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31 09:56: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CTS)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为后期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收治的45例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再按照神经肌电图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轻度患者16例,中度患者18例,重度患者11例。另回顾性分析4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接受神经肌电图检查和高频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患者高频超声、神经肌电图的检测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高频超声测量指标及不同程度CTS患者高频超声测量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在45例CTS患者中高频超声检测真阳性为42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神经肌电图检测真阳性为39例,阳性检出率为86.67%;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正中神经腕-肘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横截面积(CSA)、横截面积差(Δ-CSA)、横截面积比(R-CSA)均更大;与重度组比,中、轻度组患者CSA、Δ-CSA、R-CSA均更小,且轻度组CSA、Δ-CSA、R-CSA均小于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研究对象正中神经肘点波幅(CMAP)、正中神经拇指-腕点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更低,正中神经腕点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更长(均P<0.05)。结论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评估CTS患者诊断效能相似,均可作为临床对CTS患者的诊断依据,为临床治疗CTS患者提供可靠信息,且与健康人群相比,CTS患者神经肌电图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不佳。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神经肌电图;高频超声;应用价值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一种表现为桡侧3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无力的手部疾病,主要是由患者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导致的,对患者日常劳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CTS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为神经肌电图,该检测方式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的评估是通过患者发病处神经电生理信号转导变化实现的,但该方式在检测患者患处具体部位及形态变化方面具有缺陷,因此,在使用神经肌电图对CTS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时,易发生漏诊、误诊[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高频超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疾病中,高频超声在对患者患处绝大部分周围神经内部结构及分布情况的探查效果佳,且分辨率较高,因此在CTS临床诊断中也应用广泛[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对CTS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收治的45例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将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4.5 ms,1~3指中至少1指以上正中神经拇指-腕点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异常判定为轻度患者;将DML≥4.5 ms,1~4指感觉电位尚存,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40.0 m/s判定为中度患者;将DML明显延长,1~4指中至少有1指感觉电位波出现消失,判定为重度患者,其中轻度患者16例,中度患者18例,重度患者11例[3]。另回顾性分析4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1~81岁,平均(54.84±9.3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22~80岁,平均(55.11±9.21)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诊断标准:CTS患者参照《2016 AAOS临床实践循证指南:腕管综合征管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疼痛,手腕肿胀、夜间和劳累后加重,休息、甩手可使症状缓解。纳入标准:CTS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既往无手腕部外伤史;均为单侧发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周围神经疾病;已经手术治疗;存在颈椎病、近端正中神经嵌压、腕部骨折。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对此项研究进行了审核并批准实施。

  1.2检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接受神经肌电图检查和高频超声检查,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神经肌电图检查:使用四导肌电诱发电位仪(阿尔派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型号:9033A07),调节室内温度27℃~30℃。①检查运动传导:受检者体位为平卧位,小幅度外展上肢,将掌面朝上,在患者拇短展肌位置放置记录电极,在腕、肘部位放置刺激电极并分别进行刺激,对正中神经DML、腕-肘段的波幅(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进行测定,在受检者同侧肢体记录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放置地线。②检查感觉传导:体位同上,检测方法为顺向法,对受检者中指中间、远端指骨关节进行刺激,工具为环状电极,记录波形在腕部正中神经体表投影位置,放置地线的位置不变;对正中神经拇指-腕点SNAP及SCV进行测定。③肌电图:在受检者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部位插入同心圆针电极,对静息状态下肌肉是否有自发电位(纤颤波、正尖波等)进行观察,并记录大幅度收缩时的募集相位及小幅度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的时限、波幅。

  高频超声检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荷兰飞利浦医疗保健公司,型号:EPIQ7),设置频率12 MHz,探头频率5~12 MHz。受检者取坐位,在检查床放置上肢,并进行90°前臂屈曲,同时腕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将掌面朝上,半伸手指。在受检者腕部小心放置超声探头,对受检者进行连续扫查,初始部位为腕部,结束部位为肘部,对正中神经纵切面及横切面进行观察,并判断有无变形、肿胀,对神经束膜、外膜、神经内部回声等结构在豌豆骨水平进行观察,对正中神经的前后径及左右径进行测量,横截面积(CSA)的测量使用描迹法,检测过程中应保持正中神经于探头垂直。

  1.3观察指标①比较高频超声、神经肌电图的阳性检测情况。高频超声诊断标准:沿神经外膜通过包络法对正中神经最大CSA进行测量,进行3次取平均值,截面积>0.10 cm2为阳性[5]。神经肌电图诊断标准:同侧尺神经传导检测正常为正中神经DML≥3.7 ms,腕-食指SCV<40.0 m/s或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值(ΔDSL)≥0.4 ms[6]。②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高频超声测量指标。包括CSA、横截面积差(Δ-CSA)、横截面积比(R-CSA)。③比较轻、中、重度组患者高频超声测量指标。④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肘点CMAP、正中神经腕-肘点MCV、正中神经腕点DML、正中神经拇指-腕点SNAP。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K-S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两组间行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高频超声、神经肌电图的阳性检测情况比较在45例CTS患者中高频超声检测真阳性为42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42/45);神经肌电图检测真阳性为39例,阳性检出率为86.67%(39/4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4,P>0.05)。

