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瓷贴面修复是采用粘接技术,对牙体表面缺损、着色、变色和畸形等,在保存活髓、少磨牙或不磨牙的情况下使用全瓷修 复材料粘接覆盖,以恢复牙体的正常形态和色泽的一种修复方法。随着各种瓷贴面材料的不断改进及粘接技术的不断优化,瓷贴面修复 技术已逐渐发展成熟,并受到大众青睐。但由于该修复方式的粘接性能直接关系到修复体的成功率,如何提高瓷贴面修复体的粘接强 度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就牙釉质粘接剂的发展、瓷贴面组织面及釉质粘接面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使用提供 依据。
【关键词】瓷贴面,粘接剂,美学修复,全瓷修复体
瓷贴面是一种牙齿修复技术,是对牙体表面缺损、着色、变色等异常改变,在相对少磨牙或不磨牙的情况下, 使用全瓷修复材料粘接并覆盖其表面以恢复牙体的正常 形态,改善其色泽。随着各种瓷贴面材料的不断改进及 粘接技术的逐渐优化,瓷贴面修复技术的发展也日益成 熟。因瓷贴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口腔组织无毒 性,磨除牙体组织少及美观效果良好等优点而深得大众的 喜爱。近年来,瓷贴面修复技术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 注,但由于修复体表面和牙体表面处理方式、粘接剂的不 同粘接方式均影响着瓷贴面修复体的粘接强度,进而影响 着修复体的成功率 [1] ,所以提高瓷贴面修复体的粘接强度 及长期稳定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瓷贴面的使用寿命 与牙体预备的精密度、患者的咬合力量、修复体粘接的牢 固度等均有很大的关系,而最终粘接的成功取决于粘接界 面的处理。本文旨在从粘接剂的发展、瓷贴面组织面的 处理及釉质粘接面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探讨瓷 贴面粘接技术的进展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综述 如下。
1 粘接剂的发展
1.1粘接系统的演变 自从 BONOCOURE 于 1995 年开 创现代口腔粘接技术以来,牙体粘接系统已经发展至第八 代 [2] :第一代粘接系统为化学结合,所使用的粘接剂主要 成分为双酚 A-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但粘接强度较低; 第二代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增加了低粘度树脂,相较于第一 代增加了粘接强度;第三代粘接系统靠粘接剂和玷污层进行结合,但粘接效果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第四代的粘接 系统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以彻底去除玷污层从而形成混合 层,极大提升了粘接强度,但由于其操作步骤繁多、技术 敏感性高,已经基本被临床所淘汰;第五代粘接系统简化 了临床操作,并将预处理剂和粘接树脂合为一瓶,其粘接 机制主要为粘接剂与酸蚀后的釉质表面形成树脂突,和混 合层结合所产生的机械锁合,粘接强度高,对各种修复体 的粘接强度达 20~24 MPa;第六代粘接系统被称为“自酸 蚀粘接系统入门”,其试图消除酸蚀步骤,将酸蚀、底涂 及粘接合为一步,仅使用一种溶液就完成对牙釉质及牙本 质的处理并完成粘接;实验表明,其与牙釉质有足够的粘 接强度,但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却无法满足临床要求 [3]; 第七代粘接系统为了减少临床操作步骤,操作时将酸蚀、 底涂及粘接简化成一步,自酸蚀粘接系统的特点是将玷污 层进行改性,而不是完全去除,不需要单独进行酸蚀、冲 洗的步骤,且操作较简便,但其与釉质之间的粘接强度却 比较低;第八代粘接系统是新型通用性粘接剂,在全酸蚀 粘接技术或自酸蚀粘接技术中均可运用,简化了临床的操 作步骤,降低了技术敏感性,并且还有较强的粘接强度, 但其在全酸蚀技术和自酸蚀技术中表现并不相同 [4] ,其运 用于不同技术所产生的区别、与釉质的粘接强度能否达到 临床要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2粘接系统的分类 在预备牙体的过程中,对牙齿结 构的机械处理会在牙齿表面留下一层均匀的碎屑,这一层 称为玷污层,主要由羟基磷灰石和改变的胶原蛋白组成, 其堵塞牙本质小管的入口,降低了其渗透性。依据粘接性能,牙釉质粘接系统主要分为全酸蚀粘接系统、自酸蚀粘 接系统、通用型粘接系统。
