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经吸痰管微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12:01: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观察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经吸痰管微创下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的治疗效果, 以及对患儿动脉血气分析 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6 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对照组 [30 例, 气管插管- 注入 PS- 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 )技术 ]、观察组 [30 例,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 ) 无创辅助通气的基础上采用经吸痰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 )技术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 0 h 、12 h 、24 h 呼吸机相关参数 [ 吸 入氧浓度(FiO2 )、呼气末正压(PEEP )/ 呼气气道正压(EPAP )],治疗 0 h 、24 h 氧动力学指标 [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 化碳分压(PaCO2 )、氧合指数(PaO2/FiO2 )],以及患儿住院情况。结果 与治疗 0 h 比,治疗 12 h 、24 h 两组患儿 FiO2 、PEEP/EPAP 均逐渐降低,且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 0 h 比,治疗 24 h 两组患儿 PaO2 、PaO2/FiO2 均升高,观察组更高,两组患儿 PaCO2 均降低,观察组更低;观察组呼吸暂停、72 h 内机械通气患儿占比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 P<0.05 );两组二次 PS 应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患儿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 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 LISA 技 术治疗,可改善患儿呼吸机工作参数及氧动力学指标,并能够减少机械通气,避免发生呼吸暂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关键词】吸痰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相关参数,氧动力学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 所致,多见于早产儿。补充外源性 PS 是目前临床治疗该 疾病的有效方法,而如何最大限度减少肺损伤及远期并 发症是肺通气保护策略的关键。气管插管- 注入 PS-拔管 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常应用于临床 且疗效确切,但治疗中需要给予早产儿气管插管,并展开 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易导致其还没有完成发育成熟的肺 组织受到损伤,不利于患儿康复 [1] 。经吸痰管微创注入肺 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以吸管代替气管插管,无创通 气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吸痰管并注入 PS,通过患儿自主 呼吸促使 PS 弥散,能够明显降低常规气管插管给药带来 的风险,且操作简便,可行性高 [2] 。但目前国内尚未普及 该技术,相关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对 60 例呼吸窘 迫综合征早产儿进行研究,旨在探讨 LISA 技术的应用效 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6 月广州市花 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儿胎龄 28~36 周,平均(32.12±0.23)周;男患儿 18 例,女患儿 12例; 新生儿体质量 890~3 320 g,平均(1 200.15±10.71 )g。观 察组患儿胎龄 28~36 周,平均(32.11±0.22)周;男患儿 19 例,女患儿 11 例;新生儿体质量 891~3 320 g,平均 ( 1 200.13±10.66)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早 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防治专家共识》 [3] 中的相关诊断 标准;②伴有呼吸性呻吟、呼气时三凹征、鼻翼煽动等临 床症状;③胎龄在 28~36 周;④需接受 PS 治疗。排除标 准:①存在先天性心脏病;②存在先天性气道畸形;③先 天性发育异常。研究经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 员会批准,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 INSURE 技术:于保温 箱中调整患儿体位(仰卧位),采用直接喉镜将声门暴露 出来,将气管导管插入,并对导管位置进行调整后采用胶 布进行固定,正压通气中采用复苏囊,通过气管插管向气 道中注入 PS,在完成用药后继续给予 5 min 复苏囊正压 通气,并将气管导管拔出,随后继续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无创辅助通气。观察组患儿采用 LISA 技术:治疗中全程进行 nCPAP 无创辅助通气,采用 6 号 一次性吸痰管,将 6F 胃管软管部位剪掉,随后将吸痰管 同尖端连接,对吸痰管前段距离长度作出标记,在喉镜直 视下插入气管导管至预期刻度,采用直接喉镜向气管中送 入 6 号一次性吸痰管,将喉镜移除以后,使患儿处于头高 位、口闭合状态,进行 nCPAP无创辅助通气;将药物注 射器同已经完成连接的吸痰管胃管端进行连接,将 PS 以 缓慢的速度在 2~3 min 时间内进行注射,随后将胃管以间 断回抽,保证药物未进入到胃部,在完成注射药物以后 需将吸痰管拔出,并继续给予早产儿 nCPAP 无创辅助通 气,对氧浓度进行调节,并保持 90%~94% 的经皮血氧饱 和度。

  所有患儿治疗中采用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冻干粉 针剂)(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 规格: 70 mg),给药剂量为 70~100 mg/kg 体质量。用药前 首先应预热灭菌注射用水及药品至 37 ℃, 采用 1.2~1.5 mL 注射用水溶解, 进行 5~10 min 震荡至药物完全溶解, 随后 采用无菌注射器(5 mL)将药物完全抽取后备用, 随后将 呼吸道中分泌物完全清理后用药。所有患儿出生后 6 h 内 应尽早按照 100~200 mg/kg体质量剂量给予PS,初次给药后 6~12 h,如存在持续需高浓度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 情进展指征,可进行第 2、3 次 PS 注入。

