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乳腺良性肿瘤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5 15:10: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治疗后,其氧化应激指标及瘢痕变化情况。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南 京市江宁医院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 60 例) 分为对照组(行放射状切口) 与观察组(行乳晕外缘弧形切 口),每组 30 例。两组均术后定期随访 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术前与术后 1 d 应激反应情况, 术后 1 、3 个月瘢痕情况, 以及 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操作所需切口长度均显著缩短,手术操作 期间出血总量显著减少;与术前比, 术后 1 d 两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 NE ) 、前列腺素 E2 ( PGE2 )、皮质醇( COR ) 水平均显著升 高, 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术后 1 个月比, 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 VSS ) 中的各项(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 度) 评分均显著降低, 且术后 1 、3 个月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 结论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治疗后, 可减轻对机体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 促进临床指标的改善, 缩 短治疗时间,促进瘢痕愈合,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 乳腺良性肿瘤,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放射状切口,氧化应激,瘢痕

  乳腺并非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性器官,虽然原 位乳腺癌致命风险低,但是在乳腺癌的影响下,乳腺细胞 功能难以发挥,也会导致各细胞间隙增加,致使细胞发 生脱落现象,若癌细胞脱落进入血液中,则会被输送至 全身,进而造成肿瘤转移,危及患者生命。乳腺良性肿 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然而女性的乳房还有着哺乳、美观等生理功能,因此手术治疗期间不仅要确保 手术的治疗效果,还要尽可能地降低手术瘢痕出现,缩 小瘢痕,满足患者自身对乳房形态美的需求。传统放射 状切口以肿块为中心,切口呈现出放射状特征,能够有 效对肿瘤进行切除,且对乳管的损伤较小,但切口隐蔽 性差,影响美观度,且对机体创伤高,伤口愈合缓慢 [1];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通过在患者乳晕的边缘作弧形手术 切口,在明确肿瘤病灶位置情况下,牵引病灶,使之接 近乳头方向,再将其切除,不仅使手术视野范围得到保 证,促进手术顺利进行,而且还提高了乳房美观度 [2]。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 术治疗后,其氧化应激指标及瘢痕变化情况,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南京市 江宁医院收治的 60 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以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 40~68 岁,平均(45.28±5.05 )岁;肿瘤直径 0.6~3.3 cm ,平均 ( 1.49±0.34) cm ;病灶位置:左侧 16 例,右侧 14 例。观 察组患者年龄 40~67 岁,平均(45.30±5.12)岁;肿瘤直 径 0.7~3.2 cm ,平均( 1.50±0.28 ) cm ;病灶部位:左、右 侧均为 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抗癌协 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 版)》[3] 中良性乳腺癌诊 断标准者;TNM 分期 [4]:Ⅰ ~ Ⅱ期者;单发病灶者;影像 学检查可见肿块为圆形或者椭圆形,且表面光滑、边界清 晰者等。排除标准:乳腺恶性肿瘤者;瘢痕体质者;乳房 皮肤橘皮样、酒窝状改变者;患侧既往存在乳房手术史者 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 晓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术前相关准备工作:指导患者完成乳腺 彩超检查,根据扫描结果,明确肿瘤位置、大小,观察 是否存在钙化灶,评估血流信号分布状态,掌握病灶边 缘界限;同时对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探查,在综合评估 患者具体情况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手术切口。麻醉方式: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式,可选择局部注射浸 润麻醉(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身麻 醉。术中操作步骤:对照组患者行放射状切口,取仰卧 位,固定患侧手臂,并确保平伸,角度以 90° 为宜;将乳 腺、腋窝显露于视野中,根据肿瘤位置,以乳头作为中 心,作放射状切口,长度控制在 3 cm 左右,随后对腺体 表面大乳腺导管情况进行观察,沿其走向进行切除病灶, 完成手术操作后将手术切口缝合,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 术后感染。观察组患者行乳晕缘小切口,沿患侧乳晕边 缘作切口,长度为 2.0~3.5 cm ,逐层切开剥离,将皮下组 织分离,利用切口视野,对病灶情况进行观察。针对病 灶、切口相距较远的情况,可采取手动推移方式,确保 病灶位于切口下方;熟练使用拉钩,确保病灶充分显露 于视野中。将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再切除病灶,剩 余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 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手术 操作期间出血总量、操作所需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 等。②术前、术后 1 d 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约 5 mL, 以 3 000 r/min 转速离心 10 min,取血清,以全自动生化 分析仪(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S-280)检 测去甲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 E2 ( PGE2 )、皮质醇 ( COR)水平。③以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 [5] 对术后 1、3 个月两组患者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瘢痕色泽、厚 度、血管分布、柔软度 4 个部分,其中瘢痕色泽:颜色与 身体正常部位皮肤近似为 0分;色泽较浅为 1 分,混合色 泽为 2 分, 色泽较深为 3分; 厚度: 正常为 0 分,0< 厚度 <1 mm 为 1 分,1 mm ≤厚度≤2 mm 为 2 分,2 mm< 厚度 ≤ 4 mm 为 3 分,>4 mm 为 4 分;血管分布:瘢痕肤色与 身体正常部位近似为 0分;肤色偏粉红为 1 分,皮肤偏红 为 2 分,肤色呈紫色为 3 分;柔软度 :跟正常皮肤感觉 一样为 0 分,柔软的(在最少阻力下皮肤能变形的)为 1 分,柔顺的(在压力下能变形的)为 2 分,硬的(按压后形状没有改变,块状移动,存在阻力)为 3 分,弯曲(绳 状组织形态,瘢痕退缩)为 4 分,挛缩(瘢痕短缩具有永 久性特征,致使局部组织功效尽失、扭曲)为 5 分。评分 越低,说明瘢痕越轻,美观度越高。④统计两组患者术后 并发症(局部血肿、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资料, 计量资料经 K-S 法验证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 者手术操作和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操作所需切口长度均显 著缩短,且手术操作期间出血总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 1 d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血清 NE、PGE2、COR)水平 均显著上升,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 P<0.05),见表 2.

