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07 10:31: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在腰椎峡部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接收的 54 例疑似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疑似患者均 经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与 X 线片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与 X 线片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结果 与诊断效能;对比 X 线片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确诊病例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软骨肿胀的检出情况。 结果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 腰椎峡部裂阳性 46 例, 阴性 8 例。多层螺旋 CT 技术检查结果显示, 阳性 46 例, 阴性 8 例, 其中真阳性 46 例,阳性率为 85. 19% (46/54); X 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阳性 41 例,阴性 13 例,其中真阳性 37 例,阳性率为 75.93% (41/54), 多 层螺旋 CT 技术阳性率高于 X 线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多层螺旋 CT 技术诊断腰椎峡部裂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显著 高于 X 线片;多层螺旋 CT 技术对关节面侵蚀、软骨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 X 线片检查(均 P<0.05 )。 结论   相比于 X 线片检查, 多 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能够对不同病变情况进行准确判定,为后期治疗和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X 线片;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  诊断价值
  
  腰椎峡部裂是指患者单侧或双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 的峡部骨质发生缺损不连续的情况,临床亦称之为峡部不 连。因腰椎峡部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复杂,且其对上下关节 突具有固定作用,腰椎峡部裂在临床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 和体征,因此加强临床诊断尤为关键,达到早发现、早治 疗目的。手术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腰椎峡部裂的金标准, 其不仅能够发现病变部位,还可显示病变严重程度,但其 创伤性较大,导致临床应用受限。X 线片检查虽能够对部 分腰椎峡部裂与椎体滑脱作出诊断,但由于患者易受到摄 片体位与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诊断 效果欠佳 [1-2]。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操作简单,不受体 位、扫描角度的影响,其使用薄层容积 CT 扫描可以避免 图像失真,可对腰椎峡部裂进行准确诊断。有研究证实,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诊断腰椎峡部裂,能够通过一次定 位扫描,获得比 X 线片和常规椎间盘 CT 扫描更为丰富的 影像信息,且图像较前两者更加清晰、立体、直观,提 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在腰椎峡部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 床诊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接 收的 54 例疑似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 结果为金标准。其中男性 51 例,女性 3 例;年龄 17~57岁,平均( 32.57±5.43 )岁;病程 3 个月 ~7 年,平均  ( 3.17±0.52)年。纳入标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下肢疼 痛症状,且部分患者直腿抬高实验为阳性;腰椎边缘伴有 硬化征象者;峡部裂隙出现在椎弓根下缘平面,走行方向 不定,边缘呈锯齿状者;临床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与 X 线片资料保存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 大器官疾病程度严重者;存在精神障碍性疾病者;合并恶 性肿瘤者等。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 康复疗养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X 线片检查  采用西门子 Simens 数字化医用 X 射线 诊断系统 Ys(德国 SIEMENS AG,型号:Ysio Max)进行 X 线片检查,腰椎正位扫描:嘱患者站立位,双脚分开一 定距离使身体保持平衡,使其正中矢状面重合并垂直于 探测器正中线,对其剑突至耻骨联合范围内进行投照;腰 椎侧位扫描:嘱患者侧身站立位,指导其双上肢平举与身 体保持一定距离,使探测器正中线与患者第 3 腰椎对准后 垂直投照;腰椎斜位扫描:嘱患者与机器保持 45° 角后呈 站立位,使探测器正中线与患者脐上部 3 cm 位置对准后 垂直投照。对机体腰椎正侧位和左右双斜位进行扫描并摄 片,用数字处理系统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椎体及其间 隙、关节突及其间隙、椎弓根及峡部、横突等位置形态在 成片中均清晰可见。
  
  1.3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检查  采用德国 SIEMENS AG 生产的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 层螺旋 CT 机,对患者腰椎侧位作定位处理,并根据定位像选取具体扫描 范围,若无明确感兴趣区,则扫描范围为 L1~S1 。扫描处 理过程中,机架不可倾斜,层厚及层间距设置为 3 mm, 二次重建管电压及电流依次设置为 140 kV、320 mA,层 厚、间距分别设置为 1.3 mm、0.6 mm ,螺距为 0.625,矩 阵为 512× 512,扫描结束后,将二次重建图像传输至 MX view 工作站,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 的在线重组处理。
  
