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5 12:0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发病的危险因素,为 PSD 的早期预测及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将 183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 PSD 组和非 PSD 组。进一步进行 PSD 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及多 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 PSD 组与非 PSD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 NIHSS 评分) 、Barthel 指 数评分、运动障碍程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 AST )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 、尿酸( UA )、 β2- 微球蛋白(β2-MG )、胱抑素 C ( CYC )、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HO ) 、低密度脂蛋白( LDL )、脂蛋白 a (Lpa)、促甲 状腺激素( TSH )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 、同型半胱氨酸( HCY )、 C- 反应蛋白( CR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梗死部位、感觉障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行 Logistic 回归多个因素分析显示, 文化程 度为高中及以上、额叶梗死及重度感觉障碍均是发生 PSD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额叶梗死及重度感觉障 碍的脑梗死患者,及早给予临床干预,从而尽可能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 脑卒中 ;  抑郁 ;  危险因素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出现于 脑卒中后、临床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常伴随相应的躯 体不适症状的综合征,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并且需要治疗 的并发症之一 [1] 。PSD 若不积极治疗,  可延迟卒中患者神 经功能的恢复,加重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还能导致卒中患 者死亡率上升 [2]  。然而在临床诊疗中,  卒中后抑郁常常伴 随疲劳、冷漠等症状,症状的重叠,从而给诊断带来了困 难,  故该病有一定的漏诊 [3]。目前相关研究显示 PSD 发病 机制复杂,  临床危险因素繁多, 是否能对患者造成 PSD 的 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测,并能够及时给予准确地诊断及治 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临床上积 极寻找 PSD 的危险因素,希望对 PSD 的早期预测及诊断 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 183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 准:①参考 2018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4]   并临床确诊;②发病在 1 月以内;③神志清楚,可以接受 量表测评。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不能配合各种检查;②智能障碍、听力障碍、严重失语等任何原因以致不可以 正常交流的患者;③既往有精神疾病或肝脏、肾脏及甲状 腺等疾病;④排除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精神障碍;⑤排 除其他药物、毒物等或者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本研 究经榆林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知 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分组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HAMD)评测,若 HAMD 评分≥8 分,且符合 PSD 诊断 标准 [1]  的患者分为 PSD 组,若不符合上述标准,则为非   PSD 组。其中 PSD 组 66 例,非 PSD 组 117 例。

  1.2.2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 态、文化程度、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评分(NIHSS )[5]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数( BI )[6]   评定由 1 名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采用独立盲法进行评定。 依据 NIHSS 评分量表,  将运动障碍划分为三个等级:  0 分划为无, 1 分或 2 分划为轻中, 3 分或 4 分划为重;将 感觉障碍也划为三个等级:  0 分划为无, 1 分划为轻中,

  2 分划为重。受试者均于入院后第 2 天抽取外周空腹静脉 血 5 mL,置于促凝管中,离心 15 min,转速 3 500 r/min  分离血清两份,一份应用西门子 Advia2400 仪检测肝功 能 [ 谷草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底物法)、血清总胆 红素(TBIL)(化学氧化法)]、肾功 [ 尿酸(UA)(尿酸 酶法)、β2- 微球蛋白(β2-MG)(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胱抑素 C( CYC)(胶乳免疫比浊法)]、血脂 [ 三酰甘油  ( TG )( GPO-PAP 法)、总胆固醇(TCHO)(酶法)、低密 度脂蛋白(LDL)(直接法)、脂蛋白 a (Lpa)(胶乳增强 比浊法)]、同型半胱氨酸(HCY)(酶循环法)、C- 反应蛋 白(CRP)(胶乳增强比浊法),另一份应用罗氏 801 仪检 测甲状腺功能 [ 促甲状腺激素(TSH)(电化学发光法)、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电化学发光法)]。行头颅磁共振平扫(MRI)检查,  采用双盲法,先由一名高年资影像 专业主治医师对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后由另一名影像专业 主任医师对图像资料分析复审。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 (x ±s) 表示,组间 比较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若不符合正态性检验,采用中 位数(M )和四分位数(IQR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U 检 验。计数资料均采用 [例 (%)]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 验。对于存在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83 例脑梗死患者中有 PSD  患者为 66 例,发病率为 36. 1%。PSD 组与非 PSD 组患者 的年龄、性别、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及运动障碍 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 AST、TBIL、UA、β2-MG、CYC、TG、TCHO、LDL、Lpa、TSH、 T3、HCY、CR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 者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梗死部位、感觉障碍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PSD 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 PSD 发生与否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梗死部位、感觉障碍 严重程度为自变量,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PSD 患者危 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赋值表,见表 2。

  进行多个因素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 及以上、额叶梗死及重度感觉障碍均是发生 PSD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 3。

\

\

\
 

  3    讨论

  PSD 是一种继发性抑郁,除卒中症状外,还表现出以 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症状, 常常伴随躯体 症状。 PSD 可以影响卒中患者认知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严重者新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2,7]。目前有关 PSD 发病率的 研究报道国内外并不一致, 一般在 20%~79%[8-9], 发病率波 动范围大,  可能与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观察时间、评估 者的水平等有关。本研究的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 36.1%。
\

