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15:48: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观察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86 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43 例。研究组接受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比较两组术后 6 个月预后优良率、手术前后下颌骨骨折稳定性(AF-BF 距、 AXB 角)和术后 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预后优 良率为 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 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研究组 AXB 角、 AF-BF 距均大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65%(2/43),低于对照组的 23.26%( 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可提高预后优良率和下颌骨骨折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效果优于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术;骨折稳定性

Clinical effects of biological absorbable micro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
NIU Qianyun1, MENG Xiangxiang2, WU Yan3, TANG Xiaoyu1*
(1.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of Nanyang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Henan Nanyang 473001;
2.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 Henan Nanyang 473001;
3. Th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of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 Henan Nanyang 473001)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iological absorbable micro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bioabsorbable micro plat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micro titanium. The excellent and good prognosis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stability of mandibular fracture (AF-BF distance, AXB angl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prognosi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7.67% (42/43), which was higher than 79.07% (34/43)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AXB angle and AF-BF distanc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4.65% (2/43), which was lower than 23.26% (10/43)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biological absorbable micro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 can maintain fracture stability, have a good prognosis and high safety.

【Key words】 mandibular fracture; Bioabsorbable micro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Micro titanium internal fixation; Fracture stability

下颌骨是颌面部体积最大、最突出的骨骼,极 易受损,骨折发生率较高 [1] 。下颌骨为颌面部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附有降颌肌群、升颌肌群和牙齿, 一旦下颌骨发生骨折,骨折端移位,可干扰咀嚼功 能 [2] 。临床治疗下颌骨骨折以金属内固定术为主,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置入物蚀损与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且存在二次手术风 险 [3-4] 。而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已逐渐应用至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 [5]。本文观察生物可吸收性微 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9 月南 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 86 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 对象。纳入标准:经 X 线、 CT 等检查诊断为下颌 骨骨折;存在牙齿咬合错乱、张口受限及吞咽受限; 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 者;伴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伴凝血功能异常、麻醉禁忌证者。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研究组男
23例,女 20例;年龄27~51岁,平均(39.42±3.52)岁;骨折部位:中颏部 16 例,正中联合区 13 例,下颌角 14 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 29 例, 开放性骨折 14 例。对照组男 26 例, 女 17 例;年龄31~47 岁, 平均(38.97±3.60)岁;骨折部位:中颏部 15 例,正中联合区 15 例,下颌角 13 例; 骨  折类型:闭合性骨折 31 例,开放性骨折 12 例。两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并完成全口龈上洁治术,结合 CT 影像结果制订手术方案。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器械:( 1 )颅颌骨固  定系统(亚太医疗器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许 20153130113),钛板厚度为 1.3 mm,长度为 24~36 mm,宽度为 4.5 mm,钛板规格分别是 4 孔、6 孔、 8 孔,钛钉直径为 2.0 mm,长度为 7.0 mm。(2)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主要成分是聚左 旋乳酸(左旋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可吸收聚合物) , 
四孔直板,长度为 22~28 mm,宽度为 5.5 mm,厚  度为 1.3 mm,螺钉直径为 2.0mm,长度为 8.0 mm。对照组接受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于口腔中作 3~4cm 切口,后于附着龈 5 mm 以上位置切开黏 骨膜,暴露骨折端,清除碎骨与血块,手法复位,结合骨折长度选取合适长度钛板,于骨折断端下缘置入钛板,钛钉固定。

研究组接受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 治疗。于口腔中作 3~4cm 切口,于附着龈 5mm 之 上位置切开黏骨膜, 暴露骨折端, 清除碎骨与血块,手法复位,恢复原有咬合关系后,选合适固定位置将接骨板贴于骨面上,于螺孔骨面位置经钻孔机钻孔,注意钻孔机方向垂直于骨面, 充分冲洗骨孔后,经丝锥攻丝,经螺丝刀将螺钉拧入骨孔内,在听到“嗒嗒”两声后停止以保证固定牢靠。        两组术后服用 2~3 d 抗生素以防感染,3 d 去  除加压包扎, 7~9 d 拆线。

1.3  观察指标  ( 1 )比较两组术后 6 个月预后优良率。下颌骨骨折线全部消失, 断端无移位, 吞咽、张口动作恢复正常,下颌骨能正常活动为优;下颌骨骨折线不显著,吞咽、张口动作恢复正常,下颌骨活动轻微受限为良;下颌骨骨折线显著,吞咽、张口动作及下颌骨活动显著受限为差 [5]。(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下颌骨骨折稳定性。术前、术后 3个月采用 X 线与 CT 检查头颅侧位以测量 AXB 角与 AF-BF 距。(3)比较两组术后 3 个月并发症发
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 6 个月预后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预后优良率为 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 79.07%
(34/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术后 6 个月预后优良率比较 [n (%)]
组别       优良率
研究组( n=43) 33 (76.74) 9 (20.93) 1 (2.33) 42(97.67)
对照组( n=43) 23 (53.49) 11 (25.58) 9 (20.93) 34(79.07)
χ2 值             7.242
P 值             0.007

