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者血清促卵泡激素( FSH ) 、雌二醇( E2 ) 、孕激素( P ) 、促黄 体生成素( LH )水平及复发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惠阳三和医院(有 限合伙)收治的 63 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对照组( 31 例)与联合组( 32 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米 非司酮治疗, 联合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化瘀消瘤汤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 8 周, 并随访 12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 量、子宫体积, 血清 FSH 、LH 、P 、E2 水平, 治疗后 3 、6 、12 个月复发情况,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月经量较 治疗前均显著减少,且联合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子宫体积均显著缩小,且联合组显著小于对照组;血清 FSH 、LH 、P 、E2 水平均较治疗 前显著降低, 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进行 12 个月的随访后, 联合组患者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 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采用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者可有效减少患者月经 量,使子宫体积恢复正常,改善其卵巢内分泌功能,减小子宫肌瘤复发的可能性,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化瘀消瘤汤; 米非司酮; 性激素; 子宫肌瘤体积
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 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肌瘤,其多发于为育龄 期女性,乏力、贫血、月经异常等均为该病的主要临床 症状。针对子宫肌瘤,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而目前虽 然采用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但子宫肌瘤不能 得到根治,且术后往往会遗漏较小的肌瘤病灶,从而造成 术后复发,因此术后的补充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1] 。米非司 酮属于孕激素拮抗剂,能调节患者孕激素水平,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生长,有效预防术后复发,但对于年 轻患者,其抑制月经作用存在可逆性,需长期用药 [2] 。中 医认为子宫肌瘤属于“癥瘕”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血气瘀 滞、阳气虚弱有关,治疗应以止痛行气、活血化瘀为主 要原则 [3] 。化瘀消瘤汤中包括茯苓、桃仁、红花等多味中 药,具有活血化瘀、散寒理气的效果,能帮助子宫肌瘤剥 除术后患者调节气血、行气止痛,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 状 [4] 。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1 月至 2021年 1 月惠阳三和医院(有限合伙)收治的子宫肌瘤患 者 63 例,分为对照组( 31 例)与联合组( 32 例),所 有患者均接受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年龄 26~45 岁,平均(36.15±3.84 )岁;病程 4~17 个月, 平 均(8.11±2.38)个月;子宫肌瘤位置:子宫前壁 13 例, 子宫后壁 18 例;子宫肌瘤类型:肌壁间肌瘤 12 例,浆 膜下肌瘤 9 例,黏膜下肌瘤 6 例,混合型肌瘤 4 例。联 合组患者年龄 25~42 岁,平均(35.56±3.78 )岁;病程 3~14 个月,平均( 7.96±2.41)个月;子宫肌瘤位置:子 宫前壁 15 例,子宫后壁 17 例;子宫肌瘤类型:肌壁间 肌瘤 11 例,浆膜下肌瘤 9 例,黏膜下肌瘤 7 例,混合型 肌瘤 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西医参照《新编实用 临床妇产科学》[5] 中子宫肌瘤的相关标准,中医参照《中 医病证诊疗常规》 [6]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 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无子宫内膜与颈管内恶性病变 者;患者为良性肿瘤者;无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 等。排除标准:存在药物禁忌证者;合并内分泌疾病者; 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进行常规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子宫肌 瘤剥除术,并于术后 2 周开始用药,经期暂停服用。餐 后 2 h 给予对照组患者米非司酮片(武汉九珑人福药业有 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20033551,规格: 25 mg/ 片)口 服治疗,25 mg/ 次,1 次 /d。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化 瘀消瘤汤治疗,药方组成:茯苓、桃仁、芍药、山慈菇各
15 g,牡丹皮、赤芍、香附、枳壳、桂枝各 10 g ,当归、 红花各 5 g,月经过多者可加三七、仙鹤草各 5 g,伴有腹 痛可加细辛 3 g,对正气不足者加党参 5 g,对胸闷、少食 者加鸡内金 3 g,清水煎服,每日早晚饭后服用。两组患 者均持续治疗 8 周,并随访 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月经量和子宫体积。治疗前后,统计 两组患者的月经量,并采用 B 超测量子宫体积。②性激 素水平。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肘静脉血 5 mL, 以 3 000 r/min 的转速离心 10 min 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 附实验法检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 )、孕 激素(P)、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③复发情况。