全酸蚀粘接剂是指用酸蚀剂同时处理牙釉质和牙本 质,使其表面脱矿,形成表面高低不平的蜂窝状结构,将 粘接剂涂抹到釉质后,液体渗入其中,固化后形成不同 形态树脂突,与釉质之间形成机械嵌合,从而增强了与树 脂的粘接强度。早期的粘接剂多为全酸蚀粘接系统,其中 三步法为独立应用酸蚀剂、底涂剂、粘接树脂,但由于三 步法组成成分多、操作时间长而很少运用于临床;二步法 全酸蚀粘接技术则是建立在传统三步法之上的全酸蚀粘 接,是将底涂剂和粘接树脂组合为单一溶液的粘接技术, 但由于简化后的溶液渗透能力下降,从而无法保证临床粘 接效果。全酸蚀粘接系统虽作为瓷贴面粘接的金标准并且 粘接强度高,但全酸蚀粘接所导致的渗漏问题仍需进一步 解决 [5]。
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强度比全酸蚀粘接系统更佳,且 应用范围更为广阔。按照临床操作步骤的不同,可将其分 为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和一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两步 法是将酸蚀和底漆的步骤组合为一步,使用一瓶溶液即可 完成酸蚀和底涂操作,然后粘接树脂,完成粘接。而一步 法则将酸蚀、底漆、粘接步骤组合成一步,即使用一瓶溶 液完成粘接过程。自酸蚀粘接剂的基本成分是酸性功能单 体, 其 pH 值相对高于磷酸酸蚀剂。自酸蚀粘接系统溶解 玷污层,也使玷污层下方的牙本质表层脱矿,粘接剂渗入 胶原纤维网中形成混合层;同时溶液渗入牙本质小管中形 成不同形态的树脂突结构,混合层和树脂突所形成的微机 械锁结是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自酸蚀 粘接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强度可达到 20~30 MPa,显著地 提高了粘接强度 [6]。
通用型粘接系统是近年来开创的简单便捷、粘接强度 较高的新型粘接系统。大多数的通用型粘接剂属于超轻型 (pH 值≥2.5)、轻型(pH 值 ≈2)和中强型(pH 值在 1~2),其本质是自酸蚀类粘接剂。通用型粘接剂含有特定 的羧酸盐或磷酸盐功能单体,既可以选择酸蚀- 冲洗模式 使用,又可选择自酸蚀模式使用,可与光固化型、自固化 型和双固化型树脂水门汀联合使用,可用于直接充填体和 间接修复体的粘接 [7] 。但这种粘接的稳定性是依赖粘接物 质的,并且受水解降解的影响,因此仍需要采取额外的措 施,减少不稳定因素,以确保其长期的稳定性。相比于传 统全酸蚀粘接方法,通用型粘接方法具有操作步骤优化、 操作难度降低等优势 [8] ,但其粘接强度的差异鲜有研究, 简化步骤的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方法能否取代操作繁琐的 传统粘接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临床所用的粘接剂主要包括树脂类粘接剂、玻璃离子型粘接剂、树脂改良玻璃离子类粘接剂及磷酸盐类粘 接剂,不同种类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也不同,其中树脂类粘 接剂相较于其他种类粘接剂粘接强度高,在瓷贴面粘接方 面占主导地位。
2 瓷贴面修复体粘接面的处理
瓷贴面主要依靠粘接固位,所以应尽可能增大与贴 面材料的粘接面积,从而提高粘接强度。瓷贴面组织面 的处理是决定瓷贴面与粘接剂的之间粘接强度的首要因 素,瓷贴面的粘接效果很大程度受到瓷贴面组织面处理的 影响,所以瓷贴面组织面的处理成为了临床重点关注的研 究热点之一。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机械法和化学法两 种,包括机械打磨、喷砂、酸蚀、激光蚀刻、硅烷偶联 剂等。
机械打磨是指使用砂纸打磨瓷贴面表面,可以增加组 织面粗糙度,但由于无法改变贴面内部微结构,且打磨的 深度无法控制, 临床上并不常用。喷砂是常见的表面处理 方式,多用氧化铝颗粒作为喷砂材料,通过设备喷溅颗粒 来增加组织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强粘接性能,并且喷砂可 清洁组织面,提高剪切粘接强度;而有研究学者则认为, 喷砂所引起的组织面缺陷会降低修复体的长期稳定性 [9] 。 因瓷贴面组织面粗化程度易受到喷砂角度、喷射压力、喷 射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仍需研究此方式更加优化 的处理结果,以增加修复体的剪切粘接强度,从而提高贴 面的使用寿命。
