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原治厥阴误下,上热下寒,虚实互见,明阳错杂之证。吾师王中琳教授通过对其组方及功用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用麻黄升麻汤治疗以阳郁为主要病机的内科杂病,随证加减,常有良效。
关键词:麻黄升麻汤;阳郁;郁病;不寐;喉痹;治验
本文引用格式:蔡青杰,王中琳.麻黄升麻汤治疗阳郁证验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256,259.
0引言
麻黄升麻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 十二》,其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 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 之。麻黄升麻汤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咳嗽、咽痛、慢性支 气管炎、慢性肠炎、口疮等多种疾病⑴。吾师王中琳教授熟读经 典,善用经方,提出用麻黄升麻汤治疗以阳郁为主要病机的内科 杂病,并分析其病因病机、方药配伍,以期拓展麻黄升麻汤的临 床应用。
1郁病
卞某,男,40岁,2018年11月5日初诊。初诊:患者平素因 工作压力等诱因出现心情郁闷,头窍不清3年。现症见:心境低 落,沉默寡言,时感胸闷,神倦乏力,偶有头晕耳鸣。纳呆,眠浅。 夜尿多,大便不成形。舌质暗红苔薄黄欠润,脉沉缓。四诊合参, 予麻黄升麻汤加减。处方:生麻黄6豪升麻24g、当归15g、白芍 12g、石膏20g、知母12g、玉竹15g、天门冬15g、黄苓12g、茯苓 15g、桂枝9g、苍术12g、白术9g、干姜6g、炙甘草3g、厚朴15g、清 半夏9豪苏叶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温服。二诊:服上 方7剂后,患者低落心境较前明显改善,头脑渐有清晰感,时感 心烦不安,大便便质正常,余无明显不适。上方加梔子12豪淡豆 豉15g,继服7剂,诸症悉减。
按:郁病是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心情抑郁,情 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 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⑶。人体的七窍之灵,四肢之用, 精神之饱满,皆赖阳气的振奋和温养,阳盛则神旺,阳郁则神颓。 “人之居处患劳动静,(脉)皆为变”吾师精于脉象研究,善于 运用脉象的追溯功能,探求患者内心症结所在,本例患者脉象沉 缓,与患者长期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结合临床症状,为阳 气郁结之象,从而导致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景 岳全书•中兴论》中曰:“气为阳,阳主神也。若阳气郁滞在内, 周流不畅,则神失所主,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心情低落,沉默寡 言,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治以宣发阳气,温振情志,使 其阳气得振,阴得以复,气机条畅。
2不寐
王某,女,46岁,2018年12月17日初诊。初诊:患者眠差3 年,加重半月。现症见: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夜眠3-4h,心烦易 怒,难以自制。白天精神萎靡,头脑昏沉,双上肢麻木疼痛,夜间 时有烦躁心悸。平素畏寒,饭后时有胃脘胀闷感,纳可,小便利, 大便1日2次,不成形。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紧。予麻黄升麻汤 加减。处方:生麻黄6g、升麻24g、当归15g、白芍12g、石膏20g、 知母12g、玉竹15g、天门冬15g、黄苓12g、茯苓15g、桂枝9g、苍 术12g、白术9g、干姜6g、炙甘草3g
o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 2次温服。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入睡较 易,偶有多梦早醒,醒后可复寐,夜眠6-7h,心烦减轻,心悸全无。上方加用苦参12g、磁石30g,继服7剂后,诸症悉减。
按:吾师王中琳教授认为,该患者之不寐,临床症状虽表现 为虚实错杂,实则属阳郁热扰,心神不宁,营卫周转不利,舌脉俱 为佐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 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 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⑶《灵枢•口问》 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⑷。不寐之 因不外两点,一者阴虚不能纳阳,二者阳盛不得入阴,总为阳盛 阴衰,阴阳失交所致⑸。察本案患者之症状,虚阳郁结于上,无以 入阴,故见入睡难;阳郁化火,扰乱心神,而见心烦易怒之症;阴 阳失调,阳不得阴助,生化无源,无以振奋精神,故见阳郁神颓, 精神不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失和,故见肢体麻 木;畏寒、大便不成形,皆脾胃虚寒之因。正如《类经图翼•大宝 论》所言“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 也”因此,若阳气郁结,常会出现心神郁结的表现,甚至导致生 痰、化火、动风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证候⑹。治以调和阴阳,宣畅 气机,故寐可安。
