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11 月 该院收治的 85 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2) 与观察组( n=43) 。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 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 8 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特异性 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进食时间、食欲、食物选择、 症状频率等 SWAL-QOL 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65%(2/43), 低于对照组的 21.43%(9/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效果优良,能有效改 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吞咽功能训练。
【关键词】 卒中,吞咽障碍,吞咽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洼田饮水试验,生命质量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CHA Fei, CHA Zhongjia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Jiujiang No. 1 People’s Hospital, Jiujiang 332000 Jiangxi,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85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9 to November 2021.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42)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3).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intervened for 8 weeks. The 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 grading, the 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scale (SWAL-QOL) scor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grading of 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d the SWAL-QOL scores of feeding time, appetite, food selection and symptom frequenc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65% (2/43), which was lower than 21.43% (9/4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grading of 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Keywords】 Stroke; Dysphagia;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 Quality of life
吞咽障碍是卒中常见的后遗症,可导致饮水呛 咳、吞咽困难、营养不良等不良情况,严重时甚至 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死亡 [1] 。临床常采用吞咽功 能训练治疗该病,通过反复训练可增强吞咽相关肌 群协调性,促进受损神经恢复,改善吞咽功能 [2]。 但患者受认知水平低、肌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单 纯采取吞咽功能训练效果不甚理想。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物理疗法,主要利用低频电流对神经肌肉 进行刺激, 以促进肌群收缩, 改善受损神经功能 [3]。 基于此,本文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 练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11 月 本院收治的 85 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 研究。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4] 卒中诊断标准;存在进食困难、饮水呛咳等临床 表现,符合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 [5] ;病情稳定,吸氧下血氧饱和度≥ 90%。排除标准:既往 有吞咽障碍;需机械辅助呼吸;重要脏器功能严重 受损;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训练。患者及家属自愿 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 准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2)与 观察组( n=43) 。对照组男 18 例, 女 24例;年龄 41~73 岁,平均(62.05±4.68 ) 岁; 病程 12~58 d, 平均(38.46±5.17 )d;吞咽障碍类型: 口腔期 16 例, 咽期 15 例, 食管期 11 例。观察组男 20 例,女 23例; 年龄42~69岁, 平均(61.73±4.52 )岁;病程10~61 d, 平均(38.12±6.08 )d;吞咽障碍类型: 口腔期 17 例, 咽期 15 例,食管期 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治疗。(1) 体位调整:进食时,指导患者采取直坐或 45°半 坐位。(2)吞咽刺激训练:护理人员将清洁后的 手指置于患者甲状软骨上缘, 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诱发吞咽反应。(3)酸刺激:取适量食用白醋和 温水按 1 ∶ 3 比例混合, 用棉签蘸取并擦拭患者口 腔和舌头, 2 次 /d。(4)吞咽器官训练(包含口、 唇、腮、舌等器官),指导患者进行噘嘴、闭唇鼓腮、 咂舌、下颌移动、舌上下左右运动、舌外伸等动作, 10~15 min/ 次,3 次 /d。(5) 饮水训练: 先按摩患 者两侧脸颊和咬肌,之后喂 5 mL 温水,嘱患者集 中注意力吞咽,若呛咳严重则先暂停,若无呛咳则 增加饮水量为 10 mL,每次吞咽后做几次空吞咽动 作,3~4 次 /d。(6) 摄食训练: 协助患者取 30° 半卧位,头部前屈,使用小勺从健侧喂食流质或半 流质食物,需密度均匀、黏性适中、不易松散,小 勺置于患者舌根处, 嘱其吞咽食物后再空咽 3~5 次, 保证咽下全部食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喂 食量从 3~4 mL 逐渐增加至 15~20 mL,3 次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 疗。仪器选用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上海涵飞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苏械注准 20172260252. 型号: HB-SJ1) , 选择双通道模式。对于口腔期吞咽障 碍患者,将两个电极分别置于舌骨上方、面神经颊 支;对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将两个电极分别置于 舌骨上方、甲状软骨切迹;对于食管期吞咽障碍患 者, 将两个电极沿正中线垂直放置。设定仪器参数, 频率 80 Hz,双向方波,波宽为 700 ms,波幅为0~25 mA。电刺激强度从 0 开始逐渐增加,以患者 能够耐受且肌肉出现收缩为宜。电刺激过程中嘱患 者做用力吞咽动作,20 min/ 次, 2 次 /d, 5 次 / 周。
