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检查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 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 SMI、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 法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情况和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100 例患者共 123 枚浅表淋巴结,其中,反应增生性淋巴结 21 枚, 炎性淋巴结 15 枚, 淋巴瘤 48 枚, 转移性淋巴结 39 枚;两种检查方法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恶性浅表淋巴结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 结论: SMI 与超声造影检查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诊断效能相当,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超声造影;浅表淋巴结;诊断效能
Diagnostic efficacy of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superficial lymph node disease
LIU Huaqing1, WANG Yichen2*
(1. Zhengzhou Yihe Hospital Intern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Zhengzhou 450047 Henan, China;2. Thyroid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3 Hen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in superficial lymph node disease.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lymph node disease who were admitted to 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all of them underwent SMI and CEUS examinations. Taking the results of pathological biopsy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detection and diagnostic efficacies of the two examinations for superficial lymph node diseas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hological biops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23 superficial lymph nodes in 100 patients, including 21 reactive proliferative lymph nodes, 15 inflammatory lymph nodes, 48 lymphomas, and 39 metastatic lymph nod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enlarged lymph nod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P>0.05). Furth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missed diagnosis rate and misdiagnosis rate of the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superficial enlarged lymph nodes (P>0.05).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efficacies of SMI and CEUS in the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lymph node disease are comparable. There, the clinic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examin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
【Keywords】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Superficial lymph node; Diagnostic efficacy
超声是检查浅表淋巴结疾病的常见方法,但该 方法对血管显示不佳,误诊、漏诊率较高 [1-2]。病 理活检是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性质的金标准,但该 方法具有创伤性,且位置较深的淋巴结难以进行穿 刺活检,应用局限性较大 [3]。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 发展,超声造影、超微血管成像(SMI)逐渐应用 于临床。超声造影是通过造影剂显像判断浅表淋巴结血管情况以判断病变性质,但其只能显示管径超 过 0.2 mm 的血管及流速相对较高的血流信号。SMI 检查能清晰显示微血流灌注现象 [4] ,有效分析杂波 运动特性,同时通过全新的自适应算法准确识别并 清除组织本身的运动,获得更加准确、真实的血流 信息。本文探讨 SMI 与超声造影检查对浅表淋巴结 肿大疾病的诊断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 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 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二维超声检查确诊为浅 表淋巴结肿大,伴有淋巴结内回声异常,直径超过10 mm; 符合 SMI、 超声造影检查指征。排除标准: 接受过化疗;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心、肾、肝功能 严重不全;伴有皮肤严重感染。男 55 例, 女 45 例; 年龄 42~78 岁, 平均(61.20±5.20) 岁; 淋巴结纵 径 10.5~40.6 mm, 平均(24.63±4.48)mm; 淋 巴 结横径 4.7~15.6 mm, 平均(9.62±2.77)mm; 淋 巴结位置:腋下 38 例,颈部 17 例,腹股沟 45 例。 1.2 方法 SMI 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在双肩下 放置治疗枕,叮嘱患者放松头颈部、保持颈部仰伸 以充分暴露颈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 通 用 电气医疗系统(中 国) 有 限公司,国 械注准 20173061302] 检查, 探头为 12L-RS 高频线阵探头, 频率为 5~14 MHz。先行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扫查,详 细查看患者浅表肿大淋巴结纵横比、大小、内部回声、 边界、淋巴门等情况。利用灰阶模式对淋巴结内部微 血管进行显像,适当调整标尺以减少彩色干扰。
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启动超声造影 软件,采用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CPS)及第二 代 SonoVue(意大利,Bracco 公司) 造影剂。造影 剂注射前,先使用 5 mL 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并 震荡摇晃 30 s,使其变为均匀的乳状微泡悬液,再 经肘静脉团注射悬液,注射剂量为 2.4 mL,造影剂 注射完成后,采用增强模式观察并详细记录 3 min 动态图像。
由 2 名专业资深超声 医师进行检查和分析 结果。
淋巴结微血管分布类型:无血流型为Ⅰ型,淋 巴结内无明显的血流信号,或存在少量星点状血流 现象,无法持续显影;淋巴门型为Ⅱ型,明显可见 偏中心或中心有门样血流,呈不规则或规则性放射 状分布;周边型为Ⅲ型,淋巴结周边有血流信号, 可呈包膜环绕,不伴或伴有淋巴结分支血管;混合 型为Ⅳ型,淋巴结内部与周边可呈现紊乱、不规则 的血流信号。Ⅱ型多提示良性淋巴结;Ⅰ、Ⅲ、Ⅳ 型提示恶性淋巴瘤或转移性淋巴结 [5]。
1.3 观察指标 (1)统计病理活检结果,比较两 种检查方法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率。(2)以 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恶性 浅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效能, 包括灵敏度、特异度、 诊断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阴性预测值、阳性 预测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活检结果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100 例患 者共有 123 枚浅表淋巴结,其中,反应增生性淋巴 结 21 枚,炎性淋巴结 15 枚,淋巴瘤 48 枚,转移 性淋巴结 39 枚。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率比 较 两种检查方法对各种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率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恶性浅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 效能比较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恶性浅表淋巴结疾病 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 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2、3。
