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巴氯芬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17 11:3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巴氯芬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 168 例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84 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取巴氯芬治疗,  观察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联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 [ 积分肌电值(IEMG) 、中位频率(MF)] 水平、运动 功能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  观 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48%,高于对照组的 7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上下肢 IEMG 和 MF 水平,上下肢 FMA 评分 和 MBI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解痉纠偏”针 法联合巴氯芬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巴氯芬治疗。

【关键词】   “解痉纠偏”针法;脑梗死偏瘫痉挛;肌电图;运动功能;不良反应

Effects of “Relieving spasm and correcting deviation” acupuncture method combined with Baclofen 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spasm
LIU T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Fuxin Diabetes Hospital, Fuxin 123000 Liaoning,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Relieving spasm and correcting deviation” acupuncture method combined with Baclofen 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spasm. Methods: 16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spasm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84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is basi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aclofe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lieving spasm and correcting deviation”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e levels of electromyography indexes [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IEMG), median frequency (MF)], the motor function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48%, which was higher than 77.3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levels of IEMG, MF, FMA and MBI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The “Relieving spasm and correcting deviation” acupuncture method combined with Baclofe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spasm can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the motor function score and 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level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Baclofen treatment.
         【 Key words 】   “Relieving spasm and correcting deviation” acupuncture metho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spasm; Electromyography; Motor function; Adverse reaction

           已知 70%~80% 的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 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肢体痉挛是卒中致残的重要 原因之一 [1] 。目前西医主要应用抗痉挛药物联合康 复锻炼治疗偏瘫肢体痉挛,但效果有限,且需治疗 时间较长 [2]。中医治疗脑梗死患者常采用针刺疗法, 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本文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巴氯芬治疗脑梗死偏瘫 痉挛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12 月 本院收治的 168 例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4] ;表现为 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首次发病,病程≤ 3 个月;患侧改良 Ashworth 分级 1~4 级 [5] ;病情基本稳定,意识清醒;  2 周内未服用影响肌张力的药物。排除标准:有神经系 统、运动系统疾病史;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全身 性感染、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凝血功能 障碍;有严重局部皮肤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 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 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各 84 例。对照组男 48 例,女 36 例;年龄 46~70 岁,  平均(59.27±5.42) 岁;  病程 23~52 d, 平均(39.54±7.32)d;  左侧瘫 38 例,  右侧瘫 46 例;  改良 Ashworth 分级:1 级 5 例,1+ 级 26 例,2 级 37 例,  3 级 12 例,  4 级 4 例。观察组男 46 例, 女 38 例;  年龄 43~72 岁,  平均(58.74±6.13) 岁; 病程 20~50 d,平均(40.23±7.96)d;左侧瘫 40 例, 右 侧 瘫 44 例;  改 良 Ashworth 分 级:1 级 4 例,1+  级 22 例,  2级40 例,  3 级 13 例,  4 级 5 例。两组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巴氯芬片(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19980103, 10 mg)口服治疗, 10 mg/ 次,3 次 /d,治疗 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痉纠偏”针 法治疗,  主穴为百会、至阳、尺泽、委中、小海、 照海,  辅穴为神庭、承山、阴陵泉、阳溪、郄门。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使用 0.30 mm× (25.00~50.00)mm 毫针针刺,  百会、至阳、神庭 取平补平泻法,照海、阳溪取捻转补法,承山、阴 陵泉取提插补法,手法宜轻,余穴取捻转泻法,手 法宜重。得气后留针 30 min,  1 次 /d,  每周治疗 6 d, 共治疗 4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肌张力 恢复正常,或改良 Ashworth 分级降低≥ 2 级为显 效;改良 Ashworth 分级降低 1 级且肌张力未恢复 正常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 率 =(显效 + 有效) 例数 / 总例数 ×100%。(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水平,包括积分肌电 值(IEMG)和中位频率(MF)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丹麦 Alpine BioMed ApS)分别于患者上下 肢运动时检测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肌表面肌电信 号,  重复 4~5 次,  计算积分肌电值(IEMG)  和中 位频率(MF)  。(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 定量表(FMA) 评价运动功能,  以改良 Barthel 指 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 FMA 量 表包括上肢(33 个条目)  、下肢(17 个条目)两 部分,  各条目 3 级评分,  上肢总分 66 分,  下肢总 分 34 分,分数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好 [6] 。MBI 包括 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 如厕、转移、行走、轮椅操作和上下楼梯等 11 个 项目,  总分 100 分,  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7]。 (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48%(7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38%(65/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上下肢 IEMG 水平和 MF 水平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上下肢 IEMG 水平和 MF 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 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2。
\