  2.2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高频超声测量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研究对象CSA、Δ-CSA、R-CSA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论文

  2.3不同程度CTS患者高频超声测量指标比较与重度组比,中、轻度组患者CSA、Δ-CSA、R-CSA均更小,且轻度组CSA、Δ-CSA、R-CSA均小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研究对象正中神经肘点CMAP、正中神经拇指-腕点SNAP更低,正中神经腕点DML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正中神经腕-肘点MC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论文

  2.5典型病例图片分析健康者,女性,61岁,健康者左腕管正中神经肌电图,左正中神经刺激F波潜伏期正常,出现率100%,见图1-A。健康者左腕管正中神经高频超声图,图片显示左腕管入口正中神经正常,其近端神经未发生异常,见图1-B。患者1,女性,62岁,因左侧3个半手指麻木6年,疼痛1月入诊进行检查。患者左腕管正中神经肌电图,左正中神经刺激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100%,见图2-A。患者左腕管正中神经高频超声图,图片显示左腕管入口正中神经受压变细(直径约1.6 mm),其近端神经肿胀增厚(直径约1.9 mm),回声稍减低,且内见流血信号,符合腕管综合征表现,见图2-B。

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论文
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论文

  3讨论

  CTS属于骨科常见的上肢劳损性疾病的一种,现阶段,临床诊断CTS患者的常用方式为神经肌电图,其能利用电生理对患者正中神经功能进行检查,进而反映CTS患者神经卡压的损伤程度,但该方式在神经毗邻组织、神经受压的原因、神经的走形等方面检查效果并不全面,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7]。

  高频超声能对患者大部分周围神经进行准确的探查,并将神经的走向、结构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且具有无创、操作灵活等特点,并沿神经走行进行动态追查、能够显示神经的细微结构变化,还能满足神经肌电图检测的缺陷,可以显示神经损伤损伤程度、周围软组织情况以及神经卡压情况,从而有效协助临床对患者的诊断[8]。同时与神经肌电图相比,高频超声检测能清晰地显示患者正中神经周围解剖结构及正中神经位置、有无卡压等,避免手腕部因其他情况引起障碍从而影响正中神经传导,因此检测准确度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研究对象正中神经肘点CMAP、正中神经拇指-腕点SNAP更低,正中神经腕点DML更长,说明与健康人群相比,CTS患者神经肌电图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均较差。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研究对象CSA、Δ-CSA、R-CSA均更大;与重度组比,中、轻度组患者CSA、Δ-CSA、R-CSA均更小,且轻度组CSA、Δ-CSA、R-CSA均小于中度组,说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可反映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析其原因在于,CSA是评价CTS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且CTS患者以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会降低神经束膜及神经内膜的通透性,且正中神经长期受到慢性压迫,进而实现对受损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肌纤维的支配,会产生自发电位导致CMAP、SNAP降低,DML延长、CSA增大;而CSA越大,运动纤维远端传导越慢,导致神经脱髓鞘损伤越重,进而病情越严重[10-11]。

  综上,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评估CTS患者诊断效能相似,均可作为临床对CTS患者的诊断依据,为临床治疗CTS患者提供可靠信息,与健康人群相比,CTS患者神经肌电图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均较差。但本研究还存在不足,选取例数较少,后续应扩大样本量继续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庆龙,王哲.高频超声和神经传导检查在早期腕管综合征的应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3):283-285.

  [2]柳三凤,田东,黄霄云,等.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9,35(4):297-298.

  [3]凌卓敏,张忠新,赵青,等.高频超声对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11):708-711.

  [4]白朝晖.2016 AAOS临床实践循证指南:腕管综合征管理[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7,9(4):247-250.

  [5]李春,吕娅萍,周爱云.高频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1):26-29.

  [6]杨继红,邢威,姚颖.神经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意义[J].现代医学,2012,40(2):216-217.

  [7]董斌,陈娅,罗艳红,等.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32(6):414-417.

  [8]古旸,何芳,张科勋,等.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对于腕管综合征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8,47(2):239-241.

  [9]朱玲,刘凤欣,穆雅群.高频超声与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23,45(10):1519-1521.

  [10]曹亚坤,郭卫东,师朝岭,等.高频超声与肌电图诊断正中神经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4):440-443.

  [11]孙明昊,李斌,王文静,等.高频超声检查在腕管综合征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5,55(32):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24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