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脂肪肉瘤是源于脂肪细胞的一组异质性软组织肉瘤,由于该病对放化疗不敏感,早期通常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手术切除 后局部复发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寻找驱动脂肪肉瘤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已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重点。根 据组织学特征可将脂肪肉瘤分为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 圆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等亚型。 不同亚型具有特异的驱动基因与分子机制,因此相应的靶向药物也各不相同。现就不同亚型脂肪肉瘤的临床、分子特征及不同亚型针对 性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脂肪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脂肪肉瘤,临床特征,分子特征,靶向治疗
脂肪肉瘤是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常见亚型,参照《世界 卫生组织(WHO)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第五版)》标准, 根据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可将脂肪肉瘤分为非典型脂肪瘤 样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 圆细 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 [1] 。其中非典型脂肪瘤样肿 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临床上较为多见 的亚型,去分化脂肪肉瘤相较于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 / 高 分化脂肪肉瘤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且复发率较高;黏 液 / 圆细胞脂肪肉瘤其次,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对 放化疗较敏感;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亚型, 但其恶性程度较高,临床疗效不佳,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 方案 [2-3]。目前, 临床上治疗脂肪肉瘤主要以外科手术为 主,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方式 [4] ,但对于已经发生远处转移、不可切除性脂肪肉瘤的治疗效果有限。现如今,临床 针对脂肪肉瘤的分子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对于该病的靶向 治疗药物也随之出现。鉴于此,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对于脂 肪肉瘤临床、分子特征及药物治疗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不同亚型脂肪肉瘤的临床和分子特征
1.1 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非典型脂肪
瘤样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是临床较多见的亚型,好发于 50~70 岁的中老年人群,其是交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此 类肿瘤出现部分细胞大小不等,脂肪细胞或间质细胞显示 至少局灶核的异型性。出现散在的核浓染、多空泡间质细 胞和数量不等的单空泡或多空泡的脂肪母细胞,对形态学 诊断有帮助 [5] 。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除 发生去分化外不发生转移,通常出现于四肢部位,但接受 外科手术的患者易出现原位复发,同时也可通过去分化后 转移;与四肢浅表部位比,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与 转移风险较高 [6-7]。
1.2 去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一种具有异质 性的高级别侵袭性脂肪肉瘤,具有较高的局部侵袭性与 转移风险,该亚型极易出现肝脏、脑、肺、骨等部位远 处转移,患者往往因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或压迫症 状就诊,该病通常出现于腹膜后 [8] 。去分化脂肪肉瘤为非 典型脂肪瘤样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向非脂肪源性的肉瘤 成分转化,偶尔去分化转化的成分可为同源性的多形性脂 肪肉瘤样。多数肿瘤开始就表现为去分化脂肪肉瘤,少部 分去分化发生在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多 次复发之后的转化,平均间隔时间约为 7.7 年 [9] 。大部分 去分化脂肪肉瘤位于后腹膜和盆腔软组织间隙内,少数 为肢体和精索 / 睾丸旁区。去分化脂肪肉瘤病理通常显示 为多个环状染色体,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因 12q13- 15 扩增 造成的巨型杆状染色体。上述基因扩增中鼠双微染色体 2 ( MDM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 ( CDK4)基因呈 高表达,MDM2 可抑制 p53 下游通路,属于一种 p53 负性 调控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凋亡等均会造成一 定影响。CDK4 扩增会造成抑癌基因 Rb 磷酸化失活,造成 G1/S 细胞周期检查点作用异常,引发细胞出现持续增殖。 有学者研究发现,对 CDK4 表达进行抑制,能有效控制 高分化 / 去分化脂肪肉瘤细胞生长 [10]。
