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术后 6 h 下床活动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 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15 17:3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术后 6 h 下床活动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 71 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为 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35)和观察组( n=36)。对照组实施术后 24 h 下床活动,观察组实施术后 6 h 下床活动,比 较两组干预前后舒适度 [ 舒适状况量表(GCQ) ] 评分、生命质量 [ 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 察组心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等 GCQ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等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腰痛、尿潴 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术后 6 h 下床活动应用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可提高其舒适度,改善生命质量,降低腰痛和尿潴留发生率,且不增高电极脱位和 囊袋出血发生率,其效果优于术后 24 h 下床活动。

【关键词】  起搏器;舒适度;生命质量;尿潴留;囊袋出血

Influence of getting out of bed 6 hours after surgery o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
HUANG Rongfang, PAN Yingwen, JIANG Zhiqio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Qingyuan People’s Hospital, Qingyuan 5115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influence of getting out of bed 6 hours after surgery o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 Methods: 71 patients after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5) and observation group (n=36)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etting out of bed 24 h after the surger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etting out of bed at 6 h after the surgery. The scores of comfort degree [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 (GCQ)], th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cale (SF-36)]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GCQ scores of psychology, physiolog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lt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such as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soci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physical pain, mental health, emotional function, vitality, general healt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low back pain and urinary ret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electrode dislocation and pocket bleed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Getting out of bed for 6 hours after the surgery can improve comfort degre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ow back pain and urinary retent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electrode dislocation and capsular bleeding.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getting out of bed 24 hours after the
surgery.

【Key words】 Pacemaker; Comfort degree; Quality of life; Urinary retention; Pocket bleeding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常用于治疗各种因严重心律 失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患者,但起搏器植入术为 有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1] 。常见的并发 症为囊袋出血和电极脱位,其中电极脱位可使患者 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囊袋出血可引起局部皮肤破 溃和感染,影响手术效果 [2] 。故临床通常嘱术后患者卧床休息 24~72 h,以降低囊袋出血和电极脱位 等发生风险,但长时间卧床会减慢肠蠕动,导致患 者食欲不振, 腰酸背痛, 增加心理、生理等不适感, 降低生命质量 [3-4] 。本文观察术后 6 h 下床活动对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2 月 本院收治的 71 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指征并接受手术治疗;肝、肾功能无异常;无肢体 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植入双心室起搏器者;植入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者;植入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患者及其家属对 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 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组( n=35) 和观察组( n=36)。对照组: 男 11 例, 女 24 例;年龄 60~88 岁, 平均(72.36±10.01)岁; 原发病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4 例,房室传导 阻滞 20 例, 其他 1 例。观察组:男 11 例, 女 25 例; 年龄 61~87 岁, 平均(72.96±10.98) 岁; 原发病 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例,房室传导阻滞21例, 其他 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予以 24 h 心电监护和常规 伤口护理。对照组实施术后 24 h 下床活动,术毕 返回病房后取平卧位,持续 4 h 后,协助患者更换 为左侧卧位并将床头抬高 30° ~60°,术后 24 h 方允许患者下床活动,出院前分别对起搏器程控 检查。

观察组实施术后 6 h 下床活动。术后 6 h 在患 者生命体征平稳、起搏器性能良好且无头晕及伤口 渗血等情况下开始下床活动。(1) 指导患者在床 上保持坐位 10 min,在此期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 伤口等情况,各项生命体征无波动且主诉无不适后 协助其下床活动;护理人员将患者术侧上肢屈肘过 胸,并固定于术侧肩部,协助患者缓慢起身立于床 边 1~3 min,若无不适可搀扶患者在床边或室内活 动,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应严格控制在 10 min 以内; 若出现伤口渗血及明显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 动,并及时告知医生。(2)术后 12 h,指导患者 自行进行术侧屈肘和伸臂运动,无法完成者由护理 人员协助完成,5~10 min/ 次,3 次 /d。(3) 术后 第2 天,增加握特制弹力球, 10~15 min/次,3次/d。 (4)术后第 3 天,增加术侧上肢肩关节前屈和后 伸运动, 10~15 min/ 次, 2 次 /d。(5) 术后第 4 天, 增加术侧上肢触摸对侧肩膀及 同侧耳朵运动, 10~15 min/ 次,3 次 /d, 同时可鼓励患者用术侧做 洗脸刷牙等日常活动。(6)注意事项:活动应循 序渐进,避免做弯腰屈膝等剧烈活动和术侧肩关节 的活动。两组均护理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舒适度评分。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 评价患者舒适度 [5], 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 4 个维度,每个 维度 7 个条目,每个条目 0~4 分,总分 112 分,分 数越高舒适度越高。(2)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命 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 患者生命质量 [6],包括生理机能(10 个条目) 、社 会功能(2 个条目) 、生理职能(4 个条目) 、躯 体疼痛(2 个条目) 、精神健康(5 个条目) 、情 感职能(3 个条目) 、精力(4 个条目) 、一般健 康状况(6 个条目) 共 8 个维度, 每个条目 0~3 分, 分数越高生命质量越好。(3)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 生率,包括电极脱位、囊袋出血、腰痛及尿潴留。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舒适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 组心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等 GCQ 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心 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等 GCQ 评分均高于 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 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分, x ±s )
组别 心理 生理 环境 社会文化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n=36) 18.34±2.37 25.04±1.97* 15.56±3.25 26.01±0.78* 18.28±1.87 26.31±0.94* 16.55±3.69 25.97±1.02*
对照组( n=35) 17.96±2.37 23.01±1.24* 15.68±3.51 24.21±1.27* 18.41±1.62 24.61±1.24* 16.58±3.78 23.64±1.21*
t 值 0.675 5.179 0.224 7.219 0.313 6.522 0.034 8.782
P 值 0.251 0.000 0.412 0.000 0.378 0.000 0.487 0.000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等生命 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 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 况等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x ±s )
 