2.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比较   治疗前,  两组上下肢 FMA 评分和 MBI 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上下肢 FMA 评分和 MBI 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 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3。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嗜睡 4 例,头晕、恶心各 2 例,口干 1 例,不良反应发生 率为 10.71%(9/84);观察组出现嗜睡、头晕各 3 例, 便秘、口干各 2 例,针刺部位疼痛 1 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 13.10%(11/8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27,  P=0.634)。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患 者,虽可抑制肌肉痉挛,但也存在口干、恶心、呼 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故临床多倾向于多种疗法共同 治疗,以便快速纠正偏瘫后痉挛状态,中西医结合 治疗优势明显,逐渐受到临床关注 [8-9]。

         中医学将脑梗死偏瘫痉挛归属于“中风”“痉 症”“拘挛”等范畴,认为中风后患者体虚,气血 不足而生内风,风挟寒、热之邪内扰气血津液的循 行,风痰阻络,脉道不利,筋脉失养,诱发肢体痉 挛,属本虚标实,治疗宜息风通络、解痉止痛 [10]。 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各医家选穴不一,临 床疗效也不尽相同 [11-12] 。本研究以“通督调神”为 核心思想,选择“解痉纠偏”针法从脑论治脑梗死 偏瘫痉挛,  选督脉之百会、至阳、神庭,  振奋阳气、 补益脑髓;小海、尺泽、阴陵泉疏通经络、调理气 血;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可滋补肾阴,育阴潜阳; 上肢加阳溪、郄门,下肢加委中、承山,可舒筋活 络、行气活血。已知针刺可抑制痉挛肌的运动神经 细胞通路和受体激活,缓解痉挛;还能提高病损神 经组织血氧供应,改善脑组织功能,促进肢体功能 恢复 [1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 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巴氯 芬治疗可充分发挥西医对症治疗和中医标本兼治的 特点, 二者协同增效, 相辅相成, 进一步提高疗效。 已知肌电图常用参数 IEMG 可体现肌肉单位时间内的收缩特性,  MF 可评测肌肉疲劳度 [14] 。本研究结 果同时显示,  观察组上下肢 IEMG 水平、MF 水平、 FMA 评分和 MBI 均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   “解 痉纠偏”针法的针刺刺激能传导至神经中枢,充分 发挥中枢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解除偏瘫痉挛状态, 缓解肌肉疲劳 [15]。

        综上所述,   “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巴氯芬治疗 脑梗死偏瘫痉挛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运动 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巴 氯芬治疗。

参考文献

[1]    邵迪,罗海彦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32(5):394-397.
[2]     陆智东 . 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国医学创新,2018,15(6):145-148.
[3]    刘金香 .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增刊 2):263.
[4]    饶明俐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54.
[5]    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 . 改良 Ashworth 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 909.
[6]    聂鹏坤,  杨华,  赵晓峰,  等 . 中风患者 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评价一致性检验 [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 1827-1829.
[7]     闵瑜,吴媛媛,燕铁斌 . 改良 Barthel 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188.
[8]     肖悦,许光旭 . 振动治疗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6):742-746.
[9]    廖若夷,张晓,张月娟,等 . 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1):112- 115.
[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 中华神经科 杂志,2018,51(9):666-682.
[11]   周星娅,刘维红,刘涛,等 .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临床选穴规律研究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7): 974-977.
[12]   于学平,严姣,邹伟 . 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针灸,2018,38(10):1035-1038.
[13]   马玉萍,闫晓洁,李晓华,等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 志,2020,40(1):25-28.
[14]   曹昂,张珅嘉,刘睿,等 .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状态分类系统 [J]. 计算机应用,2018,38(6):1801-1808.
[15]   李瑞青,刘承梅,席建明,等 . 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19,34(10):1157-1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53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