2.2  两组手术前后下颌骨骨折稳定性比较术前,两组 AXB 角、 AF-BF 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 3 个月,两组 AXB 角、AF-BF 距均大于术前, 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手术前后下颌骨骨折稳定性比较( x ±s )
AXB 角( ° )
组别
术前               术后 3 个月                术前               术后 3 个月
研究组( n=43 1.35±0.23 4.61±0.21* 1.56±0.39 4.79±0.34*
对照组( n=43 1.40±0.25 3.84±0.18* 1.61±0.40 3.16±0.21*
t 值   0.965 18.256 0.587 26.747
P 值   0.169 0.000 0.279 0.000
 
2.3  两组术后 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65%(2/43),低于对照组的23.26%( 1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术后 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组别 咬合异常 局部感染 牙根损伤 发生率
研究组( n=43) 1(2.33) 0 1(2.33) 2 (4.65)
对照组( n=43) 4(9.30) 3(6.98) 3(6.98) 10 (23.26)
χ2 值         6.198
P 值         0.013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多由于交通事故、跌倒等所致,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6-7]。临床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关键在于正确复位和良好固定,传统治疗以钢丝固定与颌间固定为主,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钢丝固定虽能任意塑形及固定,但仅能固定二维方向,稳定性差,干扰骨折愈合,而颌间固定限制咀嚼与张口运动,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微型钛板内固定为一种新型的骨折固定方案,其通过钛钉将钛板固定在骨折两端骨皮质处, 实现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骨折处血 运的效果,且微型钛板无毒,能长期存在于体内, 无需取出,可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但术后可能发 生钛板断裂及钛钉松动等并发症,且钛板还能遮挡 骨折处骨质,导致此处骨质受力存在局限性,长期 应用可引起骨组织萎缩 [8-9]。

\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效果与微型钛板内固 定相似,但因其可吸收性,避免作为异物长时间存 于体内,且不会干扰骨应力,可避免骨组织萎缩, 安全性较高 [10-11] 。但近期有学者认为生物可吸收性 微型接骨板会因受力区骨折位置弹性不足而导致固 定不稳定,故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 疗的效果仍存在争议 [12]。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 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术后 3 个月, 研究组 AXB 角、 AF-BF 距均大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 照组。分析原因为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为人工 合成一种高分子物质,能于体内氧化水解变成二氧 化碳、过氧化氢,通过机体代谢随其他代谢物排出 体外,安全性较高。螺钉在排出后空洞可完全由新 生骨小梁取代,形成新骨,有效避免金属内固定中 遮挡骨质应力状况,加快骨折愈合。此外,生物可 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以 下3点:( 1)针对骨折移位显著或者咬合关系差者, 术前需实施颌间结扎术固定;(2)钻孔时,骨钻 方向需垂直骨面,且深度需和螺钉等长或稍长于螺 钉,钻孔与攻纹时应一次成功;(3)其适用于下 颌骨稳定性骨折愈合缓慢并拒绝二次手术来拆除固 定器的患者。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过少,后续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开展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 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可提高预后优良率和下颌骨骨 折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微型钛板 内固定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健,俞晓佳 . 钛钉颌间牵引固定配合弹力帽辅助固定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J]. 海军医学杂志,2020,41 (2): 183-185.
[2]  李明喆,徐晓峰,徐兵 . 不同程度老年人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选择及相关生物力学分析 [J]. 中国口腔 颌面外科杂志, 2018,16(4): 328-333.
[3]   白沙草,王朝彦 . 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治疗上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23( 1):75-77.
[4]  宋建强,万晓明,刘威 . 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对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2018, 16( 19): 63-64.
[5]  曹凯楠 .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J]. 吉林医学,2021,42(5):1231-1233.
[6]  李仕海,陈莺,丘培利,等 . 下牙槽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下颌骨骨折固定术中的应用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19(7): 583-586.
[7]  周明勇 . 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 271-273.
[8]  郑志勋,翟敏,黄宏,等 . 牵引钉颌间牵引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30(5): 150-151.
[9]  韦玉洁 . 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疗效观察 [J]. 河北医学, 2013,19(2): 188-190.
[10]  丁琳琳,张宜澜,杨茂进,等 .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J]. 创伤外科杂志,2020, 22(4): 267-270.
[11] 彭云烽 .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 (36): 40-42.
[12] 孙英华 .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J]. 中国伤残医学,2021,29 (24): 53-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79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