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研究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为今后治疗该疾病提供 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响水县中医院就诊的 96 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根 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8 例, 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传统剥脱术) 与研究组(48 例, 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 。 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 3 d 炎症因子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 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术前比, 术后 3 d 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 因子 -α(TNF-α ) 、白细胞介素 -6(IL-6 )、一氧化氮(NO )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组患者纤维蛋 白原( FIB )、D- 二聚体(D-D )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 及对照组患者凝血酶时间( TT )均显著缩短,但研究组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 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其临床效果更加确切, 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与血液高凝状态, 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的特点。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应激反应,凝血功能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病因为静脉 瓣膜缺陷、静脉压异常升高、静脉壁薄弱等导致血液回流 不畅,患者常会感觉到疼痛、痉挛、易疲惫等,随着病 情进展,患处还会出现溃疡、腐烂等症状,严重者甚至需 要截肢。现今,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法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进行治疗,以往常使用的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传统剥 脱术,以切除曲张病变血管达到治疗效果,但该手术方法 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且瘢痕 明显,患者难以耐受 [1] 。近年来,随着微创术式的不断应 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点式剥脱术成为了治疗大隐 静脉曲张的主要方式,其可将传统大切口改变为多个小切 口,具有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其临床应用效 果更佳 [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对其临床效 果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响水 县中医院就诊的 96 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 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8 例)患者年龄 33~78 岁,平均 (50.78±5.46 )岁;女性 16 例,男性 32 例;病程 1~8 年,平均(4.01±1.02)年;其中左侧 23 例,右侧 25 例;BMI 18~28 kg/m2.平均(22.16±1.24 )kg/m2.研究组(48 例)患者年龄 34~78 岁,平均(51.02±5.39)岁;女性 18 例,男性 30例;病程 2~8 年,平均(4.12±1.11)年;左 侧 22 例,右侧 26 例;BMI 18~29 kg/m2.平均(22.37± 1.19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下肢静脉疾 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4] 中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标 准者;符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手术指征者;既往无下 肢静脉、动脉手术史者等。排除标准: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者;伴有心脑血管病变者;伴有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 碍者;伴有其他原因导致的患处溃疡者;伴有精神疾病者 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已 对本研究的手术方法、不良反应等有所了解,并签署了知 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传 统剥脱术,标记病变静脉长短、走形,以碘酊固定,腰 麻,取仰卧位,于患侧腹股沟动脉内侧作一 3~5 cm 切口, 将大隐静脉主干分离,并将分支切断,近端隐静脉结扎与 于距股静脉 0.5 cm 处,作一个横切口(于内踝前 1.5 cm 处),切断并结扎大隐静脉主干远端,置入静脉剥脱器,由内踝远端向近端。沿标记方向直至腹股沟韧带下缘静脉 处,牢固结扎大隐静脉两断端与静脉区域,缓慢抽剥病变 段静脉,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自下肢远心端至近 心端)。研究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 术前准备、麻醉、体位选择、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操作与 对照组一致,术前切开数个小切口(0.5~1.0 cm),利用蚊 式血管钳对病变静脉进行剥离,然后对病变段静脉完全抽 剥。术后操作同对照组。预防深静脉血栓均使用低分子肝 素,适当抬高患肢,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展开踝关节趾屈 抗阻运动,合理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两组患者均观察至 出院。
1.3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及 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②应激指标,采 集患者 5 mL 空腹静脉血,离心(转速: 3 000 r/min,时 间: 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 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采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③凝血功能, 采血与离心操作方法同②,抗凝处理,取血浆,采用全自 动凝血分析仪(成都艾科斯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 EC6800)检测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D- 二聚体(D-D)、凝血 酶时间(TT)。④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局部血肿瘀 斑、切口感染、隐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围术期指标、应激指标、凝血指标)符合正态 分布,以 (x ±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总发 生率)以 [ 例 (%)] 表示,行χ2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组患 者应激指标均升高,但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应激指 标升高幅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 2.
