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应用于交叉配血试验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3 10:57: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应用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需要进行输血的4000例患者,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改良技术与聚凝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比两种配血方式中的配血结果、配血结果不合因素分析。结果在4000例受血者中,共有13例出现较差配血不相和,其中8例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5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经过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4例仅聚凝胺法检测阳性患者抗人球蛋白实验为阴性,1例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测阳性患者抗人球蛋白实验为阳性;在8例两种检测方式均不相合的患者中,其中抗-D抗体3例,抗-E抗体3例,自身抗体2例。4例仅聚凝胺法检测阳性患者为冷凝集素所导致;1例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测阳性患者为抗-K所导致;聚凝胺法检测,假阳性4例,漏检1例,准确度为3995(99.88%),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准确度为4000(100.00%)(2=0.120,P=0.729),差异较小(P>0.05)。结论采用微柱凝胶改良技术能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临床配血,满足临床需求,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柱凝胶改良技术;交叉配血;聚凝胺法

本文引用格式:李大喜.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应用于交叉配血试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162-163.

0引言

在现代医学中,输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为了确保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输血,需要采用能对IgG型不规则抗体进行检出的交叉配血法进行配血。当前临床中常用的配血方式为聚凝胺法与微柱凝胶改良技术两种方式进行交叉配血时实验[1]。为了提高对交叉配血实验的准确性,本次研究针对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应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需要进行输血的4000例患者,其中男性2637例,女性1363例,年龄18~65岁,平均(46.39±4.28)岁。所有血液标本为肝素抗凝。

纳入标准: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年龄18~65岁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血液疾病患者;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慎重研究,最终对本次研究表示同意。同时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进行充分了解,并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聚凝胺法:在主侧管内加入供血者3%红细胞悬液1滴以及受血者血浆2滴,待将其混匀后,将其放入离心机内并进行1500 r/min为期1 min的离心,并采用肉眼对结果进行观察。若为出现凝集,则在试管中加入低离子介质0.6 m L,待混匀后静置1 min;每管添加聚凝胺溶液2滴,待混匀后将其静置15 s,并进行1500 r/min为期1 min的离心,随后倒出上清液。随后将试管进行轻摇,采用肉眼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若无凝集则无需继续试验,若出现凝集则添加2滴复悬液,将其摇匀后,采用低倍镜进行观测,若出现红细胞凝集则判定为阳性,若无红细胞凝集则判定为阴性[2]。

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在交叉配血试验主要操作流程是:①仪器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型号:烟台艾德康AISEN170),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国械注准20153400080)由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提供;②主先滴加受血者血浆(抗体),后滴加献血者5%的红细胞低离子悬液(抗原);③次侧先滴加献血者血浆(抗体),后滴加受血者5%的红细胞低离子悬液(抗原),这是改良试验的关键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使得抗原抗体充分反应,避免因红细胞悬液自然沉降出现假阴性、双群以及拖尾等现象;④加样完成后,进行离心,最后判读结果[3]。

抗人球蛋白法:当以上两种检测结果不合时,则采用抗人球蛋白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方式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交叉配血结果。

两组较差配血结果不合的原因分析。观察两组交叉配血检测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比较交叉配血结果


在4000例受血者中,共有13例出现较差配血不相和,其中8例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5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经过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4例仅聚凝胺法检测阳性患者抗人球蛋白实验为阴性,1例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测阳性患者抗人球蛋白实验为阳性,见表1。


\
 

2.2两组较差配血结果不合的原因分析

在8例两种检测方式均不相合的患者中,其中抗-D抗体3例,抗-E抗体3例,自身抗体2例。4例仅聚凝胺法检测阳性患者为冷凝集素所导致;1例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测阳性患者为抗-K所导致,见表2。

\



2.3两组比较较差配血结果

聚凝胺法检测,假阳性4例,漏检1例,准确度为3995(99.88%),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准确度为4000(100.00%)(2=0.120,P=0.729),差异较小(P>0.05)。

3讨论

微柱凝胶技术是近几年在张家口市几家三甲医院应用交叉配血试验的新项目,主要是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可靠保障。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操作都以试剂厂家或仪器厂家提供的操作说明作为该法的操作规范,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多家医院发现应用试剂厂家或仪器厂家进行操作后,出现诸多检验结果难以判读的现象,经查阅《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输血技术》等多种资料,均未对微柱凝胶技术操作步骤进行详细阐述,通过与各大医院(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张家口市二五一医院,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家口市中心血站)输血科沟通、学习,究其原因为试剂厂家或仪器厂家提供的试验操作步骤不详细、不规范。鉴于此,怀来县医院检验科血库在学习上级医院改良经验的基础上对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改良,通过校验对比后发现“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减少了假阴性及误诊的发生率[5-6]。

本次研究中针对微柱凝胶改良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并取得以下结果:在4000例受血者中,共有13例出现较差配血不相和,其中8例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5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经过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4例仅聚凝胺法检测阳性患者抗人球蛋白实验为阴性,1例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测阳性患者抗人球蛋白实验为阳性[7-8];在8例两种检测方式均不相合的患者中,其中抗-D抗体3例,抗-E抗体3例,自身抗体2例。4例仅聚凝胺法检测阳性患者为冷凝集素所导致;1例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检测阳性患者为抗-K所导致;聚凝胺法检测,假阳性4例,漏检1例,准确度为3995(99.88%),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准确度为4000(100.00%)(2=0.120,P=0.729),差异较小(P>0.05)。因此,我们认为,虽然两种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相比差异较小,但是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却能做到交叉配血实验准确率100.00%,因此,微柱凝胶改良技术对受血者交叉配血有着更高的准确率[9-10]。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对受血者交叉配血的准确率,应当采用微柱凝胶改良技术或多种方式进行联合配血,最大程度的确保对受血者交叉配血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建锋,张琼.不同标本及处理方式对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1):81-83.
[2]巩戎.不同标本及处理方式对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恤试验结果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29(4):58-60.
[3]Yuan-Jie Wang,Jia-Rui Liu,Yong Liu.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the electronic cross-matching of blood in mainland Chin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volving cross-matching of 40,228 blood samples[J].Medicine,2019,98(35):e16703.
[4]陈蕊,屈柯暄,刘建香,等.探讨凝聚胺试验与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方法对儿童输血安全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1):9-10.
[5]梁周侠,郭格丽.微柱凝胶法在直抗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8,69(8):160-162.
[6]Ding QL,Chen BL,Qiu F.Bl ood Transfusion S ele ction i 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Producing Class Antibod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hinese Association of Pathophysiology,2017,25(4):1208-1211.
[7]林晓霞,庞文英,陆慧.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中的效果及优势[J].智慧健康,2019,5(23):55-57.
[8]杨光,刘自强,吴艳红,等.3种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剂卡的检测差异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2019,45(1):42-43,61.
[9]Wu G,Duan YH.Positive Distribution Rate of Coombs Tes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and Its Effect on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hinese Association of Pathophysiology,2018,26(1):223-227.
[10]张杏,闫广丽.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应用比较[J].养生保健指南,2019,18(14):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7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