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躯干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该 院收治的 108 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54 例。对照组采用躯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 组基础上联合中频脉冲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Fugl-Meyer 评分、痉挛状态指数(CS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评 分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评分。 结果: 治疗 4 周后,两组 Fugl-Meyer 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 CSI、ND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 MBI 评分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躯干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 可提高 Fugl-Meyer 和 MBI 评分,降低 CSI 和 NDS 评分,效果优于单纯躯干训练。
【关键词】 卒中,偏瘫,中频脉冲治疗仪,躯干训练,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Application effects of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unk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ZHAO Bi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qiu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76100 Hen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unk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08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8 to May 2021.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54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unk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Fugl-Meyer score, the 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 score,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NDS) score and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Fugl-Meyer upper limb function and lower limb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SI and N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MB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unk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Fugl-Meyer and MBI scores, and reduce the CSI and NDS score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trunk training.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therapy; Trunk training; Limb motor func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偏瘫是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单侧肢 体肌力减退,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1]。躯干训练是卒 中后偏瘫的重要训练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 者躯干功能、平衡功能与移动能力 [2]。但躯干训练 起效较慢,短期训练效果并不明显。中频脉冲治疗 仪可通过电刺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 障碍等现象 [3]。本文观察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躯干 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 本院收治的 108 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 究。纳入标准:符合卒中后偏瘫诊断标准 [4] ;认知 功能良好,具备基本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中频脉 冲治疗仪适应证;四肢健全。排除标准:合并重要 脏器功能障碍;合并肌肉痉挛、震颤;合并运动系 统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合并精神异常;存在 中频脉冲治疗仪禁忌证;合并脑外伤或脑肿瘤。患 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 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54 例。观察组男 38 例, 女 16 例;年龄 46~78 岁, 平均(62.54±3.42) 岁;疾病类型: 出血性卒中 20 例,缺血性卒中 34 例; 卒中后偏瘫病程 16~36 d, 平均(28.42± 2.76)d。对照组男 41 例, 女 13 例;年龄 44~76 岁, 平均(62.19±3.38) 岁; 疾病类型: 出血性卒中 17 例, 缺血性卒中 37 例;卒中后偏瘫病程 16~38 d, 平均(28.16±2.6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躯干训练。(1) 肌力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用臀部发力,抬起臀部 和腰背,伸直髋关节,增加腰背部本体感觉和臀肌 力量,训练 10 次为 1 组,每天训练 3 组。(2)坐 位平衡训练:患者取卧位,缓慢移动至床边,先将 健侧腿移至床外,再将患膝自然屈曲,躯干向患侧 旋转在健侧手的辅助下缓慢坐起,同时摆动健腿下 床。训练 5 次为 1 组,每天训练 3 组。(3)立位 平衡训练:患者手握平衡杠站立于杠边,重心先放 于健侧下肢,再逐渐由双下肢共同承担体重,逐步 延长站立时间,直至能够独立活动;重心侧方转移 训练:患者躯干挺直,双肩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平衡状态下,指导患者向后方或前方旋转;双手 前伸触地训练:患者双腿站于地面上,双手尽可能 向前触碰脚趾;上述 3 个动作重复 5 次为 1 组,每 天训练 3 组。(4)体位变换训练: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交叉,患手拇指在健手拇指上方,双上肢伸展 向头上方上举,并水平摆动,借助摆动惯性带动患 者身体翻向患侧, 训练10次为1组,每天训练10组。 连续训练 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频脉冲治疗仪治 疗。中频脉冲治疗仪由北京益康来科技有限公司生 产(YKL-B 型) 。将电极板固定于患肢收缩肌起 止点处皮肤,上肢:腕伸肌、肱三头肌、冈上肌; 下肢:胫前肌群、股四头肌;接通电源,根据患者 耐受度调整电刺激强度,牵引时间为 1 min,间歇 时间为 2 min; 干预时间为 20 min/ 次,2 次 /d;连续治疗 4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 4 周 后肢体运动功能。