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患者联合应用 A 型肉毒毒素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对其疼痛、瘙痒程度、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 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0 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 60 例瘢痕疙瘩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 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3 个月,并随访 6 个月。比 较两组患者治疗 3 个月后治疗效果和随访期间复发情况, 治疗前及治疗 1 周、 1 个月、 3 个月后疼痛、瘙痒评分、皮肤水分含量, 治疗前 和治疗 3 个月后血清相关因子水平, 以及治疗 3 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复发率较 低;与治疗前比, 治疗 1 周、 1 个月、 3 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和皮肤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均降低,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 组患者皮肤水分含量均升高, 且治疗 1 周、 1 个月、 3 个月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 治疗 3 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 因子 -β1(TGF-β1 )水平均降低,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成形蛋白 7(BMP-7 )水平均升高,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治疗 3 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 A 型肉毒毒素 联合倍他米松治疗瘢痕疙瘩能够更有效减轻瘢痕疙瘩程度,改善患者疼痛、瘙痒症状、促进皮肤修复,提高皮肤含水量,从而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且疗效更为显著,复发率低。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纤维化疾病,也是一 种病理性瘢痕,临床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红色、硬性和良性 肿块及瘢痕疙瘩纤维组织,可持续性生长,累及周围正常 组织,虽然不会影响患者生命,但易出现疼痛和瘙痒,患 者抓挠破溃可引发感染。倍他米松是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 素,可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抑制瘢 痕疙瘩过度增生,但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复发,效果不够 理想 [1]。A 型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毒性蛋白质, 可通过阻断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 放,调控增生组织的凋亡,减少瘢痕疙瘩的增生,并预防 复发 [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复 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0 月徐州仁慈医院 收治的 60 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组和研究组,各 30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 14 例,女性患者 16 例;年龄 24~47 岁,平均(33.23±3.82 )岁;病程 0.4~3 年,平均(1.31±0.26)年。研究组中男性患者 17 例, 女性患者 13例; 年龄 25~48 岁, 平均(33.37±3.93) 岁;病程 0.7~3 年,平均(1.30±0.17)年。两组患者一 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3] 中 的体表瘢痕疙瘩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年龄≥ 16 岁者;瘢 痕疙瘩充血反应明显且向四周浸润生长较快者;疼痛、瘙 痒症状明显者等。排除标准:大面积合并感染的病理性瘢 痕和瘢痕已成熟萎缩者; 3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者;对 研究药物有过敏史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 究,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 液 [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93412.规 格: 1 mL∶二丙酸倍他米松(以倍他米松计) 5 mg 与 倍他米松磷酸钠(以倍他米松计) 2 mg] 与 2% 盐酸 利多卡因注射液(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5020823.规格: 20 mL ∶0.4 g )1 ∶ 1 等量混合,注射剂量为 0.2 mL/cm3 ,每次用量不超过为 1 mL,向瘢 痕实质内注射,当瘢痕出现明显的膨隆状,外观呈现苍 白色和橘皮样时,说明药液开始向周围浸润,此时结 束注射,1 次 / 月,必要时可重复给药。研究组患者给 予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先注 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方法同对照组,随后注射 用 A 型肉毒毒素 [ 兰州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药准 字 S10970037.规格:每瓶含 A 型肉毒毒素 50、100 单 位(U )] 混合 0.9% 生理盐水稀释至 50 U/mL,向病灶内 注射,注射剂量为 5 U/ 点,注射点间隔 1 cm,每次总量 不超过 100 U,1 次 / 月。两组患者均治疗 3 个月,并随访 6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治疗 3 个月后 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其中显效为瘢痕疙瘩消失,皮损变 平、触之柔软无硬结,痛、痒症状完全消失,留色素脱 失或淡红色斑;有效为 50% 及以上皮损软化、变平,痒、 痛症状显著减轻;无效为 50% 以下的皮损软化、变平, 痒、痛症状未见改善,或皮损及症状继续加重 [3] ,总有效 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6 个月内复 发情况,患者出现瘢痕疙瘩重新出现、瘢痕瘙痒和疼痛加 重、质地变硬、瘢痕体积变大等现象认定为复发。②疼痛 评分和皮肤瘙痒评分,治疗前及治疗 1 周、1 个月、3 个月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 评估患者疼痛和瘙痒程度, 总分 10 分,分值越高,痛感或瘙痒感越严重。③皮肤水 分含量。治疗前及治疗 1 周、1 个月、3 个月以皮肤水分油 分测试仪(深圳市弘彦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K-8)进行 测定,直接将措施探头放在需要检测的皮肤表面,等待 5 s 读取数据。④血清相关因子。治疗前后取患者静脉血 5 mL,离心后(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清,使用酶联 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成形蛋白 7(BMP-7 ) 水平。⑤生活质量。治疗 3 个月后通过简明健康调查问卷 (SF-36 )[5]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职能、躯体疼痛、 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社 会功能 8 个方面,每项总分 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 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24.0 统 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 验;使用 S-W 法检验证实计量资料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以 ( 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多时间点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 相比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疼痛和皮肤瘙痒 VA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 比,治疗 1 周、1 个月、3 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和皮肤瘙痒 VAS 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皮肤水分含量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 1 周、1 个月、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皮肤水分含量均逐渐升 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血清相关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 3 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 TGF-β 1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 低于对照组,血清 bFGF、BMP-7 水平均升高,且研究 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 表 4.