酸蚀是临床常用的增加组织面粗糙度的方法,可以使 组织面产生多空隙结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结构 从而增大粘接面积,形成的微孔结构有利于形成机械嵌合。 氢氟酸(HF)是使用最广泛的陶瓷酸蚀剂,HF 酸蚀是瓷 贴面常用的处理方法,能与陶瓷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六氟 化硅(SiF6)的化学物质,该物质经过清洗后能使得陶瓷 表面形成微孔,从而能增加陶瓷与树脂的粘接面积。有研 究发现利用 5% 的 HF 酸蚀瓷贴面组织面 20 s,能够显著 提高粘接强度 [10] ,提示随着 HF 的浓度增高粘接的强度也 逐渐增高。但 HF 酸蚀过程中不能与树脂形成机械锁结结 构,并且过度的酸蚀能造成陶瓷强度下降,进而影响粘接 强度。
激光蚀刻主要是利用仪器瞬间产生的高能量使陶瓷 表面产生空隙,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增加陶瓷表面粗糙 度,从而增加粘接强度并且起到清洁的作用。临床上常见 的激光类型有:铒钇铝石榴石(Er:YAG)激光、钇铝石 榴石(Nd:YAG)激光、二氧化碳(CO2 )激光。Er:YAG 激光以短脉冲方式发射激光,短脉冲式的激光强度可达到 1 000 W 或更高,这些激光强度高、吸光性也高,适用于清除硬组织,且这些激光处理后的窝沟表面呈现出与酸蚀 作用类似的白垩色表面, 可增强粘接强度。Er:YAG 激光 射线波长与水的主吸收峰重叠,并且能够被羟基磷灰石高 度吸收,水的体积膨胀可以产生巨大压力,发生所谓的微 爆破, 去除牙体硬组织。有研究表明使用 Er:YAG 激光对 瓷贴面组织面处理后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纯喷砂或采用 CO2 激光处理后的粘接强度 [11-12]。
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双性功能分子,一端为可聚合的甲 基丙烯酸酯基团,能与树脂中的基质发生共聚反应;另一 端含有可水解的硅氧基团,能与瓷表面吸附形成硫氧键, 从而将瓷与树脂牢固地粘接在一起,显著提高粘接效能。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最早应用于牙科复 合树脂中的偶联剂是乙烯基硅烷偶联剂,后来发现,由于 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所含的硅氧基团与树脂基 质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更好地提高复合树脂的机械物理 性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和肯定 [13-14]。
瓷贴面与树脂粘接强度的高低与其本身亲水性能密切 相关,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可以在不改变材料自身性能的 前提下,活化材料表面,从而提高材料的湿润性。大气压 低温等离子体应用广泛,在口腔医学领域中不仅局限于牙 齿美白、材料消毒灭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可以成 为更加精细、便捷的治疗手段 [15]。蒸汽相水解技术是通过 加热的方式,促进水和其他液体的挥发,在高压蒸汽环境 下,促进反应物前驱体水解或与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以此 在核层物质上形成包覆均匀的壳层物质。静电自组装工艺 是指利用带相反电荷聚电解质在固液界面通过静电作用交 替吸附沉积成膜。这两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瓷贴面的改性, 从而大幅度增加粘接强度。但现阶段由于无法统一操作时 间、发生功率、气体的类型等问题,故大气压低温等离子 体技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3 釉质粘接面的处理
牙体的制备应该尽可能置于牙釉质内,从而提高了 粘接强度,最大程度上防止继发龋齿、牙齿过敏等并发症 的发生。所以釉质表面的处理方式也成为了增强粘接强 度的重要因素。天然牙釉质表面由一薄层无釉柱结构组 成,在口腔中,其表面通常被一层获得性膜所覆盖,呈现 非极性、表面能较低,不利于粘接,故其表面处理十分 重要。
牙釉质内羟基磷灰石矿物质分布不均匀,酸蚀可 造成牙釉质表面不均匀脱矿,形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表 面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与贴面材料的粘接面积, 而且能够使牙釉质与粘接剂之间形成微机械嵌合作用, 从而产生更加牢固粘接效果。此外,酸蚀后形成的新鲜表面,其表面能会增大,有利于粘接剂的润湿 [16]。最 常用的牙釉质酸蚀剂是质量分数为 35%~37% 的磷酸水 溶液。
