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血管新生指标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万宁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收治的 102 例脑梗死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51 例, 仅接受关节活动度、步行、平衡坐立等常规康 复治疗)和观察组( 51 例,接受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均治疗 1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血管新生指标水平。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78.43% )高于对照组( 50.98% ); 与治疗 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 ) 、改良 Barthel 指数( MBI )评分,双 侧大脑动脉中的平均血流量(Qm) 、平均血流速度( Vm ) 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 MMP-9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双侧大脑动脉中的动态阻力( DR ) 、外周阻力( Rv ) 均降低,且观 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可提升其临床效果,通过调节脑部血流动力学,促进新生血 管生成,改善患者认知、神经、运动功能。
关键词: 脑梗死,针灸,康复治疗,脑部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功能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症状 主要为意识障碍、昏迷等,若不及时给予治疗,易导致疾 病进一步发展,对机体的各项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使机体出现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影响患者 生活质量。随着康复理疗的发展,临床研究表示,在脑梗 死患者发病后实施康复治疗,通过药物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进行训练,可 改善患者预后,但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所需时间较久,且 对患者神经功能、脑部功能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 [1] 。中 医认为,脑梗死属于“卒中”“中风”等范畴,应以疏通 血管、增补气血、化瘀活血之法治疗,而针灸治疗可通 过对患者足三里、水道、金津等穴位进行点刺,促进血液流通,改善机体脑部血管阻塞状态,进而起到活血化瘀、 疏通筋脉之功效 [2] 。故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联合常规康 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 ( MMP-9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万宁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 至 2021 年 10 月收治的 102 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51 例)、观察组( 51 例)。对照 组患者中男性 27 例,女性 24 例;年龄 43~75 岁,平 均( 63.42±5.41)岁;梗死类型:脑桥梗死 12 例,基底 节区域梗死 16 例,中脑梗死 11 例,其他 12 例。观察 组患者中男性 26 例,女性 25 例;年龄 45~76 岁,平均 ( 63.45±5.40)岁;梗死类型:脑桥梗死 15 例,基底节区 域梗死 14 例,中脑梗死 12 例,其他 10 例。两组患者一 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 对比。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2017 )》[3]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4] 中 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入院经脑部医学影像学检查 确诊,且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全身无感染性疾病 者;首发脑梗死者;无脑外伤史、脑部手术史者等。排除 标准:自身合并有脑部血管畸形者;合并有精神系统疾病 者;合并有恶性肿瘤者;入院前 6 个月进行针灸治疗者;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经万宁市人民医院医学伦 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 疗,对照组患者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关节 活动度、步行、上下楼、穿衣、翻身、平衡坐立、进食等 日常生活进行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30~40 min/ 次,1 次 /d。对于关节活动能力较差者,由小到大,患者可 耐受的四肢关节活动训练,30 min/ 次,2 次 /d;对于存在 语言障碍者,根据患者的障碍类型给予对应的语言训练,20 min/ 次,1~2 次 /d;对于日常生活存在障碍者,指导其 上下楼梯,在医师指导下穿衣、洗漱,40 min/ 次,1 次 /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选取患者 足三里、下关、地仓等穴位,采用 0.3 mm×40 mm 针灸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 20162200970)点刺 治疗,于得气后行针 3 min,而后留针 30 min,1 次 / 周。 对于有吞咽障碍、言语障碍者,点刺穴位选取金津、承 浆;对于肢体存在障碍者,点刺穴位选取足三里、神门; 对于排尿困难者,点刺穴位选取水道、中极。点刺治疗注 意事项:①严格进行针灸针消毒,正规操作;②在患者过 度疲劳、过度饭饱或饥饿时不可进行针,患者选取舒适体 位,避免患者晕针现象;③皮肤存在感染、溃疡等部位不可进行局部点刺治疗。均治疗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诊治指南 2014》[4] 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美 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 > 90%, 且患者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著进 步: 50% < NIHSS 评分减少≤90%,且患者肢体偏瘫、语 言障碍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进步:20% < NIHSS 评分减 少 ≤ 50%,且患者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有所 改善;无效:NIHSS 评分减少 ≤ 20% ,且患者肢体偏瘫、 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基 本治愈率 + 显著进步率。②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 能力: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MoCA ) [5]、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 [6] 、改 良 Barthel 指数(MBI ) [7] 各项评分,其中 MoCA 评分总 分为 3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认知能力越好; FMA 评分 总分为 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MBI 评 分总分为 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强。