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观察免疫球蛋白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 64 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组采用美罗培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 [ 血清白细胞介素(IL) -6、IL-8、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 ] 水 平、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水平和症状体征改善时间。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88% (31/32), 高于对照组的 75.00% (24/32),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观察组血清 IL-6、IL-8、TNF- α 和 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观察组 IgG、Ig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和组间 IgM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 P<0.05) ;观察组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改善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IgG 水平和 IgA 水平, 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其效果优于单纯美罗培南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免疫球蛋白;美罗培南;炎性因子
Effects of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Meropenem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psis
CHEN Li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of Yingcheng People’s Hospital, Xiaogan 432499 Hube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Meropenem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psis. Methods: 64 neonates with sepsi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ropenem,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mmunoglobulin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the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serum interleukin (IL)-6, IL-8,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the immunoglobulin (IgG, IgA, IgM) levels and the symptoms and signs improvement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88% (31/32), which was higher than 75.00% (24/32)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erum levels of IL-6, IL- 8, TNF-α and hs-CR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levels of IgG and Ig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gM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 Further, the body temperature improvement time, the milk refusal improvement time, the blood culture negative conversion time, the neurological symptom improvement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Meropenem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psis can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IgG and IgA levels, and reduce th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Meropenem treatment.
【Key words】 Neonatal; Sepsis; Immunoglobulin; Meropenem; Inflammatory factor
新生儿败血症是在新生儿时期病原菌侵入血液 循环,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全 身感染性疾病 [1]。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机体免疫力较差,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各种感染,败血症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导 致新生儿死亡。败血症患儿一般多为早产极低体质 量新生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其发病率和病死 率越高 [2] 。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其中美罗培南 是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成,且抗菌活性较强 [3] 。已知新生儿败血症除了要 控制感染外, 还需高度重视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 [4]。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是临床上常用的补充内源性球蛋白的方法,其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 感染能力 [5] 。本文观察免疫球蛋白联合美罗培南治 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5 月 本院收治 64 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纳 入标准: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相关诊 断标准 [6] ,经血液细菌培养确诊。排除标准:伴有 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合并自 身免疫性疾病; 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合并病毒感染; 已使用其他免疫治疗。患儿家长了解本研究内容并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 会审批通过(审批文号:H20170163)。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 组:男 17 例,女 15 例;日龄 5~30 d,平均( 15.82± 2.12) d; 体 质 量 1750~3250 g, 平 均(2713.26± 289.74)g; 顺产 18 例, 剖宫产 14 例; 出生 5 min Apgar 评分 3~7 分, 平均(5.04±0.43)分。观察组: 男 19 例, 女 13 例;日龄 5~30 d,平均( 15.67± 2.27) d; 体 质 量 1780~3260 g, 平 均(2728.51± 291.87)g; 顺产 20 例, 剖宫产 12 例; 出生 5 min Apgar 评分 3~7 分, 平均(4.95±0.41) 分。两组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 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放置于暖箱,进行吸氧、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及其他支持治疗。 对照组采用美罗培南治疗。取 10~20 mg/kg 注射用 美 罗 培 南( 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 Co.,Ltd., 国药准字 J20140169,0.5 g)与 5~10 mL 0.9% 氯化 钠注射液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 3 次 /d,连续治疗5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同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20083055, 1 g)静脉滴注治疗, 400 mg/ (kg · 次) 。初始滴 注速度为 5 滴 /min,若持续给药 30 min 后未发生 任何不良反应,可适当调整滴速, 2 h 内输注完毕, 1 次 /d,连续治疗 5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照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评估 [7] 。痊 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原微生 物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 上述 4 项中有 1 项未达标准;有效:病情好转,上 述 4 项中有 1 项以上未达标;无效:病情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 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 水平。分别于治疗前 2 h 及治疗 5 d 后采集新生儿2 mL 颈静脉血,1000 r/min 离心 5 min 后取上层清 液,离心半径 10 cm,置于 -80 ℃冰箱保存待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 介素(IL) -6、IL-8、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 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试剂盒均购 自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 明进行检测。(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 水平。分别于治疗前 2 h 及治疗 5 d 后采集新生儿2 mL 颈静脉血,应用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特种蛋 白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 G、IgA、IgM 水平。 (4) 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 包括体温、神 经系统症状、拒奶改善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及住 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88% (31/32), 高于对照组的 75.00%(24/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 |