3喉痹
李某,女,63岁,2018年11月8日初诊。初诊:患者平素体 虚恶寒,情志易怒,因外感后,出现反复咽喉肿痛3月。现症见: 咽部化脓,红肿疼痛,伴左侧舌体溃疡,口干口苦,心烦,咳嗽夜 甚,偶有痰,白中带黄,下肢发凉,纳差,梦多。小便黄,大便易腹 泻。舌尖赤,苔薄黄,脉弦细,尺脉弱。予麻黄升麻汤加减。处方: 生麻黄6g、升麻24g、当归15g、白芍12g、石膏20g、知母12g、玉 竹15g、天门冬15g、黄苓12g、茯苓15g、肉桂6g、白术9g、干姜 6g、鳖甲15g、小茴香6g、炙甘草3g
o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 次温服。二诊:服上方6剂,咽部疼痛明显改善,咳嗽减轻,左侧 舌体溃疡面愈合大半,口干、心烦等症状亦得以改善,大便正常。 上方加芦根20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团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为卫外者也。人 之清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又以升降出入为运动方 式,若气机升降失常,痞塞不通,则阳气郁积于里,失于宣发,易 郁而化热。本例患者长期情志不畅,愠怒化火,复加外感邪气, 故上焦被郁阳熏蒸而出现咽喉肿痛化脓,舌体溃疡、口干心烦、 舌红苔黄等症状均为上焦阳郁火热之象。又因患者年老体虚,邪 气入里,导致阴阳俱伤,阳气内陷,下元阳气不足,故出现纳差、 下肢发凉、便稀、尺弱等下焦虚寒之象。火郁之火,阳气也,正如 《证治准绳》所言:“火郁甚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 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使势穷则止”治以发散火郁, 清上温下。
4讨论
麻黄升麻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本方药味虽多,临床病机 复杂,但配伍严谨有度。寒热并用,却主次分明,攻补兼施,然井 然有序。近年来,随着其病机的明确和方证的不断完善,临床上 该方的应用逐渐扩大,其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肯定,充分证实了其 为仲景之方,并非庞杂无章,粗工之伎。麻黄升麻汤方中麻黄、 升麻用量较重,为主药。《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 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麻黄并非单纯解表之药,少量运用麻黄, 取其辛散之性,利于推动鼓舞阳气运行,以宣内郁之邪,使阳郁 得伸。《神农本草经》记载:“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杀百老物 殃鬼,辟温疾、瘴、邪毒蛊。久服不夭,轻身长年。”《本草新编》 中言:“升麻,味苦、甘,气平、微寒,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足阳 明、太阴之经。能升脾胃之气。”升麻不仅有清热解毒之功,若 为阳郁在内,亦可透解郁热,且阳郁易化火,“夫火性炎上,引其 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知母、石膏、黄苓,苦寒以 清在上肺胃之热;天冬、玉竹、养阴生津;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 枝、干姜温中通阳,宣阳开郁;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 下之阴阳。诸药合用,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充分发挥发越 郁阳、滋阴和阳,清上温下之功。阳郁郁病案加用四七汤,解七 情气郁。《别录》记载苦参,“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 窍,除伏热……”,故阳郁不寐案加用苦参配伍磁石清热养正,安 神定志。阳郁喉痹案,加用升麻、鳖甲,取升麻鳖甲汤治疗阳毒 之义。综上所述,王中琳教授认为,对于麻黄升麻汤的辩证论治, 应充分重视其“阳郁”病机,对于临床所见的郁病、不寐、喉痹等 内科杂病,凡病症属“阳郁”者,皆可辩证运用,取其透达宣发之 效,常有良效。
参考文献
[1] 徐凤凯,张心平,曹灵勇.麻黄升麻汤证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 药杂志,2015,3(3):779-780.
[2] 田德禄,蔡金.中医内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3:306-312.
[3]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9.
[4]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7.
[6] 王发渭,陈利平,等.舒郁宁心法治疗抑郁症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药 信息杂志,2011,18(3):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