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8 10:08: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京源信达中医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30例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核磁共振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检出结果;比较核磁共振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诊断效能;分析核磁共振检查与关节镜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诊断的一致性。结果13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经金标准检查显示,滑膜增生阳性125例,阴性5例,阳性确诊率为96.15%(125/130);关节积液阳性42例,阴性88例,阳性确诊率为32.31%(42/130);经核磁共振检查,患者中滑膜增生阳性检出率为95.38%(124/130),与金标准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积液阳性检出率为20.00%(26/130),显著低于金标准的确诊率(P<0.05)。核磁共振诊断滑膜增生的特异度为100.00%(5/5),灵敏度为99.20%(124/125),准确度为99.23%(129/130),阳性预测值为100.00%(124/124),阴性预测值为83.33%(5/6);诊断关节积液的特异度为95.45%(84/88),灵敏度为52.38%(22/42),准确度为81.54%(106/130),阳性预测值为84.62%(22/26),阴性预测值为80.77%(84/104),一致性检验显示,核磁共振诊断滑膜增生、关节积液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分别具有几乎完全一致、中等一致性(kappa=0.905、0.531,均P<0.05)。结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诊断效能较高,且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核磁共振;诊断;一致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关节滑膜炎症反应为病理基础,关节滑膜增生、骨质破坏等为其主要病理改变,在发病早期多以晨僵、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为临床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其发病率居高不下,若患者治疗不及时,则易进一步加重病情,出现类风湿结节、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从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临床通过早期识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在患者后期防治中可发挥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阶段,关节镜、手术病理、穿刺检查结果是临床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的金标准,其可有效诊断出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且确诊率较高,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难度较大、耗时长等不足[2]。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磁共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核磁共振检查属于一种无创影像学诊断方式,其主要是应用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病变部位进行扫描,进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状况,核磁共振检查不仅可以早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内滑液渗出及软骨下骨水肿、滑膜炎,还可以排除骨肿瘤疾病[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青岛京源信达中医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30例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94例;年龄20~80岁,平均(55.18±10.74)岁;体质量指数(BMI)18~26 kg/m2,平均(22.47±1.58)kg/m2;病程1~11周,平均(5.47±1.23)周;患膝:右侧58例,左侧72例。纳入标准:符合《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均进行关节镜、核磁共振检查者;均为单侧病变者;临床资料完整无丢失者;影像学图像清晰者等。排除标准:存在本研究检查禁忌证者;其他感染性病变者;合并其他膝关节疾病者;有膝关节手术史者;存在造血及凝血系统障碍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等。青岛京源信达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并批准实施此项研究。

  1.2检查方法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关节镜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核磁共振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0.5 T磁共振成像系统(深圳市贝斯达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81372,型号:Bstar-050),常规冠状面与矢状面扫描,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TSE)、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T1W/SE),矢状面扫描参数:TR/TE=3 000/25 ms,FSE-PDW1;冠状面扫描参数:TR/TE=500/25 ms,FSE-T1W1;脂肪抑制扫描参数:TR/TE=3 650/90 ms,FSE-T2W1,根据患者情况,可予以T2W1横断面加扫(必要时),设置扫描参数:间距为3 mm,矩阵256×512,视野180 mm,层厚为3 mm,采集次数2~3次,获取成像。由放射科两位以上资历丰富医师进行读片分析。区域包括股骨髁间窝及滑车、胫骨内侧平台、股骨外髁、髌骨、股骨内髁、胫骨外侧平台,扫查主要指标包括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等,若关节间隙无回声区深度>2 mm判定为关节积液;滑膜厚度≥2 mm判定为滑膜增生。

  1.3观察指标①比较核磁共振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检出结果。②比较核磁共振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诊断效能及其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其中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一致性采用诊断性试验的kappa一致性检验,运用kappa值计算一致性,kappa值0.0~0.2表示极低的一致性;kappa值0.21~0.40表示一般的一致性;kappa值0.41~0.60表示中等的一致性;kappa值0.61~0.80表示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81~1表示几乎完全一致。③对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典型病例核磁共振图片特征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一致性采用诊断性试验的kappa一致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核磁共振诊断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检出结果经金标准检查显示,滑膜增生阳性125例,阴性5例,确诊率为96.15%(125/130);关节积液阳性42例,阴性88例,确诊率为32.31%(42/130);经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滑膜增生阳性检出率为95.38%(124/130)。与金标准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关节积液阳性检出率为20.00%(26/130),显著低于金标准的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P<0.05),见表1。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探讨论文

