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 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11 月该院收治的 80 例 PICC 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PICC 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 FMEA 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 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不良 事件发生率为 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 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MEA 用于新生儿 PICC 置管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 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住院时间
Application effects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neonatal PICC catheterization nursing
DAI Lingling
(Quanzhou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in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catheterization nursing. Methods: 80 neonates with PICC intuba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9 to Nov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PICC intubation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MEA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the number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used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7.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nursing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5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FMEA used in the neonatal PICC catheterization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nursing events,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routine nursing.
【Key word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Neonat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Nursing;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Nursing adverse event; Hospitalization time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技术具有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静 脉治疗和营养中 [1]。但 PICC 使用过程中常出现堵 管、脱管等护理不良事件 [2]。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 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可提高工作 质量,近年来在临床医院感染、药物调配、无痛分 娩中成功应用 [3-5]。本文观察 FMEA 在新生儿 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11 月 本院收治的 80 例 PICC 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 入标准:符合 PICC 置管指征;生命体征及各项指 标均稳定。排除标准:先天畸形;合并严重感染及 其他严重疾病者。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 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 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 男 24 例, 女 16 例; 早产儿 30 例,足月儿 10 例;胎龄 28~37 周, 平均(31.45±1.02) 周; 出 生 体 质 量 800~2552 g, 平 均(1638.47± 303.18)g。对照组: 男 23 例, 女 17 例; 早产儿 28 例, 足月儿 12 例;胎龄 28~38 周, 平均(31.57± 1.14)周;出生体质量810~2567 g,平均(1642.67± 314.21) 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 PICC 置管护理。常规 消毒辐射台及暖箱;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穿刺 时对穿刺点附近 10 cm 进行消毒;对 PICC 导管进 行常规消毒;患儿体温达 38 ℃时拔除导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 FMEA 护理。(1) 成立 FMEA 小组:由 PICC 小组组长、科护士长、 具有 PICC 穿刺资格的护士 3 名、责任护士 4 名, 共 9 人组成,小组成员需接受 PICC 及 FMEA 系统 培训。(2)明确 PICC 置管流程图:由小组成员绘制出原有 PICC 置管流程(医师医嘱→评估→签 署知情同意书→用物准备→消毒→置管→对家长 健康教育→常规维护导管→拔管→ 出院) ,在其 基础上进行评价讨论,确定出优化后的 PICC 置管 流程为评估流程(医生医嘱、签署知情同意书、评 估患儿) →置管流程(用物准备、置管前消毒、穿 刺置管、体位干预、X 线定位、固定导管) →维护 流程(密切观察、冲封管道、固定导管、准确记 录) →拔管→ 出院。(3)分析流程失效模式及发 生原因:由小组成员对三大流程(评估流程、置管 流程、维护流程)中子流程进行讨论,列出可能的 失效模式,并分析原因。(4)计算优先风险系数 (RPN): 小组成员对所有失效模式发生风险(O)、 风险被检测出来的可能性(D) 、风险造成后果 的严重性(S)进行评估,分别采用“1~10”分表 示“非常不可能 ~ 非常可能”对 S、O、D 进行评估,RPN=S×O×D[6],RPN 值越高, 失效风险越大。 (5)列出流程优化重点:依据所计算出 RPN 值确 定置管流程中需进行优化的环节,当 RPN 值≥ 125 分,需对该失效模式进行改进,当 RPN 值 <125 分 但 S ≥ 8 分,仍需进行改进 [6]。经统计,满足改 进条件共 7 个, 分别 为评估不全(RPN=504)、 用物准备不全(RPN=120)、消毒不彻底(RPN= 480)、送管困难(RPN=252)、冲封管操作不规 范(RPN=210)、固定不牢(RPN=360)、维护不规范(RPN=488)。(6) 风险出现原因、造成后 果及改进措施。①评估不全。原因:护理人员对穿刺部位、药物性质、患儿疾病指标等评估不全;后 果:无法一次置管成功,加重患儿病情;改进措 施:加强护理人员 PICC 相关知识培训并定时进行 考核,制订 PICC 术前评估项目单。②用物准备不 全。原因:自身紧张,用物未标准化;后果:置管 失败,反复穿刺;改进措施:制订用物准备标准, 操作前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核查,或由小 组其他成员帮助核实,以免准备不全或准备错误。 ③消毒不彻底。原因: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无菌 观念不严谨;后果:加大感染或静脉炎风险;改进 措施:护理人员需严格进行手消毒,遵守无菌操作 原则,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由内向外进行消毒, 待干后穿刺。④送管困难。原因:患儿哭闹,体位 摆放不正确;后果:穿刺失败;改进措施:确定患 儿静脉位置后进行标记,以提高穿刺准确性;置管 过程中固定患儿体位,防止因患儿哭闹导致穿刺失 败。⑤冲封管操作不规范。原因:PICC 培训不到 位,护理人员操作手法不规范;后果:加大 PICC 堵管率;改进措施:加大护理人员培训力度,掌 握 PICC 冲封管道的正确手法,由 PICC 小组组长 不定期进行抽查。⑥固定不牢。原因:导管固定不 到位,护理人员操作手法不当;后果:加大导管破 损、脱管率,增加患儿感染风险;改进措施:制订 PICC 接头、敷贴操作标准,接头与导管连接处勿 打折。⑦维护不规范。原因:巡视不及时,交接及 培训不到位,相关知识欠缺;后果:增加堵管、感 染等发生风险;改进措施:密切观察 PICC 管道状 况,如发现异常需立即进行处理;做好 PICC 维护 记录,各班次进行交班时需重点进行 PICC 交班; 输液过程中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哭闹导致导管移位 等不良后果;严禁在穿刺侧肢体进行测量血压、采 血等操作;PICC 敷贴需 1 周更换 1 次,若穿刺点 出现渗血、渗液或敷贴卷边、污染等情况,需立即 更换。
