体袢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保持水平位。IA 吸净黏弹剂,水密切口。手术完成后,采用典必殊眼膏进 行常规涂抹,术眼采用纱布进行遮盖,再于术后 1 个月行 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以 2% 利多卡 因对翼状胬肉体部结膜开展浸润麻醉,于胬肉颈部将结膜剪开,钝性分离翼状胬肉与正常结膜,于胬肉头部外缘 1 mm 位置开展浅层剥离,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在上方 角膜缘结膜松弛的位置,提取结膜植片,移动至内眦部巩 膜暴露区,缝合于浅层巩膜。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并应 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B 组患者首先开展翼状胬肉切 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 1 个月行超声乳化吸 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完成后,术眼采用纱布进 行遮盖,常规复查。手术完成后 10 d,将缝线拆除。各项 操作与 A 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完成后 1 周内,以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滴眼,之后将药物更改为氟米龙眼 液,连续用药 1 个月。两组患者均随访 6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视力水平。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 两组术前与术后 6 个月的裸眼近视力(UNVA)、裸眼远 视力(UD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②客观散射 指数(OSI)、屈光度。采用视觉质量分析仪(日本株式 会社拓普康,型号:KR-1W)测量两组术前与术后 6 个月 OSI 和术后 9 个月的屈光度实际数值,采用全自动验光仪 (苏州康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KJ60A)检查屈光状 态后,预留屈光度数为 0-3 D,计算患者术前屈光度预测 值;以球镜度数 +1/2 柱镜度数计算等效球镜度作为屈光 度实际数值,屈光度偏倚值 = 术前预测数值-术后 6 个 月的实际数值。③泪膜功能。两组术前与术后 6 个月通 过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BUT)与角膜 荧光素染色(FL)评分评估泪膜功能,其中 S Ⅰ t:将泪 液检测滤纸条置于结膜囊内 1/3 交界处,轻闭眼睑,记录 5 min 后滤纸条浸湿的长度;BUT:使用荧光素钠滴在眼睑 里,嘱患者闭、睁眼,取出滤纸,后嘱其瞬目 3 次后向前 注视且不眨眼,然后在裂隙灯灯下用钴蓝光观察,末次眨 眼至角膜表面出现黑斑或黑线时的时间即为 BUT,测量 3 次后取其平均值;FL:使用荧光素试纸条在钴蓝光下观 察角膜内光素着染情况,角膜上皮无着色为 0 分,角膜上 皮散在点状着色为 1 分,角膜上皮弥漫点状着色为 2 分, 角膜上皮片状着色为 3 分 [6] 。④干眼症发生率。统计两组 随访期间干眼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经 K-S 法检验证实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 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 例 (%)] 表 示,两组间行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 UNVA、UDVA、BCVA 均显著升高,且 B 组 UNVA、 UDVA 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 BCV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 OSI、屈光度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6 个 月两组患者 OSI 均显著降低,B 组更低,B 组患者术后 6 个 月的屈光度实际数值及偏倚值均显著低于 A 组,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泪膜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6 个月两 组患者 S Ⅰt、BUT 均显著延长,FL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比较 A 组患者干眼症发 生率为 6.67%( 3/45 ),B 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为 12.73% (7/55)。两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49.P>0.05 )。
3 讨论
白内障与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也是导致视力障碍 的主要疾病,手术为白内障与翼状胬肉主要治疗方式,但 如果只为患者开展白内障手术治疗,则会由于翼状胬肉产 生的遮挡,对角膜曲率测量产生影响,由此无法使视力得 到高效矫正;反之,则白内障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也会导 致患者的视力水平进一步降低,且易引发青光眼,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7] 。因此,对于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 者,联合手术治疗的实施尤为重要。
本研究分析发现,先开展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 胞移植术治疗,再择期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 植入治疗的 B 组患者术后 6 个月 UNVA、UDVA 均显著高 于 A 组,且术后 6 个月的 OSI、屈光度实际数值均低于 A 组,与术前预测屈光度对比的偏倚值也低于 A 组,说明采 用该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更利于其视力水平 的恢复。这可能是因为, 若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 晶状体植入治疗,则可能会因为胬肉切除致使胬肉对角膜的 牵引解除, 导致原有的屈光状态发生改变, 使之前植入的人 工晶状体度数不准确。如果先将翼状胬肉切除, 等到患者的 角膜屈光状态保持稳定后, 再为其实施白内障手术治疗, 能 解除胬肉对角膜的牵引, 恢复角膜曲率, 而此时测得的角膜 曲率会更加准确, 则更利于患者视力水平的恢复, 从而有效 促进患者的屈光度的恢复 [8]。
研究表明,伴有翼状胬肉患者多会伴有泪膜功能异常, 包括泪液分泌不足、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黏蛋白分泌异 常等,易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9] 。而本研究中,与术前比, 两组患者 S Ⅰt、BUT 均显著延长,FL 评分均显著降低,
但两组间 S Ⅰt、BUT、FL 评分及干眼症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泪 膜功能,进而促进眼表功能的恢复,且不同手术顺序不会 对患者并发干眼症造成影响。两种手术均进行了角膜缘干 细胞移植术,通过为患者移植结膜瓣,而结膜瓣可为角膜 提供杯状细胞、分泌蛋白,以及平整且光滑的表面,从而 促使结膜和角膜始终保持湿润状态,进而利于泪膜稳定性 的恢复 [10]。
综上,对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 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 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 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散光,促进患者术后屈光度的恢复,且 不会增加干眼症的发生。但鉴于目前临床对于该类研究尚 少,故还需更多的研究以证实该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丽, 王亚斌, 徐晓波 . 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联合手术患者角膜参 数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 [J]. 国际眼科杂志 , 2022. 22(6): 1040-1043.
[2] 巫赢 . 翼状胬肉并白内障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及超声乳化术后 人工晶体度数计算的研究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17. 16(3):280-282.
[3] 罗康怡 , 杜冰 , 姚晓明 . 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两种手术方案的选 择 [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2012. 34(8): 621-623.
[4] 聂爱芹 , 李强 , 李伟 . 不同翼状胬肉大小对复发和屈光度的影 响 [J]. 海南医学 , 2018. 29(12): 1753-1755.
[5] 黄叔仁 , 张晓峰 . 眼底病诊断与治疗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8: 24.
[6] 陶娜, 李亚兰, 项奕. 杞菊地黄丸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疗效、 BUT、S Ⅰt 及FL 的影响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7. 23(23):166-170.
[7] 刘露 , 梁皓 , 谭少健 , 等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 植入术联合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广西医科 大学学报 , 2016. 33(6): 956-959.
[8] 陈桂芬 , 杨建华 , 李明新 . 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 肉的临床疗效 [J]. 川北医学院学报 , 2022. 37(11): 1467-1471.
[9] 李梦琪 , 李璇 , 应阿询 , 等 . 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相关性的临 床研究 [J]. 河北医药 , 2017. 39(3): 468-470.
[10] 雷新建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单纯翼状 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治愈与复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观 察 [J]. 贵州医药 , 2020. 44(4): 613-6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