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VTE预防策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人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入院进行治疗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两组分别实施常规预防策略和VTE预防策略。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预防策略后的情况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从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情况看,两组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数分别为3、2例与6、5例,两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分别为10.4%、22.9%,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数少于对照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从两组患者预防效果满意度看,两组患者对预防效果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的患者数分别为26、19、3例与22、19、7例,两组患者预防效果满意度分别为93.75%和85.4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预防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人群,采用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策略,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提升了预防效果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VTE预防策略;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王宗英,田苗.VTE预防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人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163,165.
0引言
VTE是指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由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DVT)两种类型组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具有长期缺氧、吸烟、肢体长时间活动受限及高发感染情况等VTE高危风险因素,致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肺血栓栓塞(PTE)和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发病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为做好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PTE)和深静脉血栓(DVT)的工作,我科选取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人群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确诊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分别实施常规预防策略和VTE预防策略。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1-65岁,平均(60.3±3.6)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6±1.5)年;对照组48例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55-69岁,平均(61.6±2.4)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8.3±1.3)年。从年龄、性别、病程方面,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选取患者的标准:患者年龄51-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排除患有合并肝、肾等严重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预防策略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策略。对照组患者实施预防抗凝治疗,进行抗感染、平喘及吸氧等基础治疗,患者入院后即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每天进行1次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剂量为2000AXaIU。
1.2.1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实施检查和观测方法。当患者疑似有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形成时,对患者下肢静脉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当患者疑似有肺血栓栓塞(PTE)形成时,对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应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即每天进行一次那屈肝素4100U治疗。使用抗凝剂前常规评估出血风险。如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未有血栓形成,建议患者开展肢体活动,做踝泵运动,穿弹力袜等。避免长时间久坐,并在患者床头贴上高风险警示牌,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告知患者自身存在的高风险情况,并让患者签下高风险告知书。将评估好的高危风险结果反馈给医生,按医生嘱咐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凝治疗,必要时可做充气压力泵等准备[1]。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迹象,则严密监测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监测患者下肢周径、四肢动脉搏动、颜色皮肤温度等指标,将极高危风险警示牌贴于患者床头,将评估好的极高危风险结果反馈给医生,并按医嘱在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基础上,加强专项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工作。
1.3指标与观察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血栓栓塞(PTE)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的深静脉血栓血管充盈情况,如缺损或阻塞情况。采用科室通用的调查问卷,对预防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分数高于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用(n,%)分别表示计数资料,采取2,两组患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肺血栓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PTE)、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数量及发生率分别为5例和1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例和22.9%,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效果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效果非常满意、满意的患者数量及满意度分别为45例和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例和85.4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处于急性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患者,其肺功能呈持续恶化趋势。又由于患者本身免疫力与防御能力呈下降状态,易引发患者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2]。静脉血栓栓塞VTE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有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的风险。所以为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长时间卧床等原因,其纤维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易在深静脉血管内形成凝块,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当深静脉血栓发生脱落情况,血栓会随血管流向流入肺动脉,造成肺血栓栓塞情况,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3]。所以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患者,加强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防止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数分别为3、2例与6、5例,两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分别为10.4%、22.9%,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数量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从两组患者预防效果满意度看,两组患者对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效果非常满意、满意的患者数量分别为45例与41例,两组患者预防效果满意度分别为93.75%和85.4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预防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风险人群,采用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策略,对预防肺血栓栓塞(PTE)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同时,也提升了预防效果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孙明玲,王蕾,等.恶性血液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5(04):202-203.
[2]李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栓塞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2):196-198.
[3]梁立荣,张竹,王虹,等.北京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及预防情况[J].中华医学杂志,2013,(30):222-2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