2.3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 组患者 FIB、D-D 水平显著升高,但与对照组比,研究组 患者 FIB、D-D 升高幅度较小;两组患者 PT、APTT 及对照 组患者 TT 均显著缩短,但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上述 指标缩短幅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见表 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研 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 者皮肤会出现瘙痒、色素沉着、萎缩、湿疹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在以往临床中,大隐静脉高位 结扎术联合传统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常用方式, 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创伤大、术后瘢痕多等缺 点,使患者接受度不高,且还会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5]。
近年来,点式剥脱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在大隐静脉 高位结扎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优势明显。该术式无需对 患者曲张静脉团作较大切口, 即可剥除, 提高了剥脱效果, 可有效清除静脉内瘀滞血液 [6] ;同时点式剥脱术属于微创 手术,手术切口较小,切口数量更多,手术操作更便捷, 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该术式腹股沟切口采用可吸收线 缝合,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从而缩短了患者下床活动时 间 [7] 。此外,相较于传统剥脱术来说,点式剥脱术由于较 小的切口会缩小损伤范围,预防局部血肿瘀斑、隐神经损 伤等发生 [8]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围术期 相关指标更优,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提示大隐静脉 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可有效 改善围术期相关指标,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有利于促进患 者术后恢复。
无论是传统剥脱术还是点式剥脱术,在行手术治疗 过程中均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与内皮功能 损伤,其中血清 TNF-α 、IL-6 可反映患者术后炎症程度, NO 可反映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情况,其水平升高 均表示患者术后受损严重;而手术创伤在损伤患者血管内 皮细胞的同时也会减缓血流速度,发生凝血反应,再加上 弹力绷带的包扎,会使患者术后肢体活动受限,加重患 者血液高凝状态 [9] 。大隐静脉曲张的症状多集中于下肢中 下部,点式剥脱术可直接作用于病变位置,减少对大隐静 脉主干的抽剥,损伤小,因此应激反应较轻,可减少对炎 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同时,且点 式剥脱术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更少,对血液循环影 响更小;且点式剥脱术将传统大切口改为多个小切口, 来改善病变静脉剥脱效果,更彻底清除病变静脉内淤积 的血液,利于改善血液微循环,减轻患者高凝状态 [10-11] 。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3 d 两组患者血清 TNF-α 、IL-6、 NO 及 FIB、D-D 水平均升高,但与对照组比,研究组上 述指标升高幅度较小,两组患者 PT、APTT 及对照组患 者 TT 均显著缩短,但与对照组比,研究组上述指标缩短幅度较小,提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大 隐静脉曲张患者,可减轻应激反应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 伤,同时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当然,在点式剥脱术 治疗中,为了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应尽可能减少手术切 口,保持剥脱用力均匀,以此降低手术创伤;同时,在利 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的时候,应松紧适宜,以免影响下肢 血运。
综上,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点式剥脱 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应激 反应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还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同时该手术方法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伟龙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对大隐静脉曲张的 疗效 [J]. 河南医学研究 , 2020. 29(16): 2966-2967.
[2] 高禄宽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联合腔内激光烧灼治 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观察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 2021.38(6): 638-639.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 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2014. 29(4): 246-252.
[4] 丁术旺 . 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 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20. 14(7):64-65.
[5] 杨鹏 , 张鹏 , 陈国会 , 等 . TriVex 系统微创刨吸术与传统高位结 扎、剥脱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比较 [J]. 医学理论与实 践 , 2021. 34(14): 2451-2453.
[6] 杨锦锋 , 林清江 , 金少雄 , 等 . 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 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分析 [J]. 吉林医学 ,2020. 41(11): 2736-2737.
[7] 胡瑛华 . 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 曲张的临床效果分析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21. 32(22): 3529-3531.
[8] 吴金花 , 朱兆芳 , 叶超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 隐静脉曲张的疗效 [J]. 中国现代医生 , 2017. 55(14): 47-49.
[9] 钱正荣 . 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的疗效观察 [J]. 当代医药论丛 , 2014. 12(1): 75-76.
[10] 朱军华 , 许正强 , 石谱书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点式剥脱术 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 [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 8(6): 689-693.
[11] 阿曼别克 ·阿曼塔依 , 艾则孜 ·阿不都热依木 , 吾甫尔 ·依马尔 , 等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 后复发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9. 19(12):2348-23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