\
 

  2.3 两组患者 VSS 评分比较 与术后 1 个月比,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 VSS 的各项(色泽、厚度、血管分布、 柔软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术后 1、3 个月观察组均显 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 ),见 表 3.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 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3 讨论

  中青年女性为乳腺肿瘤的主要患病人群,从肿瘤性 质来看,以良性居多,然而若未加留意,使得肿瘤恣意生 长,则容易发展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药物、手术均属于乳腺良性肿瘤的干预形式,前者对抑制 肿瘤生长作用确切,但是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后者能够将 病灶彻底清除,在临床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6] 。放射性切口 应用广泛,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在手术视野暴露充 分、完整切除肿瘤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并且还可达到 彻底止血目的,但会在患者皮肤上留下瘢痕,严重时甚至 导致女性两端乳房不对称性,制约术后乳房恢复的美观,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7]。

  乳晕外缘弧形切口主要通过乳晕缘和乳房皮肤之间交 界位置进行切口处理,乳晕部位节点状皮脂腺与色素沉着 便于手术疤痕隐蔽,乳晕区域皮肤存在较强弹性与伸展性, 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8] 。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 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操作所需切口长度均显著缩短, 手术操作期间出血总量显著减少, VSS 的各项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提示乳腺良性 肿瘤患者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治疗后,可促进临床指标 的改善,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瘢痕愈合,且安全性较好。 环乳晕切口位置在乳晕边缘、皮肤交界位置,因乳晕皮肤 存在一定色素沉着,所以切口瘢痕能够被有效遮盖;不仅 如此,乳晕部位皮肤薄、血液供应充足,加之弹性、韧性 等均相对良好,所以术后瘢痕不会太大,并且平整度、柔 软度等均能得到保证,进而最大程度上提高乳房美观性, 而且基本不会影响乳头- 乳晕复合体感觉 [9- 10]。

\
 

  本研究中,术后 1 d 两组患者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均显 著高于术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乳腺良性肿 瘤患者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治疗后,可有效缓解机体氧 化应激损伤,促进病情恢复。究其原因,在手术创伤影响 下,机体将会处于应激状态下, 致使血清NE、PGE2、COR 含量升高,使得血管不断扩张,从而易导致瘢痕的出现, 同时应激加剧也不利于术后切口恢复 [11] 。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切口总长度较小,出血量较少,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较小,所以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较小,利于后期乳晕区 / 乳头感觉恢复;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能够有效保留机体神 经组织,并且还可发挥清除肿瘤的作用;同时,采用经乳 晕外缘弧形切口还可降低乳晕区、乳头损伤,能够避免患 者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术中所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较 轻微 [12- 13]。

  综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经乳晕外缘弧形切口术治疗 后,可减轻对机体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促进临床指标的 改善,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瘢痕愈合,且安全性较好,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谌和权 . 放射状切口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Ⅰ期假体植入重建术治疗乳腺癌效果观察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8): 1418- 1420.

  [2] 杨晓民 , 贺赛 , 王虎霞 . 环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瘢痕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 [J]. 癌症进展 , 2021. 19(20): 2095-2098.

  [3]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15 版 )[J]. 中国癌症杂志 , 2015. 25(9): 692-754.

  [4] 薛卫成 . 介绍乳腺癌 TNM 分期系统 ( 第 7 版 )[J]. 诊断病理学杂志 , 2010. 17(4): 241-244.

  [5] 宁金斌, 冯剑. 光动力法配合激素治疗对增生性瘢痕患者VSS 评分改善效果及 p-STAT3、Egr- 1 表达的影响 [J]. 河北医学 , 2018.24(1): 135- 139.

  [6] SORAN A, OZMEN V, OZBAS S, et al.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resection of primary tumor with no surgery in stage Ⅳ breast cancer at presentation: Protocol MF07-01[J]. Ann Surg Oncol, 2018. 25(11):3141-3149.

  [7] 张立光 . 放射状切口与乳晕缘小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对比 [J]. 系统医学 , 2021. 6(20): 120- 124.

  [8] 康文 , 陈永友, 王计辰, 等 . 环乳晕切口及经表面弧形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J]. 军事医学 , 2020. 44(7): 559-560.

  [9] 周瑜辉 , 汤小江 , 任予 , 等 . 乳晕缘小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疗效分析 [J]. 临床军医杂志 , 2018. 46(9):1105- 1106.

  [10] HARNESS J K, VETTER T S, SALIBIAN A H. Areola and nipple- areola-sparing mastectomy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nd risk reduction: Report of an initial experienc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setting[J]. Ann Surg Oncol, 2011. 18(4): 917-922.

  [11] 吴迪 , 张文涛 , 霍彦平 . 双环乳晕切口治疗多中心乳腺良性肿瘤 的可行性分析 [J]. 实用癌症杂志 , 2019. 34(6): 895-897.

  [12] 金同明 . 乳晕旁单切口术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安 全性分析 [J]. 山西医药杂志 , 2020. 49(13): 1705- 1707.

  [13] 陈春春 , 张露露 , 彭德峰 , 等 . 环乳晕切口及放射状切口术对乳腺纤维瘤的疗效及乳晕区感觉神经功能的影响 [J]. 贵阳医学院 学报 , 2019. 44(5): 616-6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6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