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鼓室成形术后新鼓膜形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行鼓室成形术患者50耳,48耳给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其余2耳给予鼓室完璧式成形术,评价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新鼓膜变化情况,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纯音测听检查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2周移植鼓膜有新生血管表面存在较多渗出液,术后1-3个月,新鼓膜和新生血管生长修复,4-6个月,48耳新鼓膜耳形完整,色泽改善,6耳存在鼓膜内线、听力波动等类型,6个月至2年,5耳存在一定的萎缩,2耳鼓膜萎缩透明,1耳再次穿孔;在纯音测听检查方面,手术后患者气导听阀、骨气导差情况明显更好(P<0.05);在并发症方面,术后4耳继发穿孔,3耳鼓膜表面出现珠光瘤,1耳鼓室再感染,7耳乳突腔存在较多痂皮必须要给予清除处理。结论早期鼓膜穿孔会出现有新鼓膜下边缘裂隙等表现,新鼓膜穿孔以及移植成活主要受到鼓室及咽鼓管谷口黏膜病变等影响,在鼓室通气改善以及增强听力方面咽鼓管导管吹张属于有效措施,术后3个月左右新鼓膜形态逐渐稳定。
关键词:鼓室成形术;新鼓膜;形态变化;影响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吉友法.鼓室成形术后新鼓膜的形态变化与影响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159-160.
0引言
当前临床上在慢性中耳炎治疗方面以外科治疗方式为主,以不同类型鼓室成形术为基础,衍生出多种类型鼓膜移植材料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取得非常好效果。鼓膜移植后声音传递效果和成活率等与手术过程中在鼓膜穿孔处理、咽鼓管功能等密切相关,术后不同阶段鼓膜移植形态变化各不相同[1]。本文选择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鼓室成形术后新鼓膜形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行鼓室成形术患者50耳,男28耳,女22耳;年龄14-65岁,平均(42.3±3.7)岁,其中36耳为慢性胆脂瘤中耳炎,14耳为慢性非胆脂瘤中耳炎。
1.2方法。48耳给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其余2耳给予鼓室完璧式成形术。术中共发现46耳咽鼓管通畅,2耳咽鼓管狭窄,2耳咽鼓管鼓室口阻塞,手术处理后可顺利通过1 mm特氟隆管。46耳中,5例给予咽鼓管吹张处理,4耳咽鼓管异常者,3例给予咽鼓管吹张处理。
1.3观察指标。评价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新鼓膜变化情况,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纯音测听检查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鼓膜形态。术后2周抽出外耳道填塞的纱条,经明教海绵清除,移植鼓膜有新生血管,表面存在较多渗出液。术后1-3个月,新鼓膜和新生血管生长修复,新生血管多长于新鼓膜后上部,新鼓膜前缘位置血管出现较晚,颜色淡,色泽浑浊,呈正常鼓膜形态。4-6个月,48耳新鼓膜耳形完整,色泽改善。6耳存在鼓膜内线、听力波动等小型,可能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处理,5耳症状有明显改善,1耳症状未改善。6个月至2年,5耳存在一定的萎缩,2耳鼓膜萎缩透明,1耳再次穿孔。
2.2纯音测听检查情况。手术前患者纯音测听检查,气导听阀、骨导听阀、骨气导差分别(50.6±10.2)、(20.9±6.1)、(27.4±9.7),手术后患者纯音测听检查,气导听阀、骨导听阀、骨气导差分别(27.9±8.1)、(20.8±6.3)、(7.1±2.0),手术后患者气导听阀、骨气导差情况明显更好(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3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后4耳继发穿孔,3耳鼓膜表面出现珠光瘤,1耳鼓室再感染,7耳乳突腔存在较多痂皮必须要给予清除处理。
3讨论