1.3 黏液 / 圆细胞脂肪肉瘤 黏液 / 圆细胞脂肪肉瘤的发 生率仅次于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该亚型主要是由 圆细胞、黏液性脂肪肉瘤构成,其中圆细胞具有更高的 侵袭性,为此,圆细胞占比较大的黏液 / 圆细胞脂肪肉瘤 患者预后状况更差 [11] 。圆细胞脂肪肉瘤是成人最常见的 软组织肉瘤,也见于青少年和儿童。脂肪肉瘤通常体积 大,一般为深在性、无痛性、逐渐增大的肿物,最常发生 在下肢、肠系膜区及肩部。圆细胞脂肪肉瘤在脂肪瘤与脂肪肉瘤之间存在着边界性脂肪性肿瘤,一般脂肪瘤单纯切 除后治愈率较高,复发率低 [12] 。大部分黏液 / 圆细胞脂肪 肉瘤患者是因染色体 t( 12 ;16 )(q13;p11 )生成的 FUS- DDIT3 融合蛋白而致,较少一部分患者是因染色体 t( 12;22 )(q13;p12)基因产物 EWS-DDIT3 而致 [13- 14] 。黏液 / 圆细胞脂肪肉瘤亚型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高,针对该类患 者给予外科手术联合放化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1.4 多形性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侵袭性最强且 对传统治疗敏感性最差的亚型,好发于 50~60 岁男性,病 变部位以四肢为主,胸壁和腹壁为其次,可远处转移至 肺部、肝脏 [15] 。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组织边界清楚, 瘤细胞具有高度多形性,虽见成熟脂肪细胞区,但大多数 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大多数瘤内见脂肪母细胞或空泡化 细胞,存在于少量黏液性间质中。瘤细胞内可有多个重 叠核,或排列成花瓣形巨细胞。近 2/3 的多形性脂肪肉瘤 患者缺失 13q14.2-q14.3 基因片段,少数患者存在 17p13、 17q11 .2 基因片段缺失,其会导致机体 TP53 基因突变、 Rb1 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且 p14ARF 是抑癌基因 p53、NF1 靶基因,其失活也与多形性脂肪肉瘤发生具有关联性 [16]。 另外,有学者指出,对于多形性脂肪肉瘤患者,化疗无效 后,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阿帕替尼)治疗,无进展生 存期(PFS)可延长 3 个月 [17]。
2 脂肪肉瘤的药物治疗
2.1 细胞毒性药物
2.1.1 曲贝替定 曲贝替定能在 DNA 小沟中嵌合,导致 DNA 断裂,阻碍肿瘤细胞生长。针对黏液/ 圆细胞脂肪 肉瘤,曲贝替定能有效结合并抑制 FUS-DDIT3 融合蛋白, 促使黏液 / 圆细胞脂肪肉瘤重新进入 G2/M 期,进一步提 升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对于黏液 / 圆 细胞脂肪肉瘤放化疗患者联合曲贝替定治疗,超过 1/2 的 患者可达到疾病稳定,36% 的患者可达到部分缓解 [18] 。使 用曲贝替定二线治疗的多形性脂肪肉瘤患者,其中位无进 展生存期(mPFS)可延长至 7.3 个月。
2.1.2 艾立布林 艾立布林可有效抑制微管生长,诱导细 胞周期阻滞,属于非紫杉醇类微管动力蛋白抑制剂。既往 有研究证实,艾立布林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软组织肉 瘤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可达 12 个月,且不良反应轻 微 [19] 。艾立布林联合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抑 制剂 MK-2206.能促使脂肪肉瘤细胞中 cyclinD3、CDK4/6 表达降低,造成细胞在 G2/M 期停滞,并通过激活半胱氨 酸蛋白酶(Caspase)依赖的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20]。 另外,艾立布林可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同时可增加血 流灌注、恢复氧供等,其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是诱导肿瘤血 管重塑正常化。但上述诱导血管正常化的内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通过结合在微管延长端高亲和位点,形成无功 能蛋白聚合物,引起不可逆的有丝分裂堵塞,导致细胞死 亡,对紫杉醇耐药后患者依然有效 [21]。
2.2 靶向药物
2.2.1 CDK4 抑制剂 大部分腹膜后高分化、去分化脂 肪肉瘤患者均存在 CDK4 扩增,而 CDK4 是脂肪肉瘤中 较多见的扩增基因 [22]。CDK4 通过视网膜母细胞瘤(pRB) 的磷酸化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细胞周期进展,促 使细胞分裂周期起始点由 G1 转换至 S 期。而 CDK4 抑制 剂能对 pRB 下游蛋白磷酸化造成抑制,导致 pRB 相关蛋 白 -E2F 复合物分解。游离的 E2F 与 DNA 结合,细胞周 期 G1/S 期的正性调节作用也会因 CDK4 造成抑制,有利 于将脂肪肉瘤细胞停滞在 G0/G1 期,防止细胞增生,达到 治疗的目的。既往有临床研究显示,针对脂肪肉瘤使用 CDK4 抑制剂二期治疗(帕博西林),其能有效延长晚期 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且不 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23]。
