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旨在用典型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致白细胞减少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减少情况。单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769例,出现白细胞减少321例,发生率为8.52%。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率低。大多发生在用药初期,及时处理,可以恢复正常。抗精神病药物几乎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但这是一种可逆的反应,精神科定期检测血常规对监测病人的疾病变化很有必要。
关键词:典型抗精神病药;白细胞减少;新型抗精神病药
本文引用格式:吕军.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白细胞作用的临床统计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151,154.
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多为D2受体阻断药,其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常见典型药物有奋乃静、硫利达嗪、氯丙嗪、氟哌利多等。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则分为二苯丁基哌啶类、苯甲酰胺类、苯二氮窧类、苯丙异噁唑类亦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舒必利、利培酮、阿立哌唑即属于此类。两类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并没有过度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只是由于其药物有毒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应用,为了验证其对白细胞减少是否有影响和影响程度如何,特在我院精神科选择从2008年起住院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的患者,共计3769例进行临床统计分析,验证在典型和新型精神病药物作用下对白细胞的作用。
在我院住院期间,3769例病人所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后发生白细胞减少321例(占8.52%)。男124例,女197例,平均年龄(35.68±12.27)岁,平均病程(4.52±1.75)年,平均住院日(51.8.2±10.8)d。在该类病人中除精神类疾病外并无其他身体机能方面疾病。用药前血细胞分析中白细胞计数正常,其生化指证如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等均正常。除精神因素外,病人与正常人并无异常。另外选择100例精神病人(筛选条件同上所述)不服用典型和新型药物进行空白对照。
所有病人在用药后每周定期检查血常规1次,同时进行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检查各1次,2个月后改为每15 d检查血细胞分析1次,观察白细胞计数是否在正常范围,若白细胞减少则随时观察病情,每周至少检查血常规2次,同时检查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检查各1次,保证病人白细胞减少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白细胞总数<4×109/L,通常将其减低的临界值定为(4~2.5)×109/L,低于2.5×109/L肯定异常;粒细胞减少症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粒细胞缺乏症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2]。我院所用日产SYSMEX-XS800i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每周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并参加卫生部临检室间质控,均合格。为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选择拥有检验师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严格操作,保证结果真实准确。
在长期的临床试验中,单独使用常规药物如氯丙嗪者598例,平均剂量(298.8±100.6)mg/d,下降82例(13.71%);氯氮平1015例,平均剂量(252.5±111.2)mg/d,下降180例(17.73%);奋乃静321例,平均剂量(12.1±10.2)mg/d,下降25例(7.79%);氟哌啶醇189例,平均剂量(5.8±3.3)mg/d,下降12例(6.35%);舒必利357例,平均剂量(286.8±100.5)mg/d,下降9例(2.52%);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181例,平均剂量(15.1±8.7)mg/d,下降2例(1.10%);维思通1108例,平均剂量(2.5±1.2)mg/d,下降11例(0.99%)。另外选择100例精神病人未服药均无白细胞减少情况发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时间,常规药物最短者在1 d内发生,最长者144 d,平均(30.72±28.32)d。新型药物最短者在7 d内发生,最长者78 d,平均(38.65±25.14)d。凡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者,立即减少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均可一定程度上恢复白细胞数量,若引发重度减少并应用升白细胞药物:(1)利血生20 mg/次,3次/d;(2)维生素B4 20 mg/次,3次/d;(3)叶酸20 mg/次,3次/d;(4)鲨肝醇50 mg/次,3次/d;(5)碳酸锂0.25 mg/次,3次/d。经上述处理,白细胞一般多于1~2周内恢复。在本次试验统计有2例白细胞下降到1.5×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采取严密消毒隔离措施,并肌肉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150 mg/d,于短期内可恢复。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使得其对人体各部位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对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表现为无力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引起紧张综合征,对机体方面的副作用表现为对肝脏、造血系统的影响,多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是较为常见的,也是较为严重的,目前对于此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3]。一种观念认为,精神药物使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由变态反应引起,也有观点认为是抑制骨髓的造血。典型使用的药物中引发减少的是氯氮平,对于氯丙嗪、氟哌啶醇、氟西汀、舒必利、利培酮、万法拉辛引起白细胞减少也有报道。而维思通、阿立哌唑等新型抗精神病药引起白细胞减少鲜有报道[4]。由于白细胞的减少会引起机体免疫力降低,危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故在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中,慎重选择药品更成为重中之重,这更决定了选择抗精神病类药物应该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本次试验中,无论是典型抗精神病药还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都使白细胞下降,但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无论程度还是病程长短都较前一类药物小得多。在常规复查中发现93.60%的白细胞减少的病人因白细胞减少轻微无明显症状,亦无明显诱因,但还是有一些病人在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后引发白细胞减少,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白细胞的减少直接引起人类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所以控制白细胞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这更显示出我们精神科要将病人的血细胞分析做为必检项目[5],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血常规,特别注意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如果其发生减少应及时发现处理,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停药。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更需时常与临床沟通,出现异常数据,应尽早通知临床医生,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2]徐涛,王荣廷.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3]黄业涛,齐金秋,陈艳.22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4):673-674.
[4]蔡成才.药物性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12,7(4):423-425.
[5]张喜花,汤新昌,刘庆林.抗精神病药物联用导致白细胞改变78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5):301-3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