组别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n=32) 观察组( n=32)
χ2 值
P 值 |
2 (6.25)
8 (25.00) |
11 (34.38)
13 (40.62) |
11 (34.38)
10 (31.25) |
8 (25.00)
1 (3.12) |
24 (75.00)
31 (96.88)
4.386
0.036 |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 IL-6、IL-8、TNF- α 和 hs-CRP 水平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 组血清 IL-6、IL-8、TNF- α 和 hs-CRP 水平均低 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x ±
s )
时间 |
组别 |
IL-6 (pg/mL) |
IL-8 (pg/mL) |
TNF- α(pg/mL) |
hs-CRP (mg/L) |
治疗前 |
对照组( n=32) 观察组( n=32)
t 值
P 值
对照组( n=32) |
36.52±9.04
35.89±8.72
0.284
0.389
22.34±6.33* |
66.77 ±16.12
65.78 ±16.01
0.246
0.403
44.25±10.14* |
120.42 ±23.10
121.36 ±24.12
0.159
0.437
56.47±11.86* |
30.44 ±8.41
31.12 ±8.59
0.320
0.375
7.54±2.12* |
治疗后 |
观察组( n=32) t 值
P 值 |
11.45±4.47*
7.950
0.000 |
28.84±8.75*
6.509
0.000 |
31.56±8.16*
9.788
0.000 |
4.12±1.02*
8.223
0.000 |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 组 IgG、IgA 水平 比较, 差 异均 无统 计 学意 义 ( P<0.05) ;治疗后,两组 IgG、IgA 水平均高于 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两组治疗前后和组间 IgM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
x ±
s )
    IgM
组别
治疗后 |
对照组( n=32) 4.23 ±1.18 6.24±1.71* 0.05 ±0.01 0.12±0.03* 0.04 ±0.01 0.05 ±0.01 |
观察组( n=32) 4.15 ±1.09 12.15±3.32* 0.05 ±0.01 0.19±0.05* 0.04 ±0.01 0.05 ±0.01 |
t 值 0.282 8.952 0.000 6.791 0.000 0.000 |
P 值 0.390 0.000 0.500 0.000 0.500 0.500 |
2.4 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体温改 善时间、拒奶改善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神经系 统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表 4 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d, x ±s ) |
组别 体温改善时间 拒奶改善时间 血培养转阴时间 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 住院时间 |
对照组( n=32) 6.00±1.17 7.00±1.96 7.33±1.88 2.42±0.53 10.00±2.91 |
观察组( n=32) 3.12±0.94 4.82±1.33 5.81±1.45 1.13±0.24 6.75±1.80 |
t 值 10.855 5.206 3.622 12.543 5.373 |
P 值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
3 讨论
新生儿各项机体功能尚不健全, 免疫能力低下, 易发生各种感染,如控制不及时,致病菌可扩散至血液循环发展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较高, 且以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长期住院新生儿等 为主要发病群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 发病后多表现为黄疸、体温异常、嗜睡、反应低下、 体质量不升等,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惊厥等症状, 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8] 。因此,对新生儿败 血症患儿进行治疗时,除抗菌治疗外,还应增强新 生儿的免疫力。人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缺陷病中被广 泛应用 [9]。
IL-6 是一种炎性介质,参与急性炎症反应, 机体发生炎症和感染时其水平升高; IL-8 主要由单 核 - 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分泌, 当机体发生炎症时, 其水平迅速升高,且与机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10]。TNF- α 和 hs-CRP 是临床常用的感染性指标, 其 水平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程度 [11] 。IgG、IgA、IgM 是早期保护新生儿的重要免疫球蛋白 [12] 。本研究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IL-6、IL-8、TNF- α 和 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IgG、IgA 水平和治 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免疫球蛋白 是具有抗菌、抗病毒、加强细胞吞噬作用的特殊蛋 白质, 可在补体作用下, 杀灭或溶解病原微生物 [13]。 新生儿感染败血症后,免疫球蛋白可促进单核 - 巨 噬细胞吞噬病原菌,还可与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 结合,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当机体受到大量病原菌 入侵时,体内免疫球蛋白被结合消耗,其水平明显 下降。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后,可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促进补体产生,从而增强新生儿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14]。美罗培南可通 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二者联合 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改善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静脉滴注外源性免疫 球蛋白可提升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杀灭病原菌的能力,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加快机体恢复 [15]。因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 且未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结果尚需进一步开展深入 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IgG 水平和IgA 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单 纯美罗培南治疗。
参考文献
[1] 谷传丽,姜春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进展 [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8,21(5):346-349.
[2] 孟庆兰,曾慧,李莉,等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败血症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8) :1849-1851.
[3] 李智,张治英,郭金娟,等 . 三种常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及药物经济学比较 [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22,22(1):39-44.
[4] 杨晓岩, 张雁行, 程宪 . 免疫球蛋白 + 抗感染治疗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 (33):82-83.[5] 石永言,富建华 .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
[6] 病中的应用 [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1,28(2):98-10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 杂志》编辑委员会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41(12):897-899.
[7]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写作组 .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9) :
[8]李彦超,邵晓珊,赫纹 .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 分析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2,33(2):62-66.
[9] 程梁华,彭莉,伍晓晓,等 . 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6):2238
[10] 郭景瑞, 高奶荣, 祝颖, 等 . 新生儿败血症 T 淋巴细胞亚群、 PCT、CRP、Lac及炎症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海南医学,2020,31(20):2620-2622.
[11] 张克昌,谢瑞玉,李维春 . 炎症指标及细胞因子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1(4):435-438.
[12] 赖丽芝,李薇,王德胜,等 . 母乳喂养对健康足月儿免疫功能指标血清 IgG IgM 及 IgA 的影响 [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6):3734-3737.
[13] 宋钰,都丽萍,屈静晗,等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药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探索 [J]. 中国药学杂志,2021,56(5):417-421.
[14] 杨南南,何兰香 . 丙种球蛋白联合头孢噻肟对新生儿感染败血症血清 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 -1的影响 [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3):4178-4180.
[15] 黄晨露,林振浪,瞿尔力 . 万古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及胆红素的影响研究 [J]. 药物生物技术,2019,26(3):240-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