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与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 183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 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C 三组各 61 例。 A 组给予吞咽训练; B 组给予针刺联合吞咽训练; C 组在 B 组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 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 结果: C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44%(57/61), 明显 高于 B 组的 77.05%(47/61) 及 A 组的 57.38%(35/61), 且 B 组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C 组洼田饮水试 验评分均低于 B 组和 A 组, 且 B 组低于 A 组; C 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均高于 B 组和 A 组,且 B 组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与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 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 以及降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效果优于单用吞咽训练及针刺联合吞咽训练。
【关键词】 针刺;穴位按摩;吞咽训练;中风;吞咽障碍;吞咽功能
Effects of acupoint massage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CHEN Yaohui, NING Xiuyi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hysiotherapy of Hohhot First Hospital, Hohhot 010030 Inner Mongolia,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acupoint massage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183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 B, and C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61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was given wallowing training; group B was give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and group C was given acupoint massage on the basis of those of group B.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e score of the Kubota drinking water tes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score of Fujishima Ichiro's swallowing efficacy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group C was 93.44% (57/6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7.05% (47/61) in group B and 57.38% (35/61) in group A, that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the Kubota drinking water test in group C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s B and A, and that of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scores of Fujishima Ichiro’s swallowing efficacy in group 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B and A, and that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Acupoint massage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th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can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the score of the Kubota drinking test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score of Fujishima Ichiro's swallowing efficacy.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swallowing training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Key words】 Acupuncture; Acupoint massage; Swallowing training; Stroke; Dysphagia; Swallowing function
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以进食、饮水受 阻或发生呛咳为主症。吞咽训练通过舌咽等部位的 运动可提高神经兴奋性、可塑性, 促进舌咽肌收缩、 协调运动,以此来降低吞咽难度 [1] 。针刺有助于脑 功能的改善和神经代偿能力的提高,穴位按摩通过 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促进吞咽肌群的运动,改善吞咽 反射功能 [2-3] 。针刺、穴位按摩与吞咽训练均有助 于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但针刺与 穴位按摩取穴不同,临床个案报道居多,缺乏深入探究。本文观察穴位按摩与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 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8 月至 2021 年 5 月 本院收治的 183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 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相关诊断标准 [4] ;病程≤ 60 d;意识清楚、可配 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口腔、咽喉等病 变;其他疾病所致吞咽障碍;合并肝、肾功能不 全、重症肌无力、脑肿瘤等;因皮肤损伤或晕针等 原因不宜针刺或穴位按摩。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 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C 三组 各 61 例。 A 组: 男 34 例, 女 27 例; 年 龄 47~75 岁, 平均(63.58±5.54) 岁; 病 程 7~60 d,平均 (32.74±13.81) d。B 组: 男 36 例, 女 25 例; 年 龄 45~78 岁, 平均(64.18±5.73)岁; 病程 7~59 d, 平均(33.56±13.94) d。C 组: 男 37 例, 女 24 例; 年龄45~80岁, 平均(64.69±6.01)岁;病程7~60 d, 平均(33.82±13.53) d。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 组采用吞咽训练治疗。 ①指导患者 行舌咽肌群功能训练:张口舌外伸,沿口角四周活 动舌肌,收舌闭口,练习咀嚼动作 20 次;缓慢张 口闭口后鼓腮,深吸气后匀速吐气,反复练习 20 次,锻炼颊肌和喉部肌群的运动, 2 次 /d;如患者 无法自主完成以上训练, 则由康复师给予被动运动。 ②冷刺激及空吞咽:患者取半卧位,口张大,用医 用冰冻棉棒蘸少许水后轻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舌根 及咽后壁等部位约 30 min,随即让患者进行空吞咽, 2 次 /d。