  2.2核磁共振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诊断效能核磁共振诊断滑膜增生的特异度为100.00%(5/5),灵敏度为99.20%(124/125),准确度为99.23%(129/130),阳性预测值为100.00%(124/124),阴性预测值为83.33%(5/6);诊断关节积液的特异度为95.45%(84/88),灵敏度为52.38%(22/42),准确度为81.54%(106/130),阳性预测值为84.62%(22/26),阴性预测值为80.77%(84/104),见表2。一致性检验显示,核磁共振检查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分别具有几乎完全一致、中等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pa=0.905、0.531,均P<0.05)。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探讨论文

  2.3典型病例图片分析患者1,男,56岁,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入院,磁共振成像显示髌上囊滑膜增厚,髌上囊内液性高信号存在,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箭头所示为髌上囊滑膜增厚并髌上囊积液,见图1-A。患者2,女,49岁,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入院,磁共振成像显示髌上囊内液性高信号,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箭头所示为髌上囊积液,见图1-B。患者3,女,62岁,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双膝关节对称性变形入院,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内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侵蚀,囊性变,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线框显示为软骨下骨髓片状高信号及囊性变,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侵蚀,见图1-C。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探讨论文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由感染、遗传、性激素等因素导致关节发生滑膜炎症反应、滑膜增生、骨质破坏等病理改变,并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僵硬畸形的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且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是类风湿关节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6]。临床早期诊断可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关节镜检查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技术观察关节内部情况,对关节软骨与周围组织明确显示,为临床手术的选择提供指导,多作为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属于一种创伤性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大,同时会导致多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患者接受度不高[7-8]。

  核磁共振属于一种无创检查技术,能够明确检查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及血管翳等早期病变,且其显示患者关节的骨质病变相对敏感,显像特点更加优越,能够清晰观察关节情况,进而有助于病情准确诊断[9-10]。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滑膜受到刺激,导致滑膜大量增长,造成滑膜增生,正常核磁共振无法分辨滑膜,若关节腔内可见滑膜显示的情况下,大多表示有滑膜增生形成,滑膜增生表面毛糙,沿关节边缘与软骨表面匍匐生长,表现为细条状T1等或稍低信号,T2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灶[11]。核磁共振可通过不同序列将骨髓、软骨等明确显示,且其具有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可通过高组织分辨力为患者提供可靠的间接征象[12]。本研究中,经核磁共振检查,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中滑膜增生阳性检出率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诊断效能均较高,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表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对滑膜增生的诊断效能较高,且与金标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

  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其细胞与细胞间质排列疏松,毛细血管增生,导致关节腔内浆液渗出较多,造成关节腔积液[13]。核磁共振检查关节腔积液表现为T1W1均匀低信号,T2W1均匀高信号,将造影剂注入后无强化效应,核磁共振检查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的早期病变(关节积液、滑膜病变等)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14-15]。本研究中,经核磁共振检查,关节积液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金标准的阳性检出率,且其诊断效能均较高,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提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对关节积液的诊断效能较高,且与金标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胡小丽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诊断,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的诊断效能较高,且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值得临床后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EDWERD B,EDWERD C J,MURRAY D W,et al.The effect ofrheumatoid arthritis on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following knee and hip replacement:evidence from routinely collected data[J].Rheumatology(Oxford),2019,58(6):1016-1024.

  [2]陈永刚.超声及核磁共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8):1503-1504.

  [3]储开昀,王雅婷,刘雪梅.肌肉骨骼超声与MRI检查对类风湿膝关节炎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1,37(2):52-54.

  [4]王明玉,王宪斌,孙雪辉,等.影像学检查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15,30(5):582-584.

  [5]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6]刘悌,陈基明.磁共振成像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1):68-71.

  [7]郭冬梅,陈国强,张红卫,等.核磁共振与关节镜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病变诊断的比较[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1):4791-4794.

  [8]卜发平.MRI鉴别诊断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价值及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10):130-132,148.

  [9]彭力阳,陈荣彬,李勇.MRI结合血清、关节液中NO、MMP3水平在膝关节类风湿与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2):138-141.

  [10]吕斌,肖芳,牟霜,等.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的作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31):4222-4224.

  [11]汤晓菲,丁秋玲,孙鹏飞,等.膝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MRI及超声表现分析[J].北京医学,2019,41(7):538-541.

  [12]孟雪莹,黄伟刚.MRI在类风湿膝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分级及其影像特点[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14):95-97.

  [13]孙媛芳,付旷,郭丽丽,等.磁共振显微线圈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2):262-264.

  [14]薛太平.影像学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8):105-107.

  [15]蔡宁利,卓德强,刘骏方.MRI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8,40(24):2873-2875.

  [16]胡小丽,刘婵,谢瑾,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高频超声、X线及MRI诊断效能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6):150-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27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