2.5两组患者 SF-36评分比较 治疗 3 个月后研究组患 者 SF-36 评分各个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P<0.05),见表 5.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皮肤对创伤的过度反应,一般由伤口、感 染、外科创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局部成纤维细胞过 度增殖和大量胶原合成。瘢痕疙瘩是一种病理性瘢痕组织, 其病变范围超过原损伤范围,并继续生长,外观高于皮肤表 面,质地坚韧, 呈块状或细绳状, 皮肤增厚、变红, 还会有 瘙痒、疼痛感,瘢痕疙瘩难以治愈,易复发;且瘢痕组织 与正常皮肤存在明显差异,其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含 水量下降,且皮肤越干燥,瘢痕皮肤干燥瘙痒、疼痛、弹 性下降也会越严重。瘢痕疙瘩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式,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倍他米 松能够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调节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的表 达,减少肉芽组织的生成,以防止瘢痕向外拉伸,同时能 够降低皮肤 C 类神经元的兴奋阈值, 减轻瘙痒和疼痛感, 但单一药物治疗短期内易复发,治疗效果欠佳,部分患者 注射糖皮质激素后可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 扩张等不良反应,因此多主张联合多种方案治疗 [6]。
A 型肉毒毒素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A 型毒性蛋白, 是由肉毒杆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细菌内毒素,其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的末梢,并阻塞神经细胞膜的钙离子 通道,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抑制肌纤维的收缩功 能,减少瘢痕疙瘩增生,进而减少局部损伤及炎症反应, 促进皮肤修复, 提高皮肤含水量;同时 A 型肉毒毒素通过 调节表皮神经支配而减轻瘢痕疼痛、瘙痒感,从而改善患 者生活质量 [7] 。本研究中,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治 疗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治疗 1 周、 1 个月、 3 个月 研究组患者疼痛和皮肤瘙痒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皮肤 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 3 个月后研究组患者 SF-36 各个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倍他米松 治疗瘢痕疙瘩能够改善患者疼痛、瘙痒症状、促进皮肤修 复,提高皮肤含水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显 著,复发率低。
皮肤修复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 因子动态交互的过程,其中 TGF-β1 是强有力的促纤维化 因子,作为组织纤维瘢痕形成通路中主要内源性生长因子 及介导因素,其过度表达及持续高浓度是导致成纤维瘢 痕形成的关键原因;bFGF 能与成纤维细胞膜上的受体结 合,下调瘢痕组织中 I 型前胶原 mRNA 表达,提高胶原 酶 mRNA 水平,刺激胶原酶合成,抑制纤维素合成,防 止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的过量沉积,从而有助于防止瘢 痕疙瘩的形成;BMP-7 是 TGF-β 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 员,机体发生创伤后,细胞膜上 BMP-7 受体缺失,致使Smad 蛋白负反馈调节受到抑制,使得 TGF-β1 致纤维化的 作用也随之降低, 随时间推移, 瘢痕逐渐增生 [8-9]。A 型肉 毒毒素能够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性,便于稳定机体肥大细 胞膜,减少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同时能够加快瘢痕 组织的凋亡速度,减少瘢痕张力,使其逐渐趋于扁平,可 减少纤维组织中的 TGF-β1 含量,抑制瘢痕中的成纤维细 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缩小瘢痕面积,抑制瘢痕疙瘩形 成 [10] 。本研究中,治疗 3 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血清 TGF-β1 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 bFGF、BMP-7 水平高于对照组, 表明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倍他米松治疗瘢痕疙瘩能够抑制 TGF-β1 分泌,并促进 bFGF、BMP-7.从而减轻瘢痕疙瘩 程度。
综上,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倍他米松治疗瘢痕疙瘩能够 减轻瘢痕疙瘩程度,改善患者疼痛、瘙痒症状、促进皮肤 修复,提高皮肤含水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 显著,复发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燕萍 , 朱凌 , 吴泽升 .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22. 15(20):93-96.
[2] 龚慧 , 王杨 , 刘中波 , 等 . A 型肉毒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 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1. 32(3): 158-162. 167.
[3]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 . 中国瘢痕 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 [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 2018. 29(5):3-14.
[4] 严广斌 . 视觉模拟评分法 [J/CD].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 电子版 ),2014. 8(2): 34.
[5] 王振华 , 张福仁 . 用 SF-36 量表调查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08. 41(3): 191-192.
[6] 薛佳杰 , 任忠亮 , 马平 , 等 . 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曲安奈德序贯 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J]. 海南医学 , 2022.33(15): 1966-1970.
[7] 吴佳纹, 袁景奕, 刘晶, 等 . A 型肉毒素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 用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现代生物医学进 展 , 2018. 18(23): 4434-4438.
[8] 张小刚 , 马驰蛟 , 邬天刚 , 等 . 点阵激光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 液对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 TGF-β1 、BMP-7、EGF 水平变化及预 后的影响 [J]. 医学临床研究 , 2018. 35(1): 33-36.
[9] 唐黎黎 , 农晓琳 , 邓凌 , 等 . 珍珠水解液对皮肤增生性瘢痕及正 常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 bFGF、TGF-β1 表达的影响 [J].广西医科 大学学报 , 2014. 31(1): 47-50.
[10] 张旭 , 罗赛 , 郝立君 . A 型肉毒毒素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 与应用进展 [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 2021. 32(7): 435-437.4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