组别 时间 生理机能 社会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 情感职能 精力 一般健康状况
观察组( n=36) 干预前 16.78±3.64 2.81±0.34 6.67±1.37 2.87±0.27 6.78±1.64 4.11±1.34 5.67±1.37 9.87±2.27
干预后 21.74±6.94*# 4.64±1.15*# 10.51±0.94*# 5.61±0.43*# 10.74±0.46*# 7.24±0.64*# 8.51±1.94*# 13.61±1.94*#
对照组( n=35) 干预前 16.21±3.01 2.78±0.21 6.21±1.81 2.88±0.54 6.71±1.01 4.18±1.21 5.21±1.01 9.58±2.94
干预后 18.57±4.04* 4.1±0.94* 8.37±1.37* 4.37±0.08* 8.57±0.84* 5.51±0.94* 7.37±0.67* 10.37±0.38*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电极脱位、囊 袋出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腰痛、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组别 电极脱位 囊袋出血 腰痛 尿潴留
观察组( n=36) 2(5.55) 3(8.33) 3(8.33) 1(2.78)
对照组( n=35) 4(11.42) 5(14.29) 10(28.57) 8(22.85)
χ2 值 0.214 0.174 4.860 4.777
P 值 0.644 0.676 0.027 0.029

3  讨论

现阶段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需常规卧床 24 h,且需用 1 kg 沙袋持续压迫囊袋处 4 h,在此 期间, 患者因不习惯床上排尿、排便, 会减少进食、 进饮量以减少排泄次数,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引发 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增加痛苦的同时还增加了感 染风险 [7-8] 。此外,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腰背部的不适感上升,出现烦躁等不良应激心理反应,增加 其心理压力,影响舒适度和生命质量,延长术后恢 复时间 [9-11]。

\

术后早期下床是指在术后 6 h 切口部位无出血 且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在病室内进行 短期活动 [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 心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等 GCQ 评分均高于 对照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 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 等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腰痛、尿潴 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术后早期下 床活动可避免因长时间卧床而产生的腰背部不适 感,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缓解肢端僵硬,方便自行 如厕,避免因尿液蓄积于膀胱而引起尿潴留,还可 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进食量,提高舒适度和生命质 量 [13]。此外, 术侧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 伤口血肿,减轻手术对肢体功能的损伤,促进术后 恢复 [14] 。电极脱位是起搏器植入术最严重的并发 症,轻者可对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重者则直接危 及生命,术后限制早期下床的直接目的为降低电极 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 [15]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两组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囊袋出血与抗凝药等的使用 有关,而电极脱位则取决于起搏器固定是否正确等 因素 [16]。

综上所述,术后 6 h 下床活动应用于永久性心 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可提高其舒适度,改善生 命质量,降低腰痛和尿潴留发生率,且不增高电极 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其效果优于术后 24 h 下 床活动。

参考文献

[1]  傅咏华,金敏真 .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护理进展 [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2):14-16.
[2]  王林艳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63-65.
[3]  王娟 . 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19): 154.
[4]  何熹丽娅 .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并发症、肩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40(19):3617-362.
[5]  朱丽霞,高凤莉,罗虹辉,等 . 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7-59.
[6]  董爱淑,蔡月丽,曾静妮,等 . SF-36 量表第 2 版应用于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信效度分析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22(6):746-751.
[7]  丁珊妮,虞雪琴,杨海丽,等 .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康复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J]. 护理研究,2020,34(21): 3820-38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03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