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倍他司汀对前庭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5 09:42: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血液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莱西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前庭性眩晕患者(11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7例,Epley手法复位治疗)和观察组(57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并于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视觉模拟量表眩晕评分、计时平衡试验时间、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双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清γ球蛋白、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以及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视觉模拟量表眩晕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计时平衡试验时间延长,且观察组更长;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更快;血清γ球蛋白、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复发率及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均<0.05)。结论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前庭性眩晕,倍他司汀,Epley手法复位,血液循环

  前庭性眩晕是由前庭器官病变所引起的,会使患者出现眩晕、眼球震颤、耳鸣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目前,临床治疗前庭性眩晕主要使用手法复位,具有治疗便捷、安全的优势,且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在复位后仍有行走不稳感、漂浮感,且有复发风险,治疗存在局限性[1]。倍他司汀属于扩张血管药物的一种,其在改善心脑血管血液循环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耳蜗、前庭血液循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眩晕性病症中[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莱西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前庭性眩晕患者(11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7例)年龄35~60岁,平均(43.59±4.58)岁;男性30例,女性27例;合并慢性肾脏病15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11例。观察组患者(57例)年龄36~61岁,平均(43.67±4.44)岁;男性29例,女性28例;合并慢性肾脏病16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10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前庭功能检查与眩晕疾病概论》[3]中前庭性眩晕诊断标准;②符合常规手法复位指征;③存在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眩晕症状;④对所使用药物无过敏性反应。排除标准:①颈椎严重骨折及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②其他导致神经或前庭功能异常疾病;③合并前庭器质性损伤。莱西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实施,所有前庭性眩晕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予以对照组患者Epley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取坐姿,位于检查床上,头向患侧转45°并背对医生,医师快速地扶着患者头部向后仰,约与水平面呈30°,保持仰卧垂头位1 min。随后患者头部向健侧快速转动90°,仍保持1 min仰卧垂头位。然后患者头及身体向健侧转动,角度为90°,保持约1 min头与身体呈45°的侧卧位。最后医师协助患者保持侧卧位进行站立后,并保持约1 min角度为20°~30°低头。3次/周,共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黑龙江亿达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83,规格:4 mg/片)治疗,剂量为12 mg/次,3次/d,连续用药2周。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①前庭症状指数[4]、视觉模拟量表[5]眩晕评分、计时平衡试验[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使用前庭症状指数评估两组患者前庭症状,共6个症状,总分0~60分,分数越高眩晕障碍程度越严重;使用视觉模拟量表对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进行评估,总分0~10分,分值越高患者主观眩晕感受越强烈;计时平衡试验是记录患者处于闭眼和睁眼状态时单足直立维持平衡不跌倒的时间,维持时间越长恢复程度越好。②血液循环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作抗凝处理后,使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重庆赛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SH-210A)检测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使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型号:EXP-9D)检测两组患者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③血清γ球蛋白、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使用迷你平板电泳槽(日本ATTO,型号:AE-6530)检测γ球蛋白,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采血步骤同②,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后取血清检测)。④复发情况。分别在治疗后3、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总复发率为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复发率之和。复发标准:治疗后患者重新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视觉模拟量表眩晕评分及计时平衡试验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视觉模拟量表眩晕评分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计时平衡试验时间与治疗前比均延长,且观察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倍他司汀对前庭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

  2.2两组患者血液循环指标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均加快,且观察组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倍他司汀对前庭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

  2.3两组患者血清γ球蛋白、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γ球蛋白、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倍他司汀对前庭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

  2.4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复发率及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4。
倍他司汀对前庭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

  3讨论

  前庭性眩晕是指坐起、躺下、仰头等头部运动引发伴有眼震、自主神经症状的一种短暂性眩晕,临床常采用手法复位对患者进行治疗,Epley手法复位可使移位的耳石颗粒回归至椭圆囊,避免其对半规管产生影响,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但复发率较高。

  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衍生物,对内耳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松弛作用,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视觉模拟量表眩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计时平衡试验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复发率及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良好,且可有效降低治疗后复发率。

  眩晕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黏性增高及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等诸多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而血液黏度与血液流速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脑部供血供氧不足,会出现眩晕、耳鸣、恶心等一系列临床症状[8]。倍他司汀可以显著改善脑部以及周围循环组织的血流速度,使患者体内红细胞黏附性降低,达到缓解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流量的作用,进而使眩晕、耳鸣、耳闭塞感等临床症状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表明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加快疾病恢复进程。

  血清γ球蛋白是一种由单核吞噬系统组成的免疫球蛋白,当前庭性眩晕患者发病时,机体血清γ球蛋白水平会异常增高。前庭与中枢神经有互相协调与制约的关系,前庭性眩晕患者会发生脑血管弹性减退,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损伤,从而加重眩晕症状,神经特异性蛋白为局部缺血性脑损伤标志物;神经生长因子则参与神经细胞的发育、生长过程,对神经功能正常起维持作用,是评估患者疗效的重要指标[9]。倍他司汀能降低神经损害程度,并对患者内耳毛细血管进行扩张,增加前庭及耳蜗血液流量,促进受损神经组织再生和重建,从而改善脑部神经功能[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γ球蛋白、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能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眩晕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但本研究未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需完善设计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姜宇,李晶,袁颖,等.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2):2290-2292.

  [2]谭惠荣.前庭训练联合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7):2262-2265.

  [3]应乐安,何景春.前庭功能检查与眩晕疾病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41.

  [4]刘怡聆,曾莎莎.眩平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中阻型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和跌倒发生情况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0,42(5):727-730,792.

  [5]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7):600-602.

  [6]刘波,孔维佳,赖嫦芹,等.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计时平衡试验及静态姿势描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5-168.

  [7]笪云想.盐酸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4):2522-2523.

  [8]韩敬哲,纪叶,曹端华,等.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1):41-44.

  [9]刘化飞,唐松林.奥拉西坦联合倍他司汀对卒中后眩晕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31(1):48-52.

  [10]唐铁钰,张新江,段作伟,等.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药材,2017,40(11):2706-27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11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