鼓室成形术中,鼓膜缺损修复属于最后环节,新鼓膜是否成活对上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新鼓膜植入需要给予游离移植处理,必须要保证营养供应,有相应支撑[2]。因此,新鼓膜的成活率和听力不仅受到新鼓膜固定和移植床接触情况影响,同时还与鼓室病变程度以及处理方式等密切相关。
本文观察不同时期新鼓膜术后变化情况,早期患耳前下边缘裂隙在术后鼓膜穿孔中占有较大比例,认为与早期新鼓膜穿孔密切相关,同时可能受到早期新生血管在新鼓膜后上部生长以及前边缘新生血管生长等影响[3]。因此,手术过程中必须对鼓膜穿孔前边缘移植床准备等有足够重视,做好移植组织的固定和放置。后期新鼓膜萎缩和再穿孔有较多因素,主要受鼓膜参与边缘机化以及外耳道后壁血供等影响,手术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对患者外耳道后壁皮瓣的损伤,注意外耳道底壁皮肤保护,避免新鼓膜血供受到影响。当前临床上在新鼓膜萎缩治疗方面尚未有有效措施[4]。
另外,鼓室黏膜病变以及咽鼓管鼓口病变与术后新鼓膜变化有密切联系,必须要注意咽鼓管的处理,术中咽鼓管探查方面以是否可通过特氟隆管为标准,实现对咽鼓管狭窄和阻塞的有效预防,尤其做好咽鼓管鼓口病变等患者随访,明确咽鼓管功能不良等影响。中耳感觉神经末梢容易受到慢性炎症以及手术等影响,少数患者在鼓室负压和鼓膜内陷放麦缺乏敏感性。部分新的鼓膜存在曲率等变化,鼓膜充血,内陷征判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临床上在患者听力水平评估方面可结合术前中耳病情以及听骨链重建类型分析考虑,以此衡量咽鼓管功能。当前临床上将咽鼓管吹张作为一项常规性治疗措施,术后2-3个月后行咽鼓管吹张,不宜过早。有研究发现,鼓室负压问题,给予微针穿刺鼓膜充气,同样可以取得非常好效果。
1耳在术后半年发生新鼓膜萎缩穿孔,给予再修补处理后病症仍未得到解决,给予鼓膜穿孔,搭桥听骨链完整,鼓室粘膜正常,咽鼓管仍存在狭窄,穿孔原因可能为咽鼓管通气不良或者新鼓膜血供异常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有研究发现,改善中耳血供后,使用软骨鼓膜复合物等移植,能够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5]。术后乳突腔近外耳道底部等位置存在肉芽组织,可能受到明胶海绵未彻底清除等影响。本组患者乳突腔上皮未出现严重积聚,可能受乳突腔上皮再生缓慢等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术后2周移植鼓膜有新生血管表面存在较多渗出液。术后1-3个月,新鼓膜和新生血管生长修复,4-6个月,48耳新鼓膜耳形完整,色泽改善,6耳存在鼓膜内线、听力波动等类型,6个月至2年,5耳存在一定的萎缩,2耳鼓膜萎缩透明,1耳再次穿孔;在纯音测听检查方面,手术前患者纯音测听检查,气导听阀、骨导听阀、骨气导差分别(50.6±10.2)、(20.9±6.1)、(27.4±9.7),手术后患者纯音测听检查,气导听阀、骨导听阀、骨气导差分别(27.9±8.1)、(20.8±6.3)、(7.1±2.0),手术后患者气导听阀、骨气导差情况明显更好(P<0.05);在并发症方面,术后4耳继发穿孔,3耳鼓膜表面出现珠光瘤,1耳鼓室再感染,7耳乳突腔存在较多痂皮必须要给予清除处理。
综上所述,早期鼓膜穿孔会出现有新鼓膜下边缘裂隙等表现,新鼓膜穿孔以及移植成活主要受到鼓室及咽鼓管谷口黏膜病变等影响,在鼓室通气改善以及增强听力方面咽鼓管导管吹张属于有效措施,术后3个月左右新鼓膜形态逐渐稳定。
参考文献
[1]陶平.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对化脓性中耳炎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4):112-114.
[2]廖礼兵,翟锦明,陈观贵,等.四种鼓膜修补材料在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刊,2017,52(9):96-99.
[3]郝瑾,陈树斌,李永新.软骨鼓室成形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4):316-320.
[4]杨名保,赵海亮,柴福,等.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的保留骨桥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5):625-628.
[5]杨海弟,高敏倩,熊浩,等.耳内镜下中耳手术及鼓室成形术效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4):403-4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