  1.4    腰椎峡部裂诊断标准  以影像中直接显示腰椎峡部 骨不连接为诊断标准,即在 X 线左右双斜位片、常规 CT 横断面图像及多层螺旋 CT 横断面图像、重组图像中能够 直接观察到峡部骨质断裂、缺损即可诊治为峡部裂 [4] 。 

       1.5    观察指标  ①对比 X 线片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 检查结果。②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 X 线片 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检查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效能。准确度 =(真阳性 + 真阴性)例数 / 总例数 ×100%,特异 度 = 真阴性例数 /(假阳性 + 真阴性)例数 ×100%,灵敏 度 = 真阳性例数 /(真阳性 + 假阴性)例数 ×100%。③对 比分析 X 线片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确诊病例骨质增 生硬化、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软骨肿胀的检 出情况。④典型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数 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 线片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检查结果  手术病 理检查结果显示,腰椎峡部裂阳性患者 46 例,阴性患 者 8 例。多层螺旋 CT 技术检查结果显示,阳性患者 46 例,阴性患者 8 例,其中真阳性 46 例,阳性率为 85. 19% ( 46/54 );X 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阳性患者 41 例,阴性患 者 13 例,其中真阳性 37 例,阳性率为 75.93% ( 41/54 ), 多层螺旋 CT 技术阳性率高于 X 线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X 线片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检查对腰椎峡部裂 的诊断效能比较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显著高于 X 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X 线片与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确诊病例不同病 变检出情况比较  多层螺旋 CT 技术检查对关节面侵蚀、 软骨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 X 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 P<0.05),见表 3。

\

\

\
 
  
  2.4    典型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患者,女,53 岁,经临 床和手术病理诊断为腰椎峡部裂。腰椎侧位 X 线片显示, 左侧位腰 5 椎体椎弓板投影处骨质中断、不连续,见斜行 透亮线影,呈“猎狗项圈征”,见图 1-A 中箭头所示;腰 椎多层螺旋 CT 容积扫描显示,横断位平扫可见腰 5 椎体 双侧椎弓板不连续,断缘骨质硬化,轻度增生,椎管轻度 变形,呈“双关节征”,见图 1-B 中箭头标注。

\
  
  3    讨论
  
  腰椎峡部裂即机体腰椎处骨质呈缺损状态,使腰椎形 态发生改变、腰椎功能障碍。临床对于腰椎峡部裂病因的研 究尚未取得统一定论, 除了外伤为诱因外, 先天性构造缺陷 所致软骨不全、缺损及后天重复性劳损、应力失衡均对腰椎峡部裂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5]。由于椎弓峡部解剖结构的 特殊性,导致峡部在三维空间上与人体的冠状面、矢状面 及横断面均不平行,使腰椎峡部裂的诊断难度大大增加。

\
 
  
  临床对于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诊断既往多采取 X 线片 检查,其主要根据腰椎双斜位片出现的征象作为腰椎峡部 裂的诊断依据,并根据侧位片情况对患者腰椎发生滑脱移 位的情况进行判断。但 X 线片检查中易受患者体位、病情 实际情况及摄片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漏诊情况较为明 显 [6] 。椎弓峡部多分布于椎弓根下 2~9 mm位置,在对其 开展常规 CT 扫描时,此部位常未被扫及,因此易导致腰 椎峡部裂漏诊 [7]。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多层螺旋 CT 重 组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腰椎峡部裂检测的原 始图像包含完整的椎体与附件,以及患者是否合并椎体滑 脱,都能清楚显示,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治 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8]。本研究结果显示,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检出腰椎峡部裂的准确度、灵敏度均显著高于 X 线片。分析其原因为,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操作简便, 相较于 X 线片的多次定位扫描诊断,其可一次定位扫描便 可进行诊断, 检查时间显著缩短, 并可在检查过程中排除体 位、扫描角度等因素对检查结果准确性造成的干扰 [9-10] 。此 外,多层螺旋 CT 能够将腰椎滑脱的部位及其滑脱程度清楚 显示,与 X 线片腰椎侧位片效果相当,但图像更清晰,测 量滑脱程度更准确 [11]。
  
