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动脉血流及眩晕程度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2:00: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眩晕程度、 动脉血流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东莞市企石医院收治的 88 例 VBIV 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两组, 各 44 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治疗, 均持治 疗 4 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评分、动脉血流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残障 程度评定量表(DHI )评分及眩晕、视物模糊、心悸少寐、神倦乏力评分均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基 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加快, 且观察组加快幅度更大;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CRP )、 白细胞介素 -6(IL-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 水平均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均 P<0.05 )。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 能够改善 VBIV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动脉血流指标,减轻眩晕程度,抑制炎症反应。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醒脑开窍针法,归脾汤,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al-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ertigo, VBIV)是临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 病,眩晕是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西 医针对 VBIV 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甲磺酸倍他司汀能特 异性促进大脑、脑干内血液循环,增加耳蜗血流量,改善 内耳微循环障碍,从而减轻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病情,但 单独西药治疗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短期疗效欠佳,停药 后易复发。中医将 VBIV 归为“眩晕”范畴,病位在脑, 多因气血阴精亏虚,无法上荣于脑,加之痰浊阻滞,浊阴 不降,清阳不升,蒙蔽于脑,以致眩晕发作,可伴随耳鸣 耳聋、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轻者闭目即可缓解, 重者则视物旋转,如乘舟车,无法站立,甚至昏倒 [1] 。因 此,中医治疗 VBIV 以通关利窍、醒脑开窍、安神定眩、 补气益血等为主。醒脑开窍针法是基于蒙蔽脑窍而提出 的针刺之法,以调神为核心,并立足整体,通过醒脑开窍 之法以止晕定眩 [2] ;归脾汤由黄芪、丹参等中药组成,具 有补气益血、安神定眩的功效 [3] 。但目前关于醒脑开窍针 法、归脾汤在 VBIV 中的联合应用报道尚不多见,具体效 果还需进一步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醒脑开窍针 法联合归脾汤在 VBIV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眩 晕程度、动脉血流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现将研究 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东莞 市企石医院收治的 88 例 VBIV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两组,各 44 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0、24 例; 年龄 43~78 岁,平均(59.13±5.74)岁;病程 1~9 年,平 均(4.92±1.10)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9、25 例; 年龄 45~77 岁,平均(58.90±5.22)岁;病程 1~8 年,平 均(4.86±1.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西医《眩晕 (第 2 版)》[4] 中 VBIV 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符合中医《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 中“眩晕”的诊断标准,辨证为气虚血亏之证;主证:头 晕目眩,视物旋转;次证:心悸少寐,神倦乏力,面色淡 白,舌淡,脉弱;存在明显的眩晕症状者;近期未接受抗 血小板、抗缺氧治疗者等。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 颅脑出血、高血压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者;认知异常者; 醒脑开窍针法、归脾汤过敏或不耐受者等。研究经院内医 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 卫 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130.规格: 6 mg/ 片 ] 治疗,6 mg/ 次,3 次 /d,持续治疗 4 周。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治疗,①醒脑开窍针法:取风池、百会、翳风、完骨、气 海、血海(双侧)、足三里穴位,用 75% 乙醇清洁消毒 各穴位及周边皮肤,以 0.25 mm×40 mm 毫针单手快速 针刺穴位,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5 min 行针 1 次,1 次 /d,持续治疗 4 周。②归脾 汤,药方组成:丹参、葛根、黄芪各 30 g,党参、天麻、 酸枣仁、茯苓各 15 g,白术、木香、当归各 10 g,川芎、 远志各 6 g,炙甘草 3 g,红枣 3 枚,生姜 3 片, 龙眼肉 7 颗;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牡蛎、龙骨各 30 g ;颈部胀 痛加威灵仙 15 g、桂枝 16 g、姜黄 10 g;恶心呕吐者加陈 皮 6 g、半夏 10 g;以水煎至 400 mL,200 mL/ 次,2 次 /d, 分早晚 2 次口服,持续治疗 4 周。

  1.3观察指标 ①眩晕程度、中医证候评分。以眩晕残 障程度评定量表(DHI )[6]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 量表包括 25 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 0~4 分,总分 0~100 分,评分与头晕程度呈负相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 对眩晕、视物 模糊、心悸少寐、神倦乏力症状进行评分,据症状严重程 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 0、2、4、6 分,评分越低, 症状越轻。②动脉血流指标。以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 仪(上海继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EMS-9U2)检测 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及右侧的椎动脉血流速度。③炎 症因子。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 5 mL 晨起空腹静脉 血,随后进行离心处理(3 000 r/min,15 min)取血清,以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 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经 K-S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 表示,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眩晕程度、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 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DHI 评分及眩晕、视物模糊、心悸 少寐、神倦乏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

 
  2.2两组患者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 加快,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加快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

 
  2.3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 患者血清 CRP、IL-6、TNF-α 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观 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见表 3.