分 别于治疗后 3、6、12 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通过阴 道 B 超检查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④不良反应。观察治 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皮疹、腹泻及恶心呕吐)发 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 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首先 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 差齐则以 (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月经量和子宫体积比较 与治疗前比,两 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均显著减少,且联合组显著少于对照 组;子宫体积均显著缩小,且联合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月经量和子宫体积比较 (x ±s)
组别 |
例数 |
月经量 (mL) |
子宫体积 (cm3)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对照组 |
31 |
84.54±9.26 |
64.36±6.43* |
130.36±3.25 |
110.74±5.51* |
联合组 |
32 |
85.26±9.30 |
49.64±6.29* |
130.33±3.86 |
102.36±5.12* |
t值 |
|
0.308 |
9.185 |
0.033 |
6.256 |
P 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 组患者血清 FSH、E2、P、LH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 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x ±s)
组别 |
例数 |
FSH(IU/L) |
E2(pmol/L) |
P(nmol/L) |
LH(IU/L)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对照组 |
31 |
20.54±4.31 |
16.10±3.43* |
304.70±15.54 190.80±10.36* |
18.14±4.26 |
5.16±0.83* |
22.70±2.75 |
12.15±2.22* |
联合组 |
32 |
20.16±4.25 |
12.64±3.18* |
302.68±15.56 172.36±10.21* |
17.90±4.30 |
3.74±0.79* |
22.63±2.70 |
8.14±2.15* |
t值 |
|
0.352 |
4.154 |
0.515 |
7.115 |
0.222 |
6.957 |
0.102 |
7.283 |
P 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与治疗前比, *
P<0.05 。FSH :促卵泡激素; LH :促黄体生成素; P:孕激素; E2 :雌二醇
2.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者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 例(%)] |
组别 |
例数 治疗后 3 个月 |
治疗后 6 个月 |
治疗后 12 个月 |
总复发 |
对照组 |
31 1(3.23) |
2(6.45) |
5(16. 13) |
8(25.81) |
联合组 |
32 0(0.00) |
0(0.00) |
1(3. 12) |
1(3. 12) |
χ2 值 |
0.000 |
0.550 |
1.765 |
4.893 |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 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见
表 4。
表 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例(%)]
组别 |
例数 |
皮疹 |
腹泻 |
恶心呕吐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联合组
χ2 值
P 值 |
31
32 |
1(3.23)
0(0.00) |
1(3.23) 2(6.25) |
1(3.23)
0(0.00) |
3(9.68)
2(6.25)
0.001
>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遗传、干细胞功能失 调、性激素水平失衡有关。虽然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 但发病后会伴有疼痛、月经异常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 展可出现贫血,甚至影响患者生育功能。临床针对子宫肌 瘤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子宫切除术虽然能将该病根 治,但无法保留患者的卵巢功能,而子宫肌瘤剥除术属于 非根治性手术,能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满足患者后续生育要 求,疗效显著。但子宫肌瘤剥除术难以将肌瘤完全清除, 且 部分患者肌瘤数量较多,而术前子宫肌瘤数是影响子宫肌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肌瘤数越多,手术完全剔除肌瘤的困难越大,复发率也随之上升,因此需及时对子宫肌瘤剥除 术后患者采取科学规范的辅助治疗措施 [7] 。米非司酮作为 一种孕酮拮抗剂,可抗着床、终止早孕及促进宫颈成熟, 与孕酮竞争受体而达到拮抗孕酮的作用,能对孕酮、孕激 素及孕激素受体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 宫肌瘤的生长与复发,但长期服用可损害肝、肾功能,且 停药后有较大复发风险,因此单一用药难以获得理想的治 疗效果 [8]。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瘀血内停所 致,病在胞宫,瘀血停滞,血不归经,导致月经量多或经 期延长;经络失和,气血亏虚,造成气血瘀滞,从而形成 肌瘤病灶 [9]。化瘀消瘤汤中的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桃 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芍药活血调经、敛阴止汗;山慈 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赤 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枳壳 理气宽胸、行滞消积;桂枝温通阳气、温经散寒;当归补 血活血、调经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三七化瘀 止血、活血定痛;仙鹤草收敛止血、解疟止痢;细辛驱风 散寒、通窍止痛;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诸药合用, 共奏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功效。化瘀消瘤汤可有效改善 子宫内部循环,抑制血小板发生凝聚,促进血液黏稠度降 低,增加药物吸收量,抑制术后残余病灶生长,阻碍病情 进展 [10]。本研究中,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显著少于对 照组,子宫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 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化瘀消瘤汤和米非司 酮联合治疗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者可有效减少其月经量, 使子宫体积恢复正常,且安全性良好。