  1.3观察指标 ①呼吸机相关参数,采集患儿治疗 0 h、 12 h、24 h 时桡动脉血,采用 Bear Cub750psv(成都柏威 斯科技有限公司,型号:美国熊牌 750)测定吸入氧浓度 (FiO2 ),呼气末正压(PEEP)、呼气气道正压(EPAP ), 并计算 PEEP/EPAP。②氧动力学指标,于治疗 0 h、24 h 采用血气分析仪(上海沫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EPOC Reader)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 碳分压(PaCO2 )、氧合指数(PaO2/FiO2 )。③住院情况, 统计两组患儿呼吸暂停、二次 PS 应用、支气管肺发育不 良(BPD)、72 h 内机械通气占比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 析数据, 计量资料经 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 x±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多时间点间比较采 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计数 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呼吸机工作参数比较 与治疗 0 h 比,治 疗 12 h、24 h 两组患儿 FiO2、PEEP/EPAP 均逐渐降低,且 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

 
  2.2两组患儿氧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 0 h 比,治疗 24 h 两组患儿 PaO2、PaO2/FiO2 均升高,观察组更高;两 组患儿 PaCO2 均降低,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见表 2.


\

 
  2.3两组患儿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呼吸暂停、72 h 内机 械通气患儿占比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两组二次 PS 应用、BPD 患儿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 表 3.


\

 
  3 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主要与早产儿 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肺部功能紧密相关,此时患儿会存在缺乏 PS 的现象,导致呼吸困难及缺氧现象,极易发生 窒息。目前,临床通常采用 PS 替代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在表面活性剂从呼吸道扩散到肺泡内之前,应适 当增加机械通气的压力。采用 INSURE 技术进行治疗, 可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械通气的使用,但是气管插管和正压 通气使用中容易引起患儿喉头水肿、声带损伤 [4] ,因此应 在临床应用中探究更为有效的技术措施。

  在 21 世纪 90 年代,欧洲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症疾病治 疗提出了全新管理制度,其中明确指出,临床医师在实际 应用LISA 技术展开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操作医护人员 拥有丰富的微创技术应用经验,能够不断结合早产儿机体 情况对微创技术进行创新,对相关给药方式进行优化 [5] 。 本研究中,治疗 12 h、24 h 观察组患儿 FiO2 、PEEP/EPAP 更低;观察组呼吸暂停、 72 h 内机械通气患儿占比均低于 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 产儿采用 LISA 技术治疗,可改善患儿呼吸机工作参数, 且能够减少机械通气,避免呼吸暂停的发生,缩短患儿住 院时间。INSURE 技术需气管插管内注入 PS,需将人工气 道与呼吸机分离,使用呼吸囊正压给药,人工按压呼吸囊 时用力不均可能导致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从而增加机械 通气次数及呼吸暂停的风险;而 LISA 技术治疗由于采用 密闭式吸痰管,操作过程中减少患儿气道与外界相通的机 会,有利于改善呼吸机工作参数水平,且该方法无需气管插 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械通气及呼吸暂停的发生 [6-7]。

  通常呼吸窘迫综合征依据维持血氧饱和度所需的 FiO2 对呼吸困难程度进行判断, PaO2 、FiO2 相关指标均会对持 续气道正压通气造成影响 [8] 。本研究中,治疗 24 h 相较 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 PaO2 、PaO2/FiO2 更高, PaCO2 更 低,提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 LISA 技术治疗, 可改善患儿氧动力学指标,促进康复。在实际展开呼吸窘 迫综合征治疗的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肺通气量的 增加,并将肺毛细血管前血管张力降低,实现对肺小动脉 的扩张, 从而将肺泡内氧分压提升。LISA 技术在无创通气 支持下, 经微管气管内注入 PS,对呼吸症状进行改善, 同 传统的INSURE 技术相比, LISA 技术可以避免对早产儿气 道造成的损伤,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更能够加大对早产儿肺部功能的保护力度,临床效果显著 [9-10]。

  综上, 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 LISA 技术治疗, 可改善患儿呼吸机工作参数及氧动力学指标,并能够减少 机械通气,避免呼吸暂停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 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荣辉 , 毛国顺 , 高敏 , 等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 吸窘迫综合征对发育结局的影响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2.32(24): 6-12.

  [2] 王柱 , 杜岚岚 , 陈佳 , 等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微创肺表面活 性物质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J]. 中华早产儿 科杂志 , 2022. 37(4): 293-297.

  [3]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 .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 防治专家共识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2018. 33(6): 438-440.

  [4] 陈志君 , 张卓尔 , 陈广明 , 等 . INSURE 技术与 LISA 技术对极早 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22.22(13): 2463-2467.

  [5] 潘娜娜 , 潘家华 , 毛国顺 , 等 .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与 气管插管- 肺表面活性物质- 拔管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 合征的效果比较研究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2022. 30(7):100-103. 109.

  [6] 林建丰 , 庄泽吟 , 刘荣添 . 经 LISA 导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J]. 临床医学研究 与实践 , 2022. 7(17): 10-14.

  [7] 张沛琪 , 李泽 , 陈瑞瑞 , 等 . 基于微创和气管插管下肺表面活性 物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6): 1028-1031.

  [8] 陈云 , 陈信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疗效观察 [J]. 中华全科医学 , 2020. 18(3): 355-357. 391.

  [9] 康乐 . 不同通气方式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脑氧代谢的影响 [J].新乡医学院学报 , 2018. 35(12): 1115-1117. 1121.

  [10] 宋飞飞 , 张兰 . LISA 技术和 INSURE 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J]. 中华全科医学 , 2021. 19(8): 1322-1325.14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34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