\

 
  3 讨论

  VBIV 主要是因脑动脉硬化、血液黏度增加、血流动 力学改变等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管腔闭塞或狭窄,可导致小 脑、间脑、脑干等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轻者视物旋转,而重者可导致后循环 卒中,危及患者生命。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一种抗组胺药, 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口服进 入人体后能够选择性增加小脑、脑干、脑等处的微循环, 增加局部血流量,减轻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但整体效果 欠佳,且易引发患者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VBIV 与饮食不洁、情志不畅、年高肾 亏、病后体虚、血瘀内阻等有关。本虚标实为 VBIV 特点,气血虚、阴阳虚为本, “风、火、痰、湿、瘀”乃 标,多因脑失所养,病理转化为痰瘀互结,瘀血阻窍,导 致清阳不升,脑府失养,发为眩晕,临床治疗应以调神、 养脑为核心 [7] 。醒脑开窍针法具有调神通络、疏通经脉、 醒脑开窍等作用。其中选穴百会穴为百脉之会,为足厥阴 经和足三阳经的会所,与髓核关系密切,刺其能安神醒 脑、提升阳气、祛风潜阳;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有 熄风、化痰、通利清窍、明目益聪等功效;完骨为足太 阳、少阳交会之穴,刺其能宁神开窍、祛风泻热;气海能 益肾固精、升发元气;血海可健脾渗湿、益气养血、活血 化瘀;足三里为健脾补虚培元要穴,刺其能补中益气、固 本培元;翳风是手足少阳经交会穴,有祛风通络止痛的功 效,诸穴合用,共奏醒脑开窍之功效 [8] 。从现代医学角度 来看,刺激百会穴能够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脑部血流,减 轻脑缺血、缺氧;刺激风池穴能降低全血黏度,促进血液 循环,进而缓解眩晕 [9] 。归脾汤中的党参、白术、黄芪补 脾益气以生血,气旺而血生;当归与龙眼肉温补心脾,健 脾胃,益气血;酸枣仁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化湿;木香行 气散滞;远志安神益智;葛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丹参 宁心安神、活血止痛;天麻息风止痉,为治疗头痛眩晕良 药;川芎疏风止痛,活血化瘀,多用于瘀血阻络的头痛、 头晕之症;以甘草调和诸药,协全方共奏养血安神、益气 活血等功效 [10]。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基底 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 DHI 评分、眩晕、视物模糊、心悸少寐、神倦乏力评分均 低于对照组,提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治疗 VBIV 患 者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眩晕症状,促进脑动脉血流 复常。

  CRP、IL-6、TNF-α 等炎症因子可通过对血管的慢性 刺激,使血管壁发生重构,并影响舒缩血管物质的占比, 其水平升高会导致眩晕症状的加重,因此炎症因子水平变 化可反映 VBIV 病情变化 [11]。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 察组患者血清 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 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能减轻 VBIV 患者炎症反应。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黄酮可选择性地促进脑血 管扩张,修复血管内皮细胞,阻止血栓形成,加快血流速度与炎症吸收,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利于病情恢复 [12]。

  综上,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归脾汤能够改善 VBIV 患者 临床症状表现及动脉血流指标,减轻眩晕程度,抑制炎症 反应,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的不足,后期建议增加样 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金钗 , 王连成 , 杨昌宽 .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治疗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J]. 陕西中医 , 2020.41(7): 969-971.

  [2] 方芳 , 陈秀华 , 石尧 , 等 .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J]. 上海针灸杂志 , 2015. 34(11): 1043-1045.

  [3] 俞小芬 , 张春霞 . 归脾汤加减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 的临床观察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014. 21(4): 473.

  [4] 粟秀仞 , 黄如训 . 眩晕 [M]. 2 版 . 西安 :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226-231.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 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 20-21.

  [6] 丁雷 , 刘畅 , 王嘉玺 , 等 .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 ( 中文版 ) 的评 价 [J]. 中华耳科学杂志 , 2013. 11(2): 228-230.

  [7] 钟娟 . 中医药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医临床研究 , 2013. 5(21): 111-113.

  [8] 刘小琳 , 张明波 . 辨证分型联合针刺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性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 2015. 29(11):141-143.

  [9] 万福铭, 吴雷, 周淼焱, 等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椎- 基底动脉综 合征伴眩晕患者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J].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48(12): 158-161.

  [10] 潘贤 . 归脾汤加减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效果评 价 [J]. 中国保健营养 , 2020. 30(6): 345.

  [11] 杨春霞 , 徐静 , 臧东静 , 等 . 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4. 23(11): 1191-1192.

  [12] 黄晓巍 , 张丹丹 , 王晋冀 , 等 . 葛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J].吉林 中医药 , 2018. 38(1): 87-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03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