Er:YAG 激光在口腔医学领域运用十分广泛, 对于牙 周病、牙体根管治疗,种植体表面处理等均有涉及。有研 究表明,使用一定能量的 Er:YAG 激光处理釉质表面之 后, 可造成牙釉质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粗糙界面 [17] 。比较 酸蚀和Er:YAG 激光处理釉质表面后与正畸托槽的粘接强 度,得出低功率的 Er:YAG 激光蚀刻釉质表面后可提供满 足临床要求的剪切粘接强度。但 AL HABDAN 通过测试并 比较激光蚀刻釉质表面与 37% 磷酸酸蚀釉质表面后的粘 接强度,得出酸蚀处理后的粘接强度高于激光蚀刻处理后 的粘接强度 [18] 。所以现阶段的 Er:YAG 激光处理釉质表 面是否能达到磷酸酸蚀釉质表面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粘接剂的发展过程呈现了粘接步骤从繁到简,粘接强 度从弱到强的趋势,且通用型粘接剂作为新型第八代粘接 剂,它的出现标志着树脂粘接产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但通用型粘接剂并非十全十美,有研究表明通用性粘 接剂的剪切粘接强度要强于传统全酸蚀粘接剂 [19-20] ,但也 有学者表示, 后者粘接后的远期稳定性要优于前者 [21]。目 前关于在不同牙本质暴露量下比较通用型粘接剂和传统全 酸蚀粘接剂的文献较少,因此拥有着简化粘接步骤优势的 通用型粘接剂的临床实际粘接性能及各方面优势都还有待 考证。
随着瓷贴面材料的创新发展、粘接系统的日益优化, 瓷贴面修复技术日益成熟。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把 握贴面修复的适应证,且因釉质粘接强度高于牙本质, 故牙体预备应尽可能在釉质上,并通过磷酸酸蚀、激光 蚀刻等方式来增加牙体粘接面积 [22] 。但在牙体表面使用 Er:YAG 激光蚀刻处理时,能够满足临床粘接强度要求 的具体功率及是否能够达到磷酸酸蚀釉质表面相同的效果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对于瓷贴面修复材料则可通过机 械打磨、喷砂、酸蚀、激光蚀刻不同程度的改变其表面微 结构,从而增加其粘接强度 [23] 。近年来大气压低温等离 子体是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处理方式,等离子体在不影响 材料本身特性的情况下,在材料表面形成惰性保护层, 从而提高材料的粘接性和生物相容性 [24-25] ,但其装置具体 使用条件及在使用过程中对机体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 研究。
瓷贴面处理的每个过程都可能会影响到粘接效果,在 进行粘接操作时,应使用橡皮障严密隔湿,避免与唾液等异物进行接触,污染粘接剂,影响粘接强度。同时应严格 控制粘接剂的厚度,避免粘接剂因口腔温度的变化发生膨 胀而影响粘接效果。
综上,瓷贴面修复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不同的设计方 案,把握好修复后的颜色效果,在对口腔软硬组织无损害 的条件下,需严格要求瓷贴面组织面、釉质粘接面的处理 方式,运用成熟的处理方式及粘接系统,以获得更加稳定 的美学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小雪 , 李艳萍 , 何丽娜 , 等 . 不同粘接系统联合硅烷偶联剂 对陈旧性复合树脂粘接效果的影响 [J]. 口腔医学研究 , 2021.37(10): 936-939.
[2] 朱万春 , 林洋 . 牙体粘结剂的发展和现状 [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 27(1): 85-88.
[3] 田雪丽 , 甘抗 , 王艺婷 , 等 . 冷热循环影响不同粘接系统与纤维 桩粘接强度的比较研究 [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 2018. 16(1):41-45.
[4] ONAY E O, KORKMAZ Y, KIREMITCI A. Effect of adhesive system type and root region on the push-out bond strength of glass-fibre posts to radicular dentine[J]. Int Endod J, 2010. 43(4):259-268.
[5] 曹二弯 , 李风兰 , 司小京 . 两种全酸蚀粘接剂对牙本质与玻璃陶 瓷粘接界面封闭性能的影响 [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 2020. 36(6):334-337.