  脑卒中后抑郁是否与患者受教育程度有关,是近些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至今意见不统一。任大为等 [10-11] 学者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卒中后抑郁无关。单连标 [12] 认为受 教育程度是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他认为文化程度低下的 患者对于医疗知识相对匮乏, 因此易对疾患产生恐惧、紧张 等情绪,  容易导致抑郁状态的发生。 Chau 等 [13] 学者认为教 育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起保护作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 具有某些特征,例如目标导向的心态、处理具有挑战性任 务的复杂能力等,  从而降低患抑郁症的机率。 Ghaffari 等 [14] 学者认为尽管预期高等教育能够更快、更成功地应对新情 况,但受文化影响的生活方式或角色和职责的复杂性等因素 可能会使抑郁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风患者中更普遍。本研究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 PSD 组与非 PSD 文化程度比较,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因素分析显示 OR 值 3.032, P<0.05,提示文化程度越高,  发生 PSD 的风险越高,这与 Ghaffari 等学者研究一致。至于卒中后抑郁是否与文化程度 有关,可以扩大样本量及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大量的有关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研究资料显示,致 残性运动障碍大家关注较多,然而感觉障碍关注较少。在 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家属关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相对于 感觉障碍恢复较多。患者严重的肢体感觉障碍常常被家属 忽视,且感觉障碍相对于运动障碍恢复较慢,给予患者带 来了抑郁、恐惧等情绪,二者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不清。 本研究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统计结果显示,  严重的感觉 障碍是发生 PSD 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值 6.301,P<0.05 。 这与 Wei 等 [15] 研究认为感觉障碍与 PSD 有关相一致。

  对于卒中病灶位置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相关性意见,  目前也不是很统一。一部分学者 [10,16] 认为卒中后抑郁与梗 死病灶无关。也有学者 [11,17- 18] 认为缺血性卒中在基底节或 额叶的位置与卒中后抑郁发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也发现, 卒中后额叶受损与 PSD 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能与一 定的脑区及其连接纤维参与了情感和认知的调控,神经病 理学研究 [19] 显示了抑郁和一定的脑区及其纤维病变的关 联性,认为这些区域的急性受损、破坏情绪相关神经递质 的环路,从而引起抑郁发生。

  总之,对于额叶梗死及重度感觉障碍的脑梗死患者, 及早给予临床干预,从而尽可能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 患者更需要耐心讲解,解除其疑虑,以便其很好地配合治 疗。因本研究样本量相对少,单中心研究,可进一步扩大 样本量,进行多中心更全面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少石 , 周新雨 , 朱春燕 . 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国卒中杂志 , 2016, 11(8): 685-693.

  [2]    CAI W, MUELLER C, LI Y J, et al. Post stroke depression and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2019, 50: 102- 109.

  [3]    GUO J, WANG J, SUN W, et al . The advance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2021 update[J]. J Neurol, 2022 , 269(3): 1236- 1249.

  [4]    彭斌 , 吴波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 中华神经 科杂志 , 2018, 51(9): 666-682.

  [5]    SPILKER J, KONGABLE G, BARCH C, et al. Using the NIH stroke scale to assess stroke patients. The NINDS rt-PA stroke study group[J]. J Neurosci Nurs, 1997, 29(6): 384-392.

  [6]    SHAH S, VANCLAY F, COOPER B.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Barthel Index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J]. J Clin Epidemiol, 1989, 42(8): 703-709.

  [7]    WANG H, ZHANG W, ZHAO W, et al. The efficacy of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treating post-stroke depression: Study Protocol Clinical Trial (SPIRIT Compliant)[J]. Medicine, 2020, 99(16): e19671.

  [8]    JIAO J T, CHENG C, MA Y J, et al . Associ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the risk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the effect of depression 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J]. Exp Ther Med, 2016, 12(3): 1591- 1598.

  [9]    WEI N, YONG W, LI X, et al.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J Neurol, 2015, 262(1): 81-90.

  [10]  任大为 , 万继峰 , 庄严 , 等 .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梗死病灶位置与脑 梗死后抑郁的关系 [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 2021, 7(2): 226-230.

  [11]  陈娟 , 谢军 , 孙媛媛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卒中后 抑郁的相关性 [J]. 心脑血管病防治 , 2020, 20(3): 267-269, 276.    

       [12]  单连标 . 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J/CD].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 2021, 5(20): 91-93.

  [13]  CHAU J P C, LO S H S, ZHAO 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ese stroke survivors[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1, 30(11): 106076.

  [14]  GHAFFARI A, AKBARFAHIMI M, ROSTAMI H R. Discriminative factors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J]. Asian J Psychiatr, 2020 , 48:101863.

  [15]  WEI C, GAO J, CHEN L,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emotional incontinence: lesion location and coping styles[J]. Int J Neurosci. 2016, 126(7): 623-629.

  [16]  唐甲凡 , 翟万庆 , 宋丽艳 , 等 . 多种血清指标预测老年脑卒中后抑 郁的临床价值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21, 42(6): 651-655,660.

  [17]  HU J, MA L, YANG Z Y. Does citalopram effectively treat poststroke depression?: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 Medicine, 2020, 99(26): e20608.

  [18]  周智恩 , 卢萍 , 徐向文 , 等 . 初发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危险因素分 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20, 18(20): 3516-3518.

  [19]  WU R H, FENG C, XU Y, et al. Late-onset de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stroke: associated with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 microbleeds and lesion locations[J]. Int J Med Sci, 2014, 11(6): 587-5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77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