B 组采用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训练方 法同 A 组,针刺方法:取三风穴(风池双 、风府、 翳风双 )和廉泉穴,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选用 一次性 2 寸毫针针刺三风穴时均使针尖指向喉结方 向,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以患者咽 喉部出现酸、麻、胀等感觉为佳;选用一次性 1 寸 毫针针刺廉泉穴时向舌根方向进针, 提插捻转补法, 深度约 0.5 寸,得气后让患者做吞咽动作, 3 次为 宜,如患者出现疼痛需及时停止吞咽动作,留针 30 min。1 次 /d。
C 组在 B 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治疗。针刺后 随即给予穴位按摩:取穴同 B 组针刺取穴,深度宜 深,患者取端坐位,先松解颈部肌肉,拇指在三风 穴上向喉结方向施以点、按、揉等手法,患者仰卧 位, 在廉泉穴上向舌根方向施以点、按、揉等手法; 15 min/ 次,2 次 /d,均以患者咽喉部出现酸麻胀痛 感为效。
三组均每周治疗 6 d,共治疗 3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参照《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 [4] 。痊愈:吞咽困难、 呛咳等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洼田饮水试验 1 级; 显效: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显著改善,洼田饮水 试验 2 级; 有效: 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有所减轻,洼田饮水试验 3 级;无效: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 无减轻,洼田饮水试验 3 级以上。治疗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例数 / 总例数 ×100%。(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藤岛一郎吞 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患者端 坐,喝下 30 mL 温开水,通过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 情况来评定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能顺利地 1 次将 水咽下为 1 级,记 0 分;分 2 次以上咽下,无呛咳 为 2 级, 记 2 分; 1 次性咽下, 但有呛咳为 3 级, 记 4 分;分 2 次以上咽下, 伴有呛咳为 4 级, 记 6 分; 频繁呛咳,无法全部咽下为 5 级,记 8 分,评分越 高则吞咽功能越差。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 分 [5]: 1 分表示不适合任何训练,且不能经口进食, 10 分表示正常摄食吞咽能力,评分范围 1~10, 评 分越高表示吞咽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C 组 治疗总有效率为 93.44%(57/61), 明显高于 B 组的 77.05%(47/61) 和 A 组的 57.38%(35/61), 且 B 组高于 A 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三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藤岛一郎 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洼田饮 水试验评分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三 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 C 组低于 B 组和 A 组, B 组低于 A 组; 三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 评价标准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 C 组高于 B 组和 A 组,B组高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位在咽喉部,病 灶在脑,因肝肾阴虚,阳亢化风,风夹火、夹痰、 夹瘀上扰, 蒙蔽清窍, 神机失用, 咽喉不利而致病, 治以醒神开窍为主。西医认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是由 双侧大脑皮质和皮质脑干束受损, 或者吞咽、迷走、 舌下神经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引起 [6] 。临床以脑血管 病二级预防为主给药,并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但疗 效不理想,考虑原因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强度 不大,舌咽及相关运动神经功能恢复速度较慢或无法激活大脑代偿功能 [7]。
本研究结果显示, C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 B 组 及 A 组, 且 B 组高于 A 组;治疗后, C 组洼田饮 水试验评分均低于 B 组和 A 组, 且 B 组低于 A 组, C 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均高于 B 组和 A组,且 B 组高于 A组。分析原因为,《针灸资生经》 言“廉泉,主舌下肿、难言”,廉泉为局部取穴, 是治疗吞咽障碍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疏理气机、 调舌、生津、利咽之功;风池、风府、翳风为整体 取穴, 是治风之要穴, 与廉泉相配, 具有开窍醒神、 平肝熄风、活血通络、豁痰利咽之功。解剖学可见, 廉泉穴下分布舌下、舌咽和迷走神经,深层分布舌 咽肌群;三风穴下分布舌咽、舌下、迷走和交感神 经的分支以及颈内动脉等重要的神经血管,深层分 布舌肌、咽喉肌和咽缩肌等,通过针刺及按摩以上 穴位,可刺激舌咽肌群的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 促进吞咽反射弧的重塑,激发脑神经代偿功能,从 而促进吞咽神经功能的恢复,穴位按摩、针刺与吞 咽训练三者联合可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提高疗效 和吞咽功能 [8-9]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疗法较多, 目前尚无治疗此病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临床方案,仍 需进一步发掘探索。
穴位按摩与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藤岛一郎吞咽疗 效评价标准评分,以及降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效 果优于单用吞咽训练及针刺联合吞咽训练。
参考文献
[1] 魏媛,李红 . 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4):34-38.
[2] 谢亚青,毛忠南,黄艳能,等 . 特色针刺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探究 [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 32(10): 1975-1978.
[3] 王月霞,余洁明,曾飞,等 . 穴位按摩联合舌操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1): 42- 4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5-137.
[5] 卢鑫,申晓稚,鲁玉婷 . 通关利窍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 35(11): 1403-1404.
[6] 杜鹃, 董超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J]. 西南军医,2012, 14(3): 516-518.
[7] 邓娇,王敏华 . 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研究 [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 9(22): 15-17.
[8] 向连,向凤玲 . 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 [J].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9, 11(2): 86-88.
[9] 罗蕾蕾,吴鸣,范连彬,等 . 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法在脑卒中吞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9,22(6): 839-8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