[6] 李秀花 , 于鹏 , 田福聪 , 等 . 磷酸预处理对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 与牙釉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J]. 口腔医学研究 , 2019. 35(8): 748-751.
[7] 陈晔 , 杨松 , 郑明 , 等 . 通用型与全酸蚀型粘接剂在即刻牙本 质封闭中的粘接效果比较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 2022. 13(20):65-70.
[8] SISMANOGLU S. Efficiency of self-adhering flowable resin composite and different surface treatments in composite repair using a universal adhesive[J]. Niger J Clin Pract, 2019. 22(12): 1675-1679.
[9] 秦敬杰 , 郑翔宇 , 李睿 .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和不同粘结剂对氧化 锆全瓷冠粘结强度的影响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7. 21(34):5455-5459.
[10] RAMAKRISHNAIAH R, ALKHERAIF AA, DIVAKAR D D, et al. The effect of hydrofluoric acid etching duration on the surface micromorphology, roughness, and wettability of dental ceramics[J].Int J Mol Sci, 2016. 17(6): 822.
[11] 张新媛 , 霍静怡 , 董海涛 , 等 . Er:YAG 激光表面处理对玻璃陶瓷 材料颜色和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 2022.15(4): 448-452.
[12] 秦娇娇 , 焦珊 , 王成坤 . Er:YAG 和 Nd:YAG 激光对牙本质与瓷 修复体粘接面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 46(3): 361-366.
[13] 丁宏 , 陈济芬 , 吴建勇 . 不同偶联剂和粘接剂对烤瓷瓷面与金属 托槽抗剪切强度影响的体外研究 [J]. 口腔医学 , 2016. 36(2): 116-119.
[14] 张娜 , 莫宏兵 . 过氧化氢和硅烷偶联剂联合处理对纤维桩与 不同粘接系统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19. 32(7): 940-942.
[15] LEE M H, MIN B K, SON J S,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ost-plasma treatment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e shear bond strength of veneering porcelain to zirconia[J]. Materials (Basel), 2016. 9(1):43.
[16] 韩菲 , 陈晨 , 杨家雪 , 等 . 磷酸酸蚀和不同磷酸酯单体预处理牙 釉质表面的微观形态学观察和粗糙度评价 [J]. 口腔医学 , 2020.40(10): 878-882.
[17] 宋丹丹 , 方慧敏 , 曹阳 , 等 . Er:YAG 激光预备对牙釉质表面性 能及树脂粘结强度的影响 [J]. 口腔医学研究 , 2017. 33(1): 38-41.
[18] AL HABDAN A H, AL RABIAH R, AL BUSAYES R. Shear bond strength of acid and laser conditioned enamel and dentine to composite resin restorations: An in vitro study[J]. ClinExp Dent Res,2021. 7(3): 331-337.
[19] 许屹立 , 于皓 . 通用型粘接剂对牙体组织粘接效果影响因素的研 究进展 [J]. 口腔疾病防治 , 2022. 30(1): 68-72.
[20] 陈温霞 , 钟萍萍 , 庄晓东 , 等 . 通用型粘接剂和水门汀对氧化锆 与全瓷托槽粘接力的影响 [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 2020. 36(5):711-715.
[21] 双娈 , 汤晔 , 罗祎 , 等 . 两种粘接剂对全瓷与氟斑牙牙本质 粘接剪切强度的研究 [J]. 贵州医药 , 2020. 44(9): 1358-1359.1363.
[22] 姜步琳 , 黄翠 . 不同酸蚀模式对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效果的影 响 [J]. 口腔医学研究 , 2022. 38(11): 1018-1021.
[23] 杨翔文 . 3 种不同材料瓷贴面临床修复效果的文献分析 [J]. 口腔 材料器械杂志 , 2016. 25(3): 153-156.
[24] DONG X Q, RITTS A C, STALLER C, et al. Evaluation of plasma treatment effects on improving adhesive-dentin bonding by using the same tooth controls and varying cross-sectional surface areas[J]. EurJ Oral Sci, 2013. 121(4): 355-362.
[25] PARK C, PARK S W, YUN KD, et al. Effect of plasma treatment and its post process duration on shear bonding strength and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dental zirconia[J]. Materials (Basel), 2018. 11(11):2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