1.3 观察指标 (1)分析观察组护理前后风险因 素 RPN 值。(2) 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3) 比较两组 PICC 置管期间感染、导管脱落、堵管、 静脉炎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4)比较两组患 儿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护理前后风险因素 RPN 值 护理后, 观察组各风险因素 RPN 值均低于护理前。见表 1。
表 1 观察组护理前后风险因素 RPN 值(分) |
时间 评估不全 用物准备不全 消毒不彻底 送管困难 冲封管操作不规范 固定不牢 维护不规范 |
护理前
护理后 |
504
128 |
120
30 |
480
56 |
252
96 |
210
72 |
360
60 |
488
140 |
2.2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比较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95.00%,明显高 于对照组的 7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2.50%,明显低于 对照组的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n (%)]
组别 |
一次置管成功率 |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
感染 |
导管脱落 |
堵管 |
静脉炎 |
合计 |
观察组( n=40) |
38(95.00) |
0 |
0 |
1(2.50) |
0 |
1(2.50) |
对照组( n=40) |
31(77.50) |
2(5.00) |
1(2.50) |
2(5.00) |
3(7.50) |
8(20.00) |
χ2 值 |
5.165 |
|
|
|
|
4.507 |
P 值 |
0.023 |
|
|
|
|
0.034 |
2.3 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 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 院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x ±
s )
组别 |
住院时间(d) |
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个) |
住院费用(万元) |
观察组( n=40) |
32.42±4.17 |
14.07±4.03 |
8.12±2.05 |
对照组( n=40) |
38.19±5.09 |
19.33±6.11 |
10.37±2.96 |
t 值 |
5.546 |
4.545 |
3.952 |
P 值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PICC 可保护需长期静脉输液患儿外周血管, 护理期间易发生堵管、脱管等不良事件 [7]。FMEA 是一种前瞻性的风险分析手段,其主要工作原理为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并分析原因,随后制订 改进措施,是一个工作质量改进过程 [8-10]。本研究 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各风险因素 RPN 值均 低于护理前;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 因为 FMEA 改进 PICC 操作流程后,可量化流程中 所有潜在风险,由护理人员对每一项风险模式制订 对应改进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11-13]。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 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 照组。提示 FMEA 用于新生儿 PICC 置管护理中可 促进患儿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 针个数和住院费用。
综上所述,FMEA 用于新生儿 PICC 置管护理 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 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秀文,李辉,谭彦娟,等 . 新生儿 PICC 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991-996.
[2] 尤雅华, 冯永娟 . FMEA 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进行 PICC 置管的效果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29):132-134.
[3] 张绮萍,王霄腾,陆锦琪,等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中的应用 [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1, 39(3):189-192.
[4] 李红云,汪惠,边书芹,等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儿科静脉用药调配 中 的应用 [J]. 护理学报,2020,27(20):12-16.
[5] 陈志芳,李小琴,刘华华,等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无痛分娩患者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107-110.
[6] 刘欢,王青 .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治疗期间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的护理管理研究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 24(18):113-115.[7] 金丽,吴纯婉,吴秋贤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 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2):128-129.
[8] 范本芳,翁卫群,王煦,等 .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 PICC 堵管发生率 [J]. 护理学杂志,2017,32(18):68-70.
[9] 陈瑛,朱霞明,毛燕琴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血液科 PICC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评价 [J]. 中华医院感染 学杂志,2018,28(15):2314-2317.
[10] 周芳,张春华,王梅新,等 . 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法在 PICC置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34-37.
[11] 金婷婷,周尧英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 PICC 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J]. 医院管理论坛,2019,36(3):14-16.
[12] Chirmule N, Khare R, Khandekar A, et 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for Immunogenicity of TherapeuticProteins - ScienceDirect[J]. J Pharm Sci,2020,109(10): 3214-3222.
[13] 陈学玲,崔莹莹,马红霞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新生儿 PICC 并发症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 (4):48-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