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研究单孔与三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疼痛及前列腺素 E2 ( PGE2 ) 、皮质醇( Cor ) 、去甲 肾上腺素( NE )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淮安市中医院收治的 68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 为对照组( 34 例, 行三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 和观察组( 34 例, 行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术后视觉模 拟疼痛量表( VAS )评分, 术前、术后 1 d 血清 PGE2 、Cor、NE 水平, 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 血量和总引流量均显著减少,术后引流时间显著缩短;术后 1 、3 、5 d 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术后 1 d 两组患者血清 PGE2 、Cor 、NE 较术前均显著升高, 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均 P<0.05 )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淋 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 与三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比较,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 胞肺癌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机体疼痛症状,抑制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 三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 疼痛; 应激反应
肺癌是发生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呼吸系统常见 恶性肿瘤,常见典型表现有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 等,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医疗水 平的提升,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早期肺癌的临床检出 率明显提高,临床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张实施手 术治疗,胸腔镜是目前心胸外科临床中常用方式之一,手 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1] 。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有单 孔入路和三孔入路两种方式,其中三孔入路手术治疗虽然 术野良好,术中可以对病灶情况展开多角度观测,但是副 操作孔所处位置较为特殊,极易导致损伤及出血,且患者 术后易出现胸后壁异常感觉及疼痛感 [2] ;而单孔入路能够 减少对胸腔壁神经及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创伤更小,更利 于术后机体康复 [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孔与三孔 全胸腔镜入路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疼痛及手术前 后应激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淮安市中医院收治的 68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 例)中男、女患者分别 为 25、9 例;年龄 43~78 岁,平均(66.52±4.67 )岁;切除肺叶位置:左肺上叶患者 13 例,左肺下叶患者 5 例, 右肺上叶患者 8 例,右肺中叶患者 5 例,右肺下叶患者 3 例;病理分型:腺癌患者 22 例,鳞癌患者 12 例。观察组 ( 34 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0、14 例;年龄 41~79 岁, 平均(66.47±4.73)岁;切除肺叶位置:左肺上叶患者 11 例,左肺下叶患者 6 例,右肺上叶患者 9 例,右肺中叶患 者 3 例,右肺下叶患者 5例;病理分型:腺癌患者 24 例, 鳞癌患者 10 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原 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4]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 术前经影像检查提示高度可疑肺癌且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 诊者;无远处转移情况存在者;无放疗史、化疗史者等。排除标准:存在广泛胸膜粘连情况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 者;术前检查提示跨叶生长者等。68 例患者或其家属签署 知情同意书,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68 例患者入室后均实施胸腔镜下手术, 气管插管全麻,手术过程中实施单肺通气处理。对照组 患者接受三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于腋中线第 7 肋或 第 8 肋取手术切口,将其作为探查孔,经探查孔置入胸腔 镜,对胸膜和胸膜腔的粘连情况进行观察,于肩胛下或者 腋后线第 7 肋间取切口,将其作为操作孔,于听诊三角位置取辅助操作孔,控制孔径在 1.5 cm 左右。首先探查病 灶所在肺叶,充分暴露肺叶动静脉、支气管等,将胸腔镜 切割缝合器放置好后实施肺叶切除操作。观察组患者接 受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针对病灶处于肺中叶或肺 上叶的患者,于术侧第 5 间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的位置取 手术切口,针对病灶位于下叶肺部者,手术切口取于术 侧第 4 肋间,控制切口长度在 3 cm 左右,将皮肤切开以 后,经肋间肌中部切断随后进入胸腔内,将病灶所在肺叶 切除。两组患者均实施系统性肺门淋巴结采样清扫术和纵 隔淋巴结采样清扫术,术毕,清创并缝合,常规留置引流 管。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处理,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 况,于术后 3~5d 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 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等。②比较两组患者视 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 [5] 评分。分别于术后 1、3、5 d 进 行评估,VAS 分值为 0~10 分,评分越低疼痛越轻。③采 集患者术前、术后 1 d 空腹静脉血 5 mL,离心( 15 min, 3 000 r/min)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前列腺素 E2 ( PGE2 )、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④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肺不张、切口感染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行 t 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 以 [ 例 (%)] 表示,行 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 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 术中出血量和总引流量均显著减少,术后引流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 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 1~5 d 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术后 1 d 两组患者 血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较 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表 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部组织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 临床的主要治疗原则是保留患者健康肺组织,并完整切除发生恶变的肿瘤组织,同时清扫纵膈和肺门淋巴结。