③脑 部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上海神州 美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 20212070191 ,型号: GT-3000)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大脑动脉中的动态 阻力(DR)、外周阻力(Rv)、平均血流量(Qm)、平均 血流速度(Vm)。④血管新生指标:治疗前后采集两组 患者 3~5 mL 的空腹静脉血,静止放置 1.5 h ,分离血清, 转速 3 500 r/min,离心时间 15 min,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血清 MMP-9、bFGF、VEGF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计数资料(临床总有效率)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 计量资料( MoCA、FMA、MBI 评分, 血流动力 学,血清 MMP-9、bFGF、VEGF)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以 ( x ±s) 表示,行 t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 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 MoCA、FMA、MBI 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 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MoCA、FMA、MBI 评分均升高,观 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 表 2.
2.3 两组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 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大脑动脉中的 DR、Rv 均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 Qm、Vm 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血管新生指标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 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MMP-9、bFGF、VEGF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见表 4.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患者脑血流速 度、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应侧重于侧支循环的建 立和血运重建 [8]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以改 善患者偏瘫、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但其仅是简单对患者 生活能力、语言功能等进行训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 于患者脑部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甚微 [9] 。故为改善疾病本 身造成的机体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的损伤,需采取更为 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脑部神经功能,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中医认为,脑梗死病因为阴阳失调,气血瘀阻,致 脑脉不通、气血亏虚,时有外界侵扰,亏虚加重,终致 中风症也 [10] 。中医针灸治疗主要以“益血活血化瘀”作 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可通过刺激足三里穴,行补中益气、 通经活络之功效;点刺下关穴、地仓穴,行理气止痛、舒 筋活络、开窍启语之功效;刺激金津穴,行清泻热邪、生 津止渴之功效;刺激承浆穴,行生津敛液、舒筋活络之功 效;刺激神门穴,行补益心气、安定心神之功效;刺激水 道穴,行利水消肿之功效;刺激中极穴,行益肾兴阳、通 经止带之功效,对诸穴位进行点刺治疗,具有散寒温经、 醒脑提神、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 [11- 12] 。DR、Rv、Qm、Vm 作为脑血管功能相关指标,当患者脑部血液供 应中断或阻塞时,会造成 DR、Rv 异常升高,Qm、Vm 异常降低,表示患者脑血管受损严重 [13] 。对脑梗死患者 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可疏通血管,促进神经元兴奋,以 调节机体神经通路,可有效减少对脑部神经的伤害,改善 患者认知功能,从而调节脑部血流供应 [14- 15]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双侧大脑动脉中 的 Qm、Vm 均升高,MoCA、FMA、MBI 评分及双侧大 脑动脉中的 DR、Rv 均降低,提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 疗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可以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改善 认知、神经、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调节脑部血流动 力学。
MMP-9、bFGF、VEGF 属于机体内重要的血管新生相 关因子,其中 MMP-9 主要是由中性粒细胞与梗死区域的 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脑梗死患者梗 死区域扩大或侧支循环发生异常时,其水平降低,加重患 者神经功能损伤;bFGF 属于一种大量存在于机体内的多 肽类生长因子,脑梗死患者受血管堵塞的影响,会抑制新 生血管的生成,减少钙结合蛋白与自由基清除酶的分泌, 导致血清 bFGF 水平降低;VEGF 属于一种作用于血管内 皮细胞的促血管新生因子,脑梗死患者脑部半暗带区域的 新生血管发生异常,会加重脑部缺血性损伤,抑制血管内 皮细胞生长, 破坏血管通透性, 降低血清 VEGF 水平, 使 患者病情加重 [16- 17] 。针灸治疗通过对患者的足三里、下关 等穴位进行点刺,可调节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血管 的收缩,以加快血管再通的时间,调节脑部神经因子的分 泌,在改善脑部神经功能的同时也可减少机体局部血流再 灌注损伤的发生 [18]。此外, 点刺穴位还对机体内炎症因子 的分泌进行调节, 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19]。本研究中, 治疗后, 与对照组比, 观察组患者血清 MMP-9、bFGF、VEGF 水平升高, 提示在 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以促 进新生血管的生成,起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进而加快 病情恢复。
综上,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 患者,可提升其临床效果,通过调节脑部血流动力学,促 进新生血管生成,改善认知、神经、运动功能,值得临床 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炜 , 张之福 , 杨宝玲 , 等 . 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 2015. 10(1): 43- 45.
