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9 13:59: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7 月该院收治的 117 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 39 例,B 组 40 例,C 组 38 例。A 组给予常规康复治 疗,B 组在 A 组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C 组在 A 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治疗,比较三组 Berg 平衡量表(BBS) 、 Fugl-Meyer 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 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 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评分。 结果: 治疗后, 三组 BB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 C 组高于 A、B 组,B 组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三组 FMA-UE 和 FMA-LE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 C 组和 B 组 FMA-UE 和 FMA-LE 评分高于 A 组,C 组 FMA-LE 评分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 疗后,三组 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 C 组和 B 组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联合 常规康复治疗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提高 BBS 和 FMA-LE 评分,效果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关键词】 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卒中,恢复期,平衡功能,肢体功能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body surface projection area acupoints of core muscle group combin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recovery phase

  JI Mingyue, LI Shu, ZHANG Lingjua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Chaotiang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huai District,

  Nanjing 210004 Jiangsu,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body surface projection area acupoints of core muscle group combin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recovery phase.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17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recovery phase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July 2021.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39 cases), group B (40 cases) and group C (38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Group A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 the surface projection area acupoints of core muscle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group A. The scores of Berg balance scale (BBS), Fugl-Meyer upper extremity scale (FMA-UE), Fugl-Meyer lower extremity scale (FMA-LE)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BBS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at of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that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FMA-UE and FMA-LE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FMA-UE and FMA-LE scores of group C and group 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the FMA-LE score of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MBI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of group C and group B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Acupuncture at the surface projection area acupoints of the core muscle group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BBS and FMA-LE scores of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recovery phase.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Keywords】Acupuncture; Core muscle group; Body surface projection area acupoint; Stroke; Recovery phase; Balance function; Limb function

  卒中后患者常遗留平衡功能及上下肢体运动障 碍,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1]。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改 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 [2] ,而针刺核心肌群体 表投影区穴位可提高疗效的报道较少 [3]。本文观察 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7 月 本院收治的 117 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 究。纳入标准:符合卒中恢复期诊断标准 [4-5] ,存 在平衡功能及上下肢运动(偏瘫侧)障碍;年龄 30~75 岁,病程 2 周至 6 个月,病情稳定;意识清 醒, 能完成基本交流并配合治疗;Brunnstrom 分期患侧上肢、手及下肢达Ⅱ期或以上。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及出血倾向疾病,不能 耐受康复训练;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视觉障 碍、听觉障碍;既往有精神疾病史;不能坚持完 成规定疗程。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 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 39 例,B 组 40 例,C 组 38 例。A 组: 男 24 例, 女 15 例; 年龄 45~75 岁, 平均(66.77±5.99) 岁;病程 31~112 d, 平均(63.20±27.23)d; 脑出血 6 例, 脑梗死 33 例。B 组: 男 23 例, 女 17 例; 年龄 49~75 岁, 平 均(66.84±5.22)岁;病程32~113 d,平均(63.60± 25.94)d;脑出血 10 例, 脑梗死 30 例。C 组:男 22 例, 女 16 例;年龄 39~74 岁, 平均(66.64±5.67) 岁; 病程 34~111 d, 平均(64.75±24.43)d; 脑出 血 7 例,脑梗死 31 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 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包括良肢位的 摆放、体位转移训练、桥式运动、坐站位平衡训练、 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 作业治疗等,如有言语和(或)吞咽障碍者给予言 语治疗和吞咽训练。每日总训练时间控制在2~2.5 h, 持续治疗 3 周。

  B 组在 A 组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患侧 穴:百会、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 三阴交;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穴;上肢不遂配肩 髃、手三里、合谷穴;下肢不遂配阳陵泉、阴陵泉、 风市、解溪穴;足内翻配丘墟、照海穴。患者取仰 卧位, 皮肤消毒后, 采用0.30 mm×40 mm“佳健牌” 针刺针,根据穴位解剖特点及患者个体差异操作时 刺入皮下 10~30 mm,平补平泻手法,每次治疗留 针 30 min。6 次 / 周,持续治疗 3 周。