  临床诊断腰椎峡部裂的重建位置以矢状位为首选,该 方位包含有正中矢状位与斜矢状位,斜轴位对于腰椎峡部 裂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其图像可将腰椎峡部的形 态和密度清晰显现,对于椎管及其间隙、侧隐窝等腰椎峡部 裂所继发的变化也有所显现 [12]。以斜矢状位为腰椎峡部裂 的重建位置则可在图像中将峡部裂隙宽度及其周围软组织 情况进行显示,可较好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软组织水肿、韧 带钙化及椎间盘突出等症状。正中矢状位在定性与定量诊 断滑脱移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鉴 别诊断, 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13] 。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多层螺旋 CT 重建技术诊断关节面侵蚀、 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 X 线片的检出率, 结果表 明采用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扫描可清晰显示腰椎峡部裂 患者病变征象,显著提高其检出率,有利于临床对患者病 变处开展针对性清除治疗。分析其原因为,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临床扫描诊断,所获得的 图像较为直观、立体,而且更接近于人体腰椎的真实解剖 结构,同时能够采用旋转图像方式,从各个角度全面细致 地观察患者峡部裂状况 [14]。由于机体斜矢状面平行于峡部 平面,椎弓峡部长轴切面的全长经多层螺旋 CT 多平面重 组后可于同一层面展示,又因重建方向同峡部裂隙垂直,若椎弓峡部存在断裂情况,则经重组后可直观显示其断端 裂隙、形态等特征, 相较于 X 线片检查, 图像直观、真实 性更强 [15]。
  
  综上,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应用于腰椎峡部裂的诊 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够对患者不同病变情况进 行准确判定,为后期诊治提供参考,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王芳 , 沈昌焕 . CT 平扫与X 线平片检查在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前 ,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CT 和MRI 杂志, 2019, 17(11): 143-145, 149.
  
  [2]    弥龙 , 李小华 , 涂蓉 , 等 . 腰椎峡部裂的 CT 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及其病因探讨 [J]. 海南医学 , 2016, 27(7): 1114- 1117.
  
  [3]    张红辰 , 王艳芝 , 李国新 , 等 . 滑脱前期腰椎峡部裂的常规 X线、CT 和 MRI 检查的诊断价值比较 [J]. 河北医药 , 2014, 36(14): 2146-2147.
  
  [4]   谢元忠 , 孔庆奎 , 公维云 , 等 . 多层螺旋 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2008, 18(7): 526-529.
  
  [5]    王闻奇 , 邓强 , 董馥闻 , 等 . 三种不同 CT 扫描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J]. 西部中医药 , 2017, 30(5): 131- 134.
  
  [6]    郑勇平 , 陶阳 , 张立斯 . 中老年腰椎裂峡部与滑落脊柱- 骨盆矢状面X 线测量参数的差异及临床价值 [J]. 现代医院 , 2020, 20(3): 466-468.
  
  [7]    罗小平 , 陈伟建 , 殷薇薇 , 等 .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J]. 中国骨伤 , 2011, 24(1): 25-29.
  
  [8]   李锋 .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2018, 29(3): 294-296.
  
  [9]    滕录霞 , 周庆春 , 陈雄钊 , 等 . 多排螺旋 CT 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腰椎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 [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9): 915-916.
  
  [10]  江洁 , 董道波 , 段维勇 , 等 . 螺旋 CT 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 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14, 24(8): 1370- 1371, 1379.
  
  [11]  马利锋, 王之平, 冷永新. 多层螺旋CT 及容积再现后处理成像技术在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分析 [J]. 中国 CT 和 MRI 杂 志 , 2019, 17(4): 137- 139.
  
  [12]  阳明 , 王思凯 , 彭志远 . 单纯腰椎峡部裂的 CT 诊断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13, 23(12): 2048-2050.
  
  [13]  张斌青 , 刘云 , 张敏 , 等 . SPECT/CT 融合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 断增益价值 [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17, 28(3): 216-219.
  
  [14] 林益良 , 卢家灵 . 多层螺旋 CT 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隐匿性腰椎 峡部裂的价值 [J]. 广西医学 , 2013, 35(4): 463-465.
  
  [15]  方学全 . 多层螺旋 CT 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 究 [J]. 中国医学工程 , 2015, 23(10): 37, 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27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