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分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实施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由我院收治的 78 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39 例。对照组单纯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相关参数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仅有 1 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 8 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4.9%,高于对照组的 76.9%。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实施治疗,能够减少相关不良反应,改善血液参数指标,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Epley 手法;眩晕宁
本文引用格式:李丹.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25+127.
0引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耳石症,头部位置变化诱发的阵发性短暂性眩晕属于该病患者在发病之后产生的最为主要的特征性表现,且该类患者眩晕发作后正常持续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通常情况下在数秒至 1min 之间, 并有可能会伴随存在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具有较强的自限性,属于外周性疾病中作为常见的一种,原发和继发的可能性并存 [1-2]。本文分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实施治疗的临床价值。做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 2016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由我院收治的 78 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39 例。对照组中男 27 例, 女 12 例;病史 1-17 年,平均(5.4±1.8)年;本次发病至入院时间 1-28 h,平均(12.5±2.6)h;患者年龄 31-77 岁,平均(54.6±7.2)岁。治疗组中男 24 例,女 15 例;病史 1-14 年, 平均(5.7±1.9)年;本次发病至入院时间 1-23 h,平均(12.2±2.9)h;患者年龄 31-73 岁, 平均(54.1±7.5) 岁。上述自然资料数据,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得数据可以进行科学比较分析。
1.2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方式进行治疗, 在治疗开始前首先嘱咐患者端坐在床上,头向患侧进行旋转45°左右,随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后躺,悬头位与床面之间的角度要保持在 20° -30°之间,之后头再向健侧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旋转 90°,反复进行数次,与此同时,身体也要向健侧进行侧卧,接着由医护人员将患者扶起并保持正坐状态, 头正中位保持前倾 20°,双脚在治疗床边自然下垂。以上每一体位需要保持的时间控制在 30-60 s 之间,待眩晕和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之后,再继续进行下一步骤的治疗,复位治疗完成之后均需嘱咐患者保持高枕卧位 48 h[3]。治疗组:在对照组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眩晕宁颗粒,每次 8 g,每天三次,连续用药一个星期[4]。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血液相关参数指标水平;②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③不良反应情况;④治疗总有效率。
1.4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经 1 次或 2 次复位治疗后,患者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症状已经完全消失,Dix-Hallpike 诱发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有效:经 1 次或 2 次复位治疗后,患者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症状虽然没有消失,但程度明显减轻,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无效:经 2 复位治疗后,患者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症状仍然没有减轻,或进一步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眼震症状,Dix-Hallpike 诱发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 [5]。
1.5数据处理方法。数据用 SPSS 18.0 处理,计数资料 χ 2 检验,计量资料 t 检验,以( ±s)形式表示,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液相关参数指标水平。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红细胞压积水平为(0.61±0.15)L/L,血浆粘度水平为
(3.48±0.95)mpas,纤维蛋白原水平 为(3.25±0.79)mg/dl, 治疗后三项指标数据分别为(0.52±0.16)L/L、(3.06±0.78)mpas、(3.05±0.82)mg/dl,治疗前后三 项指标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红细胞压积水平为(0.64±0.17)L/L,血浆粘度水平为(3.51±0.89)mpas,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22±0.68)mg/dl, 治疗后三项指标数据分别为(0.30±0.13)L/L、(2.07±0.49)mpas、(2.35±0.64)mg/dl,治疗前后三 项指标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述三项指标水平在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 < 0.05)。
2.2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对照组患者在经过(4.29±0.76)d 的治疗后眩晕症状彻底消失,该组治疗总时间达到(7.40±1.32)d;治疗组患者在经过(2.06±0.75)d 的治疗后眩晕症状彻底消失,该组治疗总时间达到(5.03±1.24)d。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患者仅有 1 例不良反应,比例为2.6%,少于对照组的 8 例,比例为 20.5%,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患者治疗痊愈 9 例,有效 21 例, 无效 9 例,总有效率为 76.9%,治疗组患者治疗痊愈21 例, 有效 16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4.9%,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分为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混合型等四种类型。以后半规管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其次是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相对较为罕见。后半规管大多数情况下在患者平卧坐起、躺下、抬头、弯腰的时候发病,正常持续存在数十秒,不会伴随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表现 [6]。在临床临床工作中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需要首先将其他原因导致位置性眩晕疾病出现的可能性排除,以急性脑梗塞、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肿瘤、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症、药物中毒、梅尼埃病等疾病最容易与该病之间发生混淆,通过常规实施耳科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可以对病情进行鉴别,主要包括生命体征观察、听力及神经科的检查、常规行 Dix-Hallpike 检查 [7]。Epley 法主要是根据管结石症这一基本原理,借助自然存在的重力作用,通过患者头部体位的不断改变,使发生脱落的耳石能够顺着半规管向着椭圆囊的方向进行移出,最终达到治愈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目的。中成药制剂眩晕宁颗粒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中医学辩证为痰湿中阻、肝肾不足而导致的头昏头晕症的治疗 [8]。眩晕宁可以对血液的凝血过程产生有效的抑制,使血液纤溶活性提高,使血栓的溶解速度明显尽快,防止血栓病变的形成,具有较为理想的抗脑缺血作用,其药物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①对血小板的聚集过程进行抑制,使已经聚集的血小板的解聚速度加快;②使凝血时间尽可能的延缓,使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明显缩短;③延长电流刺激所致动脉血栓病灶形成的时间;④使激素性血瘀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⑤对脑缺血病变程度进行控制 [9]。总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实施治疗,能够减少相关不良反应,改善血液参数指标,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正妮. 松龄血脉康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7):896-898.
[2]余文发, 王萍, 边文玲, 等.40 例老年耳源性眩晕的诊断与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34(1):214-215.
[3]张子明 , 樊建平, 历金财, 等. 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113例临床观察 [J]. 河北中医,2015,36(8):1137-1140,1144.
[4]庞海江 . 天麻素联合脊柱保健操治疗 77 例椎源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2014,34(7):118-120.
[5]王莉, 汤燕, 巨安丽. 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6):3-4.
[6]李云, 王志伟, 耿岩玲, 等. 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16,27(32):4602-4604.
[7]陈希杭 , 张榕, 陈曦, 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5):219-221.
[8]王兆霞 , 张新江 , 刘斌 , 等.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8):527-530.
[9]韩英博 , 彭俊阳, 姚建华, 等. 眩晕的病因分类与规范诊治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35(9):2590-2592.
《Epley 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07/2018120702533532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