两组均持续治疗 8 周。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 [6] 评定,给予患者 30 mL 温开水 饮用,共分为 5 级。Ⅰ级:能 1 次咽下,无呛咳; Ⅱ级:分 2 次咽下,不呛咳;Ⅲ级: 1 次咽下,但 有呛咳;Ⅳ级:分 2 次咽下,有呛咳;Ⅴ级:不能 全部咽下。(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采 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 [7] 评定,选取进食时间、食欲、食物选择、症状频率4 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范围 4~20 分,分值越高 表示生命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等级资料比 较采用秩和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洼 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改善,且观察组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 SWAL-QOL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后,两组进食时间、食欲、食物选择、症状频 率等 SWAL-QOL 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 率为 4.65%(2/43), 低于对照组的 21.43%(9/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卒中可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神经支配的肢 体、器官功能障碍,其中吞咽障碍属于卒中常见后 遗症,可诱发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不 利于病情康复 [8] 。常规吞咽功能训练以口腔刺激、 吞咽动作训练为主,对咽期、食管期吞咽障碍患者 效果较差。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应用低频电流刺 激特定肌群使其收缩,进而达到功能修复的技术, 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的特点,适合各种吞咽障 碍患者的治疗 [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 验分级、进食时间、食欲、食物选择、症状频率等 SWAL-QOL 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 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在吞咽功能训练中,体 位调整可减小吞咽阻力,避免误吸;用手指、醋酸 刺激口腔和舌头,可促进唾液分泌,引起反射性吞 咽行为;噘嘴、闭唇鼓腮、咂舌等训练能够增强吞 咽相关肌肉的功能, 改善口腔、咽喉部位血液循环; 循序渐进地摄食训练、饮水训练可使患者重新掌握 吞咽技巧, 促进吞咽反射重建 [10]。神经肌肉电刺激 仪能够利用低频电刺激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组织和 自主神经, 使神经肌肉接头处轴突细胞发生去极化, 产生动作电位, 诱发受损肌群收缩, 增强吞咽反射, 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11]; 其还可增强受损部位脑神 经的活性,兴奋大脑吞咽中枢,促进新的运动传导 通路形成,实现神经系统重建,促进吞咽功能逐渐 恢复, 利于改善吞咽困难情况 [12]。神经肌肉电刺激 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误吸、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 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13]。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 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效果优良,能有效改善洼 田饮水试验分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 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吞咽功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顾怡雯,舒锦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康复,2021.36 ( 10 ): 599-603.
[2] 顾和燕,李冰 . 基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下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 ( 7 ): 1517-1522.
[3] 何子龙,崔芳,孙柳青,等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及舌骨 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21( 17 ):3368-3372.
[4] 饶明俐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5-27.
[5] 高尚谦,王芳,姜雨婷,等 . 卒中后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指南的系统评价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 ( 5 ): 596-601.
[6] 武文娟,毕霞,宋磊,等 . 洼田饮水试验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6.36(7 ): 1049-1053.
[7] 张鑫,邢晓红,郭丽云,等 . 脑损伤患者中文版吞咽障碍指数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 ( 11 ): 1295-1300.
[8] 钱珊,王蜀昌,刘信东,等 . 电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观察 [J]. 临床误诊误治,2019.32 ( 2 ): 74-77.
[9] 常娥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8 (2):337-340.
[10] 王亚东,张涛 . 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5): 263-265.
[11] 吕学海,刘运平,叶秋桠,等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J]. 河北医药, 2021. 43( 17 ):2625-2528.
[12] 吴霜,刘春风,楚兰,等 .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 与康复杂志 . 2017.39(5 ): 332-335.
[13] 杨新利,栾春红,汪永华 .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J]. 贵州医药, 2019. 43(1):100-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