  C 组在 A 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核心肌群治疗。针 刺核心肌群:选取患侧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 腰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体表投影区的穴位。即 取穴:部分夹脊(第 1 胸椎棘突下及第 1 腰椎至 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0.5 寸) 、肾俞、大肠俞、腰 眼、石关、关门、腹哀、肓俞、天枢、大横、带 脉、气穴、水道、居髎、环跳。患者取健侧卧位, 针刺患侧,根据患者体型及肌肉厚度不同分别选 取 0.30 mm×25 mm、0.30 mm×40 mm、0.30 mm× 75 mm 的针刺针。注意颈、胸、腰夹脊穴稍向内斜 刺 20~35 mm, 肾俞、大肠俞、腰眼直刺 25~40 mm, 腹部穴位均直刺 10~20 mm,臀部穴位直刺 40~70 mm。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6次/周, 持续治疗 3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三组治疗前后 Berg 平衡 量表(BBS)评分。总分 0~56 分,评分越高提示 平衡能力越好, 分值<40分提示有跌倒的风险。(2) 比较三组治疗前后 Fugl-Meyer 运动量表上肢部分 (FMA-UE) 和下肢部分(FMA-LE) 评分。FMA- UE 总分0~66分,FMA-LE 总分0~34分,评分越高, 提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3)比较三组治疗前后 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评分。总分 0~100 分, 评 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 LSD 法, 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 检验,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 BB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 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 疗后, 三组 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 C 组高于 A、 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

 
  2.2 三组治疗前后 FMA-UE 和 FMA-LE 评分 比 较 治 疗 前, 三 组 FMA-UE 和 FMA-LE 评 分 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三 组 FMA-UE 和 FMA-LE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 C 组和 B 组 FMA-UE 和 FMA-LE 评分高于 A 组,C 组 FMA-LE 评分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治疗后, B 组与 C 组 FMA-UE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三组治疗前后 M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 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 疗后,三组 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 C 组和 B 组 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与 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卒中常规康复治疗缺乏对核心肌群功能训练的重视 [6]。核心肌群指附着在脊柱 - 骨盆 - 髋关节 上的肌肉群,分为整体稳定肌群(浅层)和局部 稳定肌群(深层) ,整体稳定肌群主要涉及竖脊 肌、腹内斜肌(前部) 、腹外斜肌、腹直肌、臀 中肌、臀大肌等,局部稳定肌群包括多裂肌、腹 横肌、膈肌、腰大肌、腰方肌及腹内斜肌(后部) 等 [7] ,在维持核心稳定性方面即身体运动姿势控 制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疗法是治疗卒中 的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可刺激神经及增强局部肌 肉的肌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C 组 BBS 和 FMA- LE 评分均高于 A、B 组,B 组高于 A 组;治疗后, C 组和 B 组 FMA-UE 和 MBI 评分均高于 A 组。提 示针刺治疗有利于提高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能 力、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相较于常规针刺 疗法,针刺核心肌群有利于促进平衡能力和下肢运 动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 位分布与解剖位置关系为:背部的夹脊、肾俞、大 肠俞、腰眼位于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腰方肌 在体表的投影点或附近区域,分布有脊神经后支 (皮支、肌支); 腹部的石关、关门、腹哀、肓俞、 天枢、大横、带脉、气穴、水道位于腹横肌、腹内 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等,分布有肋间神经和肋 下神经;臀部的居髎、环跳所在之处为梨状肌、臀 中肌、臀大肌体表投影区,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和 坐骨神经。针刺以上穴位并施以手法可刺激脊神经 后支及核心肌群的肌梭,使针刺产生的感觉信息传 入中枢引起核心肌群的兴奋收缩, 增强患者背、腰、 腹部的肌力。提高核心肌群力量可促进患者身体 平衡协调能力和运动知觉能力的恢复 [8]。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处于痉挛期改良 Ashworth 量表≥Ⅲ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的患者,应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患 侧肢体部分穴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时选择针刺 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更具有可操作性 [9]。基于 核心肌群受双侧中枢神经调节 [10],探讨针刺健侧核 心肌群对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将是后续值得拓 展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针刺核心肌群体表投影区穴位联合 常规康复治疗可提高卒中恢复期患者 BBS 和 FMA- LE 评分,效果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

 
  参考文献

  [1] 张明,张秀芳,张玉明,等 .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 (11):844-846.

  [2] 党辉,陈伟荣,刘卫仁,等 . Bobath 概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J]. 临床和实验医学 杂志,2019.18(15):1667-1670.

  [3] 陈景杰,陈俊琦,刘刚 . 针刺核心肌群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17.28(7):1686-1688.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52(12):994-1005.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 中华神经 科杂志,2018.51(9):666-682.

  [6] 姜静远,王国祥 . 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训练研究进展 [J].体育科研,2021.42(2):92-98.

  [7] 杨政 . 渐进式核心肌力训练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效果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7):836-839.

  [8] 齐珊珊 . 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8(8):96.

  [9] 丛文杰,金珍珍,董海欣,等 .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8.16(10):1726-1729.

  [10] 陈桂芬,黄梅,陈若蓝,等.基于表面肌电图探讨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的影响 [J].中国针灸,2021. 41(5):479-4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28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