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依赖于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未 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在高水平的雌激素的不断刺激下, 逐渐发展成为子宫肌瘤 [11]。FSH 由脑垂体分泌, 其分泌受 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的影响,同时会受到 E2 的反馈调 控, 其水平可间接反映卵巢功能的状态;FSH 能够促进卵 泡的发育和成熟,且可协同 LH 促进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 素和排卵,因此 FSH 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会促进子宫 肌瘤的发展;同时,LH 还可促进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 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因此 LH 水平的升高也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子宫肌瘤的增长 [12- 13] 。研究发现,赤芍的组分 SY-002 对子宫肌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同时可降低血清雌激 素水平,可有效改善子宫肌瘤前期平滑肌增生的情况,同 时, 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并促进细胞的凋亡 [14];茯苓中 的茯苓醇是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提高自然杀伤 细胞与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延缓肿瘤的生长速度,缩小 肿瘤体积 [15] 。本研究中,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FSH、 E2 、P、LH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能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控制病情的进展。 随访发现,联合组患者子宫肌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给予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 者进行补充治疗能降低术后疾病复发风险。这是因为子宫 肌瘤是一种依赖于孕激素、雌激素的肿瘤,所以控制患者 的孕激素、雌激素水平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16]。化瘀消瘤 汤能化解子宫肌瘤患者因气滞血瘀导致的宫内郁积,米非 司酮可以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挥负反馈作用,抑制黄 体生成素的分泌,降低雌孕激素水平,从而降低疾病复发 的可能性 [17]。
综上,采用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剥 除术后患者可有效减少其月经量,使子宫体积恢复正常, 改善卵巢内分泌功能,减小子宫肌瘤复发的可能性,且并 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远丽 , 杜珍 , 王定珺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性科学 ,2017, 26(2): 38-41.
[2] 黄珊珊 . 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J]. 中国急救医学 , 2017, 37(1): 304-305.
[3] 丛小红 , 张玉梅 , 赵亚芹 .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辅用米非司酮联合香棱丸加味对复发率及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 杂志 , 2016, 25(23): 2556-2557, 2558.
[4] 陈雯 .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者辅以化瘀消瘤汤联合米非司酮防治复发及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研究 [J]. 中国社区医师 , 2019,35(34): 102, 104.
[5] 哈春芳 , 李永梅 , 张庆悦 , 等 . 新编实用临床妇产科学 [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4: 133- 139.
[6] 陈园桃 . 中医病证诊疗常规 [M].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8:243-246.
[7] 李元宏 , 陈杰 . 益母草 + 缩宫素与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J]. 现代预防医学 , 2017, 44(10): 1899-1901, 1915.
[8] 龚敏 . 米非司酮预防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J]. 中国医师杂志 , 2016, 18(11): 1698- 1700.
[9] 程静 , 胡婷婷 , 曹馨 . 中药化癥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瘤体体积变化 [J]. 贵州医药 , 2021, 45(11): 1773- 1774.
[10] 方鸿浩 , 单静华 . 行气化瘀消癥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 疗效观察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021, 28(4): 598-599.
[11] 刘铃铃 , 刘振贤 . 子宫肌瘤术后米非司酮结合 GnRH-a 对性激素 水平与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 志 , 2021, 22(5): 522-5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