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轻型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9 11:52: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所有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均处于13-15分区间内,再选取同时期入院的患者家属或其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5、7、14 d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象进行血清Tau含量检测,伤后6个月利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结果TBI组患者伤后1、3、5、7、14 d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健康人员,(P<0.05);根据TBI组患者预后不同时间段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8例)及预后良好组(52例),其中预后不良组不同预后时间段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不同预后时间段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Tau蛋白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轻型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轻型颅脑损伤;血清Tau蛋白;损伤程度;预后相关性

本文引用格式:王祥,杨代明,雍成明,等.轻型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81-282.

0引言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临床常见脑组织器质性损伤,通常由外力作用于头部而产生,临床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治愈困难,后遗症较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1-2]。本次试验选取60例轻型颅脑损伤(TBI)患者与同数量健康人群血清Tau蛋白含量进行对比,探究轻型颅脑损伤(TBI)后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参考。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轻型颅脑损伤(TB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患者均来自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外科病房确诊为轻型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入组条件[3]:①符合轻型颅脑损伤(mTBI)诊断标准,②入院时GCS评分为13-15分。③选择保守治疗、未接受输血,④受伤72小时内入院,⑤无其他部位严重创伤,⑥患者神经及言语功能正常,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完成本次试验。再选取同时期入院的患者家属或其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组条件[4]: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无差异,②无任何精神疾病、严重躯体疾患,④具有正常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⑤知情同意。

1.2方法。于mTBI发生后第1、3、5、7、14 d采集受检者静脉血5 mL,健康对照组仅采集一次静脉血,取血清置于专用试管中储存于低温环境中。检测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内容包括患者血清中的Tau蛋白(磷酸化、非磷酸化)的含量[5]。操作严格遵循试剂盒及我院检验科相关标准,吸光度指标采用酶标仪检测,完成标准曲线的绘制,计算血清Tau蛋白的浓度。

1.3观察指标。伤后6个月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采用COS法及SF-36健康量表,其中根据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3分)和预后良好组(4-5分)[6]。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等8个领域,总分设定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预后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选取统计学信息软件SPSS 21.00,将实验收集数据进行统一录入,集中处理,其中,将%判定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将(±s)判定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以P值作为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TBI后血清Tau蛋白含量变化情况。TBI组患者伤后1、3、5、7、14 d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TBI组不同时间段下患者血清Tau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根据TBI组患者预后不同时间段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8例)及预后良好组(52例),其中预后不良组不同预后时间段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见表2。

2.3对比TBI组不同时间段下生活质量。预后良好组患者不同预后时间段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见表3。

\

 
跟表2和表3进行Tau蛋白与生活质量的线性相关性分析,线性相关系数r=0.781,相关系数统计推断t=6.991,P<0.05,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3讨论

目前临床中将创伤性颅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指轻度的脑挫裂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者)、重型(指广泛的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与特重型(指重型中更急更重者)。轻型创伤性脑损伤是指外部力量作用于头部导致的急性脑损伤,其临床症状具体有以下表现:①意识模糊或丧失、定向力障碍不多于30分钟;②逆行性遗忘不长于24小时;③短暂的神经功能异常如局灶症状、体征、癫痫。伤后30分钟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3-15分。

Tau是一种人体内的微管结合蛋白,能够对神经轴突起到稳定的效果,常表达于机体神经元内,也有部分Tau扩散至脑脊液(CSF)当中,人体脑内淋巴调节系统及血液对其清除效果较差,仅有少部分酶具有降解tau蛋白的作用。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而言,神经轴变形能够对神经元中Tau的释放起到刺激作用,并被截短并磷酸化,进而导致近端轴浆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中的tau蛋白大量聚集。但神经元轴索变性和缠结将导致总tau浓度(T-tau)和磷酸化tau(P-tau)水平的异常。

慢性创伤性脑病(CTE)是由反复的头部损伤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通常为行为表现、情绪表现及思维特征异常,病情潜伏期较长,可能在受伤8-1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病,但其病情随着时间的发展将逐渐恶化,导致病程后期痴呆的风险较高,常见于长期处于剧烈对抗性的运动中,例如篮球、足球、橄榄球等,此外,突发性的脑部击打也可能引起CTE疾病,有相关统计显示:CTE在具有头部创伤性疾病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30%。人体在受到突发性的脑损伤时,神经元将发生一系列的死亡崩解,Tau蛋白将被降解后被释放进入脑脊液中,此时患者的脑血管屏障因损伤而被破坏失效,人体Tau蛋白的浓度将明显提高,因此,临床应用血清Tau蛋白的检测来判定颅脑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7-8]。在本次研究中:TBI组患者伤后1、3、5、7、14 d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健康人员(P<0.05);根据TBI组患者预后不同时间段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8例)及预后良好组(52例),其中预后不良组不同预后时间段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不同预后时间段下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Tau蛋白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轻型急性颅脑损伤(TBI)后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对TBI后患者病例生理情况进行反馈,对临床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进,郭义君,童武松,等.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血清Tau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2(8):536-538.
[2]乐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分别治疗颅脑损伤(重型)的疗效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8):84.
[3]毛忠祥,肖瑾,王卫红,等.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记忆受损与血清Tau蛋白的关系[J].安徽医学,2018,39(6):650-654.
[4]郑国强.血清Tau蛋白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8,39(8):1193-1196.
[5]Kimbra Kenney,Bao-Xi Qu,Chen Lai,et al.Higher exosomal phosphorylated tau and total tau among veterans with combat-related repetitive chronic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Brain Injury,2018,32(10):1276-1284.
[6]李瑞力.P-tau蛋白在颅脑损伤及相关神经退行性病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8):889-892.
[7]彭伟,任民.脑外伤患者血清中Tau、8-iso-PGF2α含量与神经损伤及氧化应激程度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6):2285-2288.
[8]许常林,张广华,巨虎,等.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段血清中Tau蛋白浓度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17,38(2):243-2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