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8 14:20: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免疫指标、应激反应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 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0 月东莞市清溪医院收治的 120 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 A 组( 60 例,患者行 传统手术治疗) 和 B 组( 60 例, 患者行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治疗) ,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 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术中出血量) ,术后 24 h 疼痛程度, 术前、术后 24 h 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指标 [ 皮质醇( Cor )、 去甲肾上腺素( NE ) 、肾上腺素( E ) ]、炎症因子 [ 肿瘤坏死因子-α ( TNF-α )、 C- 反应蛋白( CRP ) 、白细胞介素 -6 ( IL-6 ) ] 水平, 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B 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均较 A 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较 A 组显著减 少;术后 24 h B 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显著轻于 A 组;术后 24 h A 组患者 CD4+ 百分比、 CD4+/CD8+ 比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 但 B 组显著 高于 A 组(均P<0.05 ); B 组患者 CD4+ 百分比、CD4+/CD8+ 比值组内比较,以及两组患者 CD8+ 百分比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均 P>0.05 ) ;与术前比, 术后 24 h 两组患者血清 Cor 、NE 、E 及血清 TNF-α 、CRP 、IL-6 均显著升高, 但 B 组显著低于 A 组 (均 P<0.05 ); B 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 A 组(P<0.05 )。 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癌良性肿物 效果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有效减轻机体应激与炎症反 应,促进机体恢复,安全性高。

  关键词: 乳腺良性肿物,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应激反应,免疫功能,炎症因子

\
 

  乳腺良性肿物多以乳腺疼痛、肿胀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同时伴有乳头回缩、乳头溢液等症状,给患者生理、 心理均造成不良影响。虽然乳腺良性肿物属于良性病变, 但仍存在癌变可能,临床多主张进行手术切除。传统开放 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术后容易留瘢痕,对乳房外观影响 较明显,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患者需 求 [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的运用 越发广泛,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是在超声引导下利用真空 抽吸和旋切结合进行乳腺肿物切除,具有切口小、定位精 确、对乳房外观影响小等优势,使得乳腺疾病微创化得以 进一步发展 [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真空辅助微创旋 切术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免疫指标、应激反应及炎症因子 水平的影响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0 月 东莞市清溪医院收治的 120 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的临床 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 A 组( 60 例)和 B 组( 60 例)。A 组患者年龄 21~53 岁,平均( 38.10±4.53 )岁; 病程 5~19 个月,平均( 12.48±2.64 )个月;肿物直径14~30 mm ,平均( 18.70±2.78) mm ;病理类型:导管内 乳头状瘤 18 例,纤维腺瘤 27 例,囊性增生症 15 例。B 组 患者年龄 22~54 岁,平均(37.93±4.46 )岁;病程 4~18 个月,平均( 12.30±2.25 )个月;肿物直径 13~25 mm, 平均( 18.93±2.47) mm ;病理类型:导管内乳头状瘤 19 例,纤维腺瘤 28 例,囊性增生症 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 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 入标准:符合《中华妇产科学(第 3 版)》[3] 中诊断标准 者;经乳腺钼钯 X 线、B超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诊者;均 接受手术治疗者等。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及隆胸女 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精 神异常者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A 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患者仰卧, 医生行乳腺触诊,B 超确定病灶位置并作好标记,明确 肿物数量,消毒铺巾后以 5 mL 2% 盐酸利卡多因注射液 (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1021071 ,规格:20 mL ∶0.4 g )局部麻醉;术者在对应肿物表面沿着乳晕 边缘切皮,参照肿物距离与位置选择合适放射状或弧形切 口,长度 10~20 mm ;将皮肤逐层切开,分离乳腺肿物与周围腺体及正常组织,切除肿物;术中确认无残留,充分 止血,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管,缝合关闭切口后 加压包扎。B 组患者采取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选用乳腺 微创旋切系统(乳房活检系统) SCM23 (上海聚慕医疗器 械有限公司,型号:Mammotome EX/SCM23),患者仰卧, 超声引导下确定肿物位置、大小及数量并作标记;依据肿 块情况设计穿刺点,消毒铺巾,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物使用 剂量与 A 组一致,B 超引导下将微创旋切针与胸壁成 30° 进针,通过腺体或后间隙为入路伸至肿物下方,并使其 凹槽紧贴肿物底部,设置旋切刀设备控制面板,选取样模 式,然后确认负压并将肿物吸入刀槽内,进行反复多次抽 吸旋切,直到肿块被完全旋切干净;最后通过负压吸引, 将旋切物吸出体外,吸净创腔内积血,退针。B 超确认无 残留,吸净瘀血,压迫 5~10 min 止血,无需放置引流管, 对合切口后绷带加压包扎。两组均观察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并进行比较。②术后24 h 疼痛程度:术后 24h 使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4] 评估,由患者主观评价,在 10 cm 长尺上标出反映自身疼 痛的位置,0~10 cm 对应 0~10 分,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 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③免疫功 能:采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24 h 5 mL 空腹静脉血,以 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型号:Epics XL)检测 CD4+、CD8+ 百分比,计算 CD4+/CD8+ 比值。④应激反应 指标:血液采集方法同③,离心( 3 000 r/min,10 min),取 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 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水平。⑤炎症因子:血液采 集、血清制备方法同④,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 坏死因子-α ( TNF-α )、C- 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 ( IL-6)水平。⑥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 染、乳房畸形、患侧肿痛、皮下瘀斑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行 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 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均经 K-S 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 以 ( x ±s) 表示,行 t 检验。以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B 组患者手术时间、 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均较 A 组显著缩 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 24 h B 组患者疼 痛程度显著轻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
 

  2.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 24 h A 组患者 CD4+ 百分比、CD4+/CD8+ 比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而 B 组显著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B 组患者 CD4+ 百分比、CD4+/CD8+ 比值组内比较,以及两 组患者 CD8+ 百分比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均 P>0.05),见表 3.