[2] 孙涛 , 李信明 , 任正强 , 等 . 针灸辅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J]. 四川中医 ,2022. 40(2): 183- 186.
[3] 高长玉 , 吴成翰 , 赵建国 , 等 .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8. 38(2): 136- 144.
[4] 刘鸣 , 贺茂林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 2015. 48(4): 246-257.
[5] 张宇 , 张海英 , 朱碧宏 . 电针穴位刺激辅助西医对症干预对脑梗死后记忆功能障碍患者 MoCA 评分及相关电位的影响 [J]. 中国 中医急症 , 2017. 26(11): 2062-2063. 2068.
[6] 林艳 . 运动疗法联合 Fugl-Meyer 量表对大面积脑梗死功能预后评估 [J]. 贵州医药 , 2016. 40(11): 1208- 1210.
[7] 焦俊杰 , 郭洪亮 , 何有娣 , 等 . 眼针对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 Barthel 指数的影响 [J]. 中国针灸 , 2016. 36(6): 581-585.
[8] 潘生英 , 何悦 , 于明 , 等 . 静脉溶栓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序贯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J]. 江苏医药 , 2017. 43(15): 1072- 1074.
[9] 凌韶勤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运动功能和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J]. 内科 , 2016. 11(1): 26-28.
[10] 甘佳乐 , 徐武清 , 刘敬霞 , 等 .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J]. 吉 林中医药 , 2016. 36(2): 214-216.
[11] 卜云 , 尤敏 . 中药外敷联合穴位针灸的中医辨证施护对急性脑梗 死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J]. 四川中医 , 2019. 37(12): 205-208.
[12] 郑卫莉 , 李春丽 . 脑反射治疗仪联合针灸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 神经营养状况、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14): 2021-2024.
[13] 吴家辉 , 郑宗志 , 高晓哲 , 等 . 针灸联合康复理疗对急性脑梗死 患者脑部血流供应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8): 1508- 1512.
[14] 王加松 . 针灸疗法联合康复锻炼法治疗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 的影响 [J]. 当代医药论丛 , 2017. 15(24): 179- 180.
[15] 秦龙江 , 徐乐义 , 王孝义 . 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老年脑 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 老年学杂志 , 2022. 42(5): 1071- 1074.
[16] 李雪生 , 程晓萍 . 针灸辅助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管新生因子 水平的影响 [J]. 内蒙古中医药 , 2022. 41(4): 77-79.
[17] 范桂梅 . 丹红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 及 MMP-9 表达水平的影响 [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7. 32(2): 196. 198.
[18] 徐文文 , 廖庆红 , 王丽芳 .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 及血清bFGF、IGF- 1 的影响 [J]. 上海针灸杂志 , 2019. 38(9): 969- 972.
[19] 刘艳华 , 张静 , 孙艳 , 等 .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 经功能恢复、血清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J]. 世界中医药 , 2019. 14(9): 2488-24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