2.2.2 MDM2 抑制剂 MDM2 的表达与 p53 相互抑制, 两者平衡可维持脂肪组织正常分化。当 MDM2 表达过度 时,其会抑制 p53 的表达,促使脂肪细胞持续增殖,导 致疾病的发生。为此,抑制 MDM2 的表达、激活 p53 的 表达是治疗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理想方案。有研 究指出,使用小分子 MDM2 拮抗剂,能有效破坏 MDM2 与 p53 的相互作用,促使 p53 表达,诱导细胞周期停止 并最终诱导细胞凋亡 [24] 。从而证实了 MDM2/p53 通路与 MDM2 拮抗剂在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发生、发展中 的重要意义。
3 其他治疗药物
3.1 XPO1 抑制剂 XPO1 能够介导多个肿瘤抑制蛋白的 出核转运,其可通过结合并抑制核输出蛋白受体,使肿瘤 抑制蛋白在细胞核内累积并介导肿瘤细胞凋亡。选择性核 输出蛋白抑制剂(SINE) Se-linexor 治疗晚期异质性软组织 肉瘤患者的 I 期临床研究中,7 例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疾病 稳定超过 4个月,主要发生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 由于 XPO1 抑制剂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影响 较小,且安全性好,有望成为脂肪肉瘤的潜在新型药物 [25]。
3.2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OSBP ) 目前临床针对该物质 的研究尚少,但其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未来可能作为晚 期脂肪肉瘤的治疗新靶标,仍需进一步探讨。主要是因 OSBP 与相关蛋白(ORP)具有调节磷脂、固醇代谢及转 运的功能。甾体糖苷能对高度恶性脂肪肉瘤细胞的生长造 成抑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能力。由于甾体糖苷能抑 制脂肪细胞中 OSBP 的生成,说明脂肪肉瘤细胞的发生与 发展与 OSBP 的表达存在一定关联性。相关研究发现,经体外将脂肪细胞内 OSBP 去除后,脂肪肉瘤 AKT 的磷酸 化、生长均受到程度不一的影响,造成 AKT 介导肿瘤细 胞转移与细胞黏附过程抑制 [26]。因此说明,甾体糖苷主要 作用为诱导脂肪肉瘤中 OSBP 的降解,阻碍 AKT 磷酸化。
3.3 NY-ESO-1 相关疫苗 NY-ESO- 1 抗原属于肿瘤- 睾 丸抗原(CTA)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且是目前发现的最 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NY-ESO- 1 具有较高的免疫原 性,其能在肉瘤、黑色素瘤等多种细胞中表达,在机体能 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表位产生疫苗诱导的 T 细胞免疫应答 [27] 。以慢性病毒为载体的 NY-ESO- 1 疫 苗 LV305 应用于 NY-ESO- 1 表达阳性的患者,可见肿瘤 特异性 T 细胞克隆。相关研究证实,在 NY-ESO- 1 mRNA 阳性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半数患者体内存在针对 NY-ESO- 1 的自发性体液免疫反应 [28] 。由此可见,黏液样 脂肪肉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性较高,经过标准一线治疗后 选择合适的疫苗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生存。
4 小结与展望
临床针对脂肪肉瘤靶向治疗的研究通常以体内或体外 模型为主,研究结果与未来的临床治疗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除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外,通常采取单 一药物治疗。而临床对于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若是仅掌 握靶向基因与激活途径仍不足,还需不断探索脂肪肉瘤的 细胞遗传学、生物学相关知识,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 制,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免疫治疗等,以便为脂肪肉瘤患者开辟治疗新道路,保障治疗效果,也为将来的治疗提供 更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雄增 . 软组织肿瘤 WHO 最新分类特点 [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2003. 19(1): 94-96.
[2] 涂金花 , 高德宏 , 陈培琼 , 等 . 去分化脂肪肉瘤 15 例临床病理分析 [J]. 诊断病理学杂志 , 2019. 26(10): 642-645. 650.
[3] 张小龙 , 王丽华 , 饶晓松 , 等 . 多形性脂肪肉瘤 6 例临床病理分析 [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2019. 35(7): 858-860.
[4] GELDERBLOM H, JUDSON I R, BENSON C, et al. Treatment patter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ith pazopa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ft tissue sarcomas in a compassionate use setting: results of the SPIRE study[J]. Acta Oncol, 2017. 56(12): 1769- 1775.
[5] 刘勋 , 陈霰 , 陈敬一 , 等 . 体表软组织内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 2021. 37(8): 951- 953.
[6] 程山 , 向茜 , 邱逦 . 高分化脂肪肉瘤及脂肪瘤的临床及超声特征分析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18. 34(1): 18-21.