3 讨论
浅表淋巴结属周围性免疫器官,易受多种局 限性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可出现肿大、侵袭等现象 [5]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而正确评估其 病变性质是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 的关键 [6]。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浅表淋巴结病 变性质的首选方式, 通过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大小、 边界、淋巴门回声、血流状况等综合评估其病变性 质,进而鉴别病变 [7-8]。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炎 症反应、肿瘤等密切相关,需采用有效的检查方式 及早确诊 [9]。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血管病变敏感度 较低,只能显示管径大于 0.2 mm 的血管,诊断效 能较低。二维灰阶超声易出现超声表现重叠现象, 进而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10]。近几年,超声造影、 SMI 检查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超声造影通过注射 造影剂实时动态评估淋巴结内部微循环灌注过程, 显示淋巴结病变程度,有利于疾病的定性;SMI 无 需注射造影剂,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高帧频等优势, 可有效评估浅表淋巴结的微血流灌注情况 [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法对各种浅表淋 巴结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 种检查方法诊断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疾病的灵敏 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 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超声造影与 SMI 检查在淋巴结肿大疾病诊断中的效 能相当。分析原因为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炎性淋巴 结属淋巴结良性病变,通常其只有 1 支或 2 支淋巴 门动脉供血, 且会在淋巴门分出微动脉并逐级分支, 在副皮质区的后微静脉供血, 最终逐级汇合 [12]。良 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为淋巴门不均匀性增强,属于 Ⅱ型,受急慢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浅表淋巴结易出 现炎症反应或反应性增生,同时在各种因子的不断 刺激下,会出现一定的血管结构扩张及软组织水肿 现象,但其外形结构并未被破坏,故而出现淋巴门 扩大;部分患者因病变严重,淋巴结内部出现钙化 或纤维化,易与混合型淋巴结混淆。转移性淋巴结 会存在完全无血管的坏死区域,超声造影、SMI 均 能清晰显示病灶灌注缺损区。同时,转移性淋巴结 的肿瘤细胞会直接侵袭包膜下窦内,破坏髓窦、小梁旁窦,甚至入侵淋巴结实质区,形成大小不等的 团块, 产生迂曲的肿瘤血管 [13]。超声造影下, 其多 表现为周边信号明显增强,但分布不均匀,有大小 不等的无灌注区或低灌注区;SMI 下淋巴门结构消 失,正常组织被肿瘤组织代替,淋巴结周边及内部 血管丰富 [14]。淋巴瘤的血管分布类型和自身恶性程 度有密切联系,恶性程度高,则血流越丰富。淋巴 瘤在超声造影技术下还能显现出“雪花状”的弥漫 性均匀增强,实质相为不均匀增强。
超声造影操作步骤复杂,且具有创伤性,部分 患者对造影剂过敏,应用存在局限性 [15]。SMI 是新 型血流成像技术,能有效识别血流及组织运动所产 生的噪声,鉴别极低速、低速或重叠的血流信号, 空间分辨率极高,能充分弥补二维、三维超声的不 足。同时其无需穿刺注射造影剂,安全性较好。但 该技术对临床操作医师的要求较高,若医师在移动 探头时速度过快,且无法保持平稳扫描,易出现运 动伪像影响成像质量。
综上所述,SMI 与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浅表淋巴 结疾病的效能相当,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Gabriel M,Tomczak J,M Snoch-Ziół kiewicz, et al .Comparison of Superb Micro-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SMI)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for Detection of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J]. Am J Case Rep,2016(17):43-46.
[2] 欧阳伽保,初银珠,邱前义,等 . 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研究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33(4):293-296.
[3] 张春征,王芳,红华 .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10):1829-1833.
[4] 陶均佳,赵奕文,王琮,等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对比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 血管病杂志,2020,18(20):3482-3485.
[5] 张玉婷,姜永宏,马荣泽,等 . 颈部淋巴结 CT 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1,37(4):546-549.
[6] 白洁, 李春勤, 刘海静, 等 . 超声和 18F-FDG PET/CT 诊断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对比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18(4):127-129.
[7] 崔立建 . 颈部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病变利用 B 超进行鉴别诊断的作用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7):174-175.
[8] 李白,周鹏翔 . 浅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超声检查的应用探究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23-224.
[9] 梁舒媛,罗渝昆,费翔,等 . 高帧频超声造影在鉴别浅表淋巴结性质中的应用 [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9):841-847.
[10] 李天天,王华 . 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价值 [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 (10):941-944.
[11] 金佳美,詹嘉,刁雪红,等 . 超微血管显像技术在鉴别诊断淋巴结良恶性中的应用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 31(12):1825-1829.
[12] 金琳,徐荣,封岚,等 .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临床症状关系中的应用 [J]. 新乡医学 院学报,2017,34(11):1033-1036.
[13] 王金岩,乌日丽其,庞芳,等 . 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诊断浅表淋巴结性质中临床价值 [J]. 临床军医杂志,2017, 45(5):469-470.
[14] Zhang Y,Zhang H,Zhong J,et al. GW27-e0737 Comparison of superb micro-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SMI)and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 CEUS) for detec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within carotid plaques:apreliminary study[J].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16):C124-C125.
[15] 谢霞, 白志勇,刘悦,等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8, 40(4):444-4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