在肺 癌切除手术中,胸腔镜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已显示 出多方面的优越性,正逐步替代开胸手术成为临床肺癌患 者治疗的主流术式。传统胸腔镜手术为三孔操作方式,相 对开胸手术,其属于微创类手术,患者机体受到的损伤相 对更小,但由于三孔胸腔镜手术切口位于腋中线第 7 肋或 第 8 肋,该部位肌肉、神经均较丰富,牵拉范围较广,以 致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感较为明显,且切口处由于血管、神 经损伤引发的相关并发症较多,因此恢复缓慢。随着微创 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器械不断完善,以及图像清 晰度越来越高,单孔操作胸腔镜手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单 孔胸腔镜手术不仅可彻底清除病灶,还能减少手术过程中 对患者的损伤 [6-7]。
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即为取单孔切口、利用软性 切口保护套将操作孔撑开,于完全腔镜下开展肺叶切除、 淋巴结清扫操作;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的切口同腋前 线较为接近,前侧胸壁肌肉层较少,且肋间隙较宽,所 有损伤均集中于一个肋间,由于单孔操作创口数量少, 机体修复更快,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越短,疼痛越 轻 [8-9]。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 术后引流量更少,也缩短了引流时间,术后 1~5 d 观察组 VAS 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提示单孔全胸腔镜入路 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机体疼痛 症状。
PGE2 属于疼痛介质之一,由于手术创伤机体发生急 慢性疼痛反应, 血清中的该指标表达水平可显著提升 [10] 。 NE、Cor 属于应激激素, 手术过程中疼痛症状可刺激中枢 神经系统,促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使得大量的 NE 和 Cor 进入血液当中, 将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的同时, 对创面愈 合存在不良影响 [11]。本研究中, 术后两组患者各项应激反 应指标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提 示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显 著,能够明显抑制应激反应。本研究中, 观察组4 例患者发 生并发症,对照组有 6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 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单孔全 胸腔镜入路手术不会对手术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分析其原 因,单孔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切口,在有效 控制术后机体疼痛感的同时,将切口感染的风险降低,且 有利于患者术后咳嗽及咳痰,促进肺复张,改善机体的氧 合状态;同时单孔手术治疗可以尽可能保留胸壁完整性, 促进胸式呼吸的恢复 [12]。但是单孔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只 有一个操作孔,操作器械间容易产生干扰,增加手术的操 作难度;另外该手术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与术 者掌握扎实的解剖学知识,熟练开胸手术,且具有丰富的三孔胸腔镜手术经验,以此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对周围器 官和组织的损伤。
综上,单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对减轻机体疼痛症状,抑制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具有明显效 果,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马洪飚 , 黄伟 , 罗锋 , 等 . 胸腔镜单操作孔法与单孔法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J]. 广西医学 ,2017, 39(7): 971-973, 986.
[2] 何志勇 , 姚杰 , 夏旸 . 比较单孔和三孔胸腔镜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J]. 重庆医学 , 2019, 48(21): 3745-3747.
[3] 李志强 , 宫心明 , 韩孔启 , 等 . 单孔与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18, 15(6): 888-890.
[4] 支修益 , 石远凯 , 于金明 .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2015 年版 )[J]. 中华肿瘤杂志 , 2015, 37(1): 67-78.
[5] 孙兵 , 车晓明 .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
[6] 葛威 , 崔凯 , 康宁宁 , 等 . 单孔、两孔及三孔胸腔镜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效果比较研究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20,20(18): 3470-3473.
[7] 张典钿 , 江立群 , 冷云华 , 等 . 单孔与多孔胸腔镜切除右上肺叶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 单中心回顾性倾向配比研究 [J]. 中国临 床医学 , 2021,28(1): 23-26.
[8] CHANG J Y, MEHRAN R J, FENG L, et al. Stereotactic ablativeradiotherapy for operable stage 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vised STARS): long-term results of a single-arm, prospective trial with prespecified comparison to surgery[J]. Lancet Oncol, 2021, 22(10):1448- 1457.
[9] STEBER C R, HUGHES R T, URBANIC J, et al . Long-termoutcomes from a phase 2 trial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noperable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1, 111(1):152- 156.
[10] 葛刚 , 李志强 , 徐林浩 . 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 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免疫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 [J]. 癌症进 展 , 2019, 17(16): 1916- 1919.
[11] 叶超 , 陈平伟 , 覃家锦 , 等 . 单孔胸腔镜与两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相关指标和实验室指标比较 [J]. 临床和实 验医学杂志 , 2020, 19(3): 317-320.
[12] 杨锋 , 杨三虎 .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肿瘤标志物、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 P 选择素、CD63 的变化情 况 [J]. 中国内镜杂志 , 2021, 27(12): 6- 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