\
 

  2.4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术后 24 h 两组患者血 清 Cor、NE、E 较术前显著升高,而 B 组显著低于 A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
 

  2.5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 24 h 两组患者血 清 TNF-α、CRP、IL-6 较术前均显著升高,而 B 组显著低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5.

\
 

  2.6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 组患者并发症总发 生率较 A 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6.

\
 

  3 讨论

  乳腺良性肿物属于临床常见病,其发生主要与内分泌 失调、饮食不健康、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对 患者无明显影响,但其为乳腺癌病变的高危因素之一。大部 分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需采取手术切除,既往临床多经乳晕 旁切开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可完整切除肿物,但该术 式是一种开放式手术,手术时间相对长,术中出血量多,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同 时开放式手术容易在乳腺表面留下瘢痕,被切开的腺体、 皮下组织等愈合过程中有硬块形成,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 度心理压力,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

  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是用于乳腺活检、病灶切除治疗 的新型微创旋切装置, 在 B 超的引导下利用真空泵产生负 压将乳房肿物抽吸至真空槽内,然后进行连续旋切,有效 缩短手术时间;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中还能根据情况补充 麻醉药物,满足镇痛需求,并可灵活调节旋切刀,对可疑 细小病灶进行更加精细的切割,避免误切其他正常皮肤组 织,进而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 术后尽早恢复 [6-7]。此外, 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术中仅需作 3~4 mm 的切口即可, 术后愈合时间短, 且瘢痕小, 满足女性对乳房的外观追求。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整个过程中是 在双套管封闭的状态下实施,不会与外界接触,可降低感 染风险,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8] 。上述研究中,B 组患者手 术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A 组,术后 24h 疼痛程度显著轻于 A 组, 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 A 组, 提示真空辅助微创 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具 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瘢痕小等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术 后疼痛,且并发症少。

  围术期患者大多伴有一系列复杂的内环境改变,手术 创伤越大, 应激反应越强烈, 从而引发免疫抑制, 提高围术 期感染概率;此外,手术影响免疫系统, 亦会导致不同程度 应激反应 [9]。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 24h B 组患者 CD4+ 百 分比、 CD4+/CD8+ 比值均显著高于 A 组, 血清 Cor、NE、E 水平均显著低于 A 组, 提示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治疗乳 腺良性肿物,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较小,且未增加对免疫功 能的抑制。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对患者机体创 伤大,术后恢复慢,且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而患者一旦 发生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被激 活,同时释放大量应激因子,加重手术创伤,并导致机体 免疫力持续降低,延长术后恢复时间;而真空辅助微创旋 切术对于患者机体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 少,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低,因此应激反应较小,对于机 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10]。

\
 

  患者手术过程中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组织 损伤等,自身免疫系统将被激活,大量炎症因子被释放, TNF-α 、IL-6 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加重,从而损伤细胞与 组织。 CRP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其水平高低与手术损 伤程度呈正相关,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炎症水平越高,手 术损伤越大 [11]。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中运用旋切刀和真空抽吸泵进行旋切和抽吸,快速切除病灶组织,并及时将积 血抽吸, 降低术中感染概率, 从而降低术后炎症反应 [12] 。 上述研究中,术后 24 h B 组患者血清 TNF-α 、CRP、IL-6 显著低于 A 组, 提示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物 治疗中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可有效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促进术后恢复。

  综上,与传统手术比较,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治疗乳 腺良性肿物效果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 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 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可有效减轻机体应激与炎症反应,促进机体恢复,安全性 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哲敏 , 沈方敏 . 微创旋切术与传统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疼痛及患者预后的比较研究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15.25(18): 81-84.

  [2] 孔恒 , 陶霖玉 , 齐柯 , 等 . 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J]. 陕西医学杂志 , 2013. 42(10): 1326- 1328.

  [3] 曹泽毅 , 郎景和 , 王临虹 , 等 . 中华妇产科学 [M]. 3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4: 2672.

  [4] 孙兵 , 车晓明 .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

  [5] 胡俊丰 , 刘现栋 , 李超 , 等 . 真空辅助旋切术与经乳晕旁切口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的疗效比较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 2017.16(4): 292-295.

  [6] 董华英 , 汤鹏 , 钟晓捷 , 等 .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真空辅助抽吸旋切系统在乳腺肿物诊治中的应用 : 附 1 157 例报告 [J]. 中国普通 外科杂志 , 2015. 24(5): 677-682.

  [7] 刘恒, 董懿, 王钢乐. Mammotome 微创旋切活检术对乳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价值分析 [J]. 临床外科杂志 , 2018. 26(5): 366-368.

  [8] 王轶群 . 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与常规乳腺肿物切除术治疗良性乳腺肿物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14.13(8): 636-639.

  [9] 方红 , 赵子伟 , 韩雪 , 等 .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切除直径 1 cm 良性乳腺肿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J]. 临床外科 杂志 , 2019. 27(3): 205-208.

  [10] 庄婕 , 汪晓云 , 王璐璐 , 等 . 安珂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 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研究 [J]. 现代科学仪器 , 2021. 38(3): 200-203.

  [11] 肖献秋 , 芮小平 , 王力 , 等 . 超声引导联合 Encor 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 [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1(12): 1265- 1268.

  [12] 李传圣 . 安柯微创旋切手术治疗良性乳腺肿物的效果及对患者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2019. 25(18): 3117-3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8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