采用 Fugl-Meyer 量表 [5] ,从精 细运动、粗大运动、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上肢 33 项(66 分), 下肢 17 项(34 分), 满分 100 分, 评分越低说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差。(2)比较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 4 周后痉挛状态和神经功能。采 用痉挛状态指数(CSI) [6] 评估痉挛状态,从腱反 射、肌张力、阵挛 3 个方面进行评价,满分 16 分, 评分越高代表痉挛状态越严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量表(NDS)评估神经功能 [7] ,从意识、水平 凝视、面肌等 8 项内容进行评价,满分 45 分,评 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治疗前 和治疗 4 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评估 [8] ,该量表满分 100 分,评分越 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Fugl-Meyer 评分 比较 治疗 前,两组 Fugl-Meyer 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 组 Fugl-Meyer 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 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 CSI 和 NDS 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 CSI、N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治疗后, 两组 CSI、NDS 评分均低于 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 M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 疗后,两组 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卒中后偏瘫可引起平衡能力下降、神经功能缺 损、肢体瘫痪等症状,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打击 [9]。 早期躯干训练是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有效 途径,可协调肢体活动、调节身体重心,进而改善患 者肢体活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10]。但单独应用 躯干训练起效较慢,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效果。
中频脉冲治疗仪具有促进患肢肌肉收缩、改善 大脑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 脑神经功能 [11]。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 Fugl-Meyer 评分高于对照组, CSI 评分低于对照组。 分析原因为中频脉冲产生的脉冲电流作用于肌肉组 织时, 可改善患肢肌肉血液循环, 促进淋巴液回流, 从而缓解肌紧张状态,降低 CSI;同时,中频脉冲 治疗还可促进患肢肌肉收缩,减轻肌肉组织与神经 之间的水肿,提高肌肉兴奋性,增强肌力,从而改 善肢体运动功能 [12-13]。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NDS 评 分低于对照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 中频脉冲产生的电刺激可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提 高神经细胞兴奋性,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从 而改善神经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16]。
综上所述,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躯干训练应 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可提高 Fugl-Meyer 和 MBI 评分,降低 CSI 和 NDS 评分,效果优于单纯 躯干训练。
参考文献
[1] 张玉,鲁娟娟 . 核心肌群激活联合团体式手 - 臂双侧强化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河南医学研究,2021. 30(36):6807-6809.
[2] 钟原,赵明华,张志强,等 . 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J]. 世界中医药,2018.13(10):2564-2567.
[3] 常健菲,吴开明,王顺,等 . 腕踝针联合中频脉冲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J]. 针灸临床杂志,2020. 36(6):28-31.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 杂志,2015.48(4):246-257.
[5] 卢花,周鑫 . 经颅磁刺激仪配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 和 FCA 评分及 ADL 评分效果分析 [J]. 当代医学, 2018.24(35):64-66.
[6] 曾友华,包烨华,葛芳 . 眼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 [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21-24.
[7] 陈秀,曾梁楠 . 连续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分析 [J]. 贵州医药,2019.43(12):2014-2016.
[8] 邹曰坤,张燕,费月海,等 . 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NIHSS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和 CTP参数的影响 [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4):385-388.
[9] 王月丽,曾明,姚云海,等 . 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康复医学 杂志,2018.33(4):447-450.
[10] 范子言,李宝金,廖伶艺,等 . 躯干控制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动态坐位平衡和躯干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1(6):847-852.
[11] 魏芳,汤永红 . 中频电疗仪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 (3):298-301.
[12] 徐浩宇,张海 . 中频电疗法结合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障碍治疗效果研究[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30(7):88-90.
[13] 苏琦,徐德恩 . 中频脉冲电疗联合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36(6):989-992.
[14] 朱冬燕,徐倩,王梁,等 . 虚拟情景模拟训练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J]. 华西医学,2021.36 (5):613-616.
[15] 翟跃芬,赵萍,孙宏,等 . 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 杂志,2018.16(16):2411-2413.
[16] 李莉,张建荣 . 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医疗装备,2021.34(16):156-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