[7] 潘丹玲 , 陈小岩 , 陈灵锋 , 等 . 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MDM2 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检测及临床意义 [J]. 临床与 实验病理学杂志 , 2017. 33(7): 759-762.
[8] 周晓明 , 于澜 , 谷海燕 , 等 . 原发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 CT 表现及分型初探 [J]. 临床放射学杂志 , 2015. 34(11): 1791- 1795.
[9] 蔡宇翔 , 张怀念 .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 15 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J]. 中国临床研究 , 2021. 34(4): 513-516.
[10] 朱芸 , 周晓军 . CDK4 和 MDM2 在脂肪肉瘤诊断中的价值 [J]. 诊 断病理学杂志 , 2012. 19(1): 65-67.
[11] 邹晓攀 , 向茜 , 邱逦 . 软组织黏液样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与病理 对照分析 [J]. 华西医学 , 2017. 32(2): 204-208.
[12] 周薇 , 董海原 , 徐恩伟 . 黏液性 / 圆细胞脂肪肉瘤临床病理研 究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 2010. 10(3): 288-289.
[13] 张继新 , 崔力方 , 昌红 , 等 . 黏液样脂肪肉瘤 15 例影像学及病理 学分析 [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2014. 30(2): 205-207.
[14] 赵越 , 杨斌 . 软组织黏液样- 圆形细胞脂肪肉瘤的 MRI 表现 [J]. 临床放射学杂志 , 2018. 37(9): 1552- 1556.
[15] 孟令新, 厉兵城, 孟芹, 等. PLIN1 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组织 中的表达及与阿帕替尼疗效的相关性 [J]. 现代肿瘤医学 , 2019.27(6): 1031- 1035.
[16] 肖萌萌, 刘世博, 崔宇晴, 等 . 腹膜后脂肪肉瘤中天冬氨酸- 天冬 酰胺 β 羟化酶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2019. 34(8): 700-703.
[17] 杨海生 , 张惠箴 , 朱绚丽 , 等 . FGFR1 基因突变在侵袭性血管黏 液瘤合并高分化脂肪肉瘤中的意义 [J]. 诊断病理学杂志 , 2021.28(5): 381-384.
[18] SCHOFFSKI P, CHAWLA S, MAKI R G, et al. Eribulin versus dacarbazine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iposarcoma or leiomyosarcoma: A randomised,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J]. Lancet, 2016. 387(10028): 1629- 1637.
[19] 赵盼 , 桑蝶 , 王依盟 , 等 . 艾立布林治疗多线化疗失败晚期软组 织肉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J]. 癌症进展 , 2022. 20(5): 457-460.
[20] DICKSON M A, SCHWARTZ G K, KEOHAN M L, et al .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well-differentiated or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treated with CDK4 inhibitor palbociclib: A phase 2 clinical trial[J]. Jama Oncol, 2016. 2(7): 937-940.
[21] 郭曦 , 游洋 , 庄荣源 , 等 . 艾立布林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晚期 成人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实用肿瘤杂志 , 2021.36(5): 406-411.
[22] 褚福涛 , 王春喜 , 夏绍友 , 等 . CDK4 及 MDM2 在不同危险分层 腹膜后脂肪瘤中的表达研究 [J]. 人民军医 , 2015. 58(4): 401-402.
[23] 黄晓东 , 李沛雨 , 卢灿荣 , 等 . 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后免疫组 化标记物 MDM2、CDK4、Ki-67 与其预后的关系 [J]. 解放军医 学院学报 , 2016. 37(1): 34-38.
[24] 陈晨 , 何鑫 , 荆文奕 , 等 . MDM2 RNA 原位杂交在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 / 高分化脂肪肉瘤及去分化脂肪肉瘤中的诊断价值 [J]. 中华病理学杂志 , 2022. 51(3): 190- 195.
[25] GOUNDER M M, ZRT A, TAP W D, et al. Phase IB study of selinexor, a first-in-class inhibitor of nuclear expor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fractory bone or soft tissue sarcoma[J]. J Clin Oncol, 2016. 34(26): 3166-3174.
[26] 花亚伟 , 万百顺 .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J/CD].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 电子版 ), 2011. 5(1): 40-44.
[27] POLLACK S M, LU H, GNJATJC S, et al. First-in-human treatmentwith a dendritic cell-targeting lentiviral vector-expressing NY-ESO- 1.LV305. induces deep, durable response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synovial sarcoma patient[J]. J Immuno Ther, 2017. 40(8): 302-306.
[28] 彭吉润, 冷希圣 . NY-ESO- 1 抗原与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 2008. 30(4): 371-3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