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措施及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5 16:24: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合理的急诊抢救措施对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急诊抢救方式,实验组实施系统急诊抢救措施,对比两组抢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的抢救成功率(P<0.05);入院时刻实验组MBP、HP与SPO2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严重多发伤伴创新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科学的急诊抢救措施可提高救治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

本文引用格式:江智恒.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措施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50-51.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事业及建筑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各种原因所致创伤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创伤严重的患者,因病变严重,这使得此类患者常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这一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按照,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急诊抢救措施,通过科学的抢救让患者的残疾率及死亡率降低[2]。本研究中,具体探讨了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学》[3]中关于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的相关诊断标准,并且患者也对研究知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组如下:实验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9-70岁,平均(52.6±2.3)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6例,高空坠落致伤14例,重物砸伤12例,其他原因致伤8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1岁,平均(52.2±2.2)岁;交通事故致伤15例,高空坠落致伤15例,重物砸伤11例,其他原因致伤9例。一般资料上对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复苏抢救方式,主要在入院先全面且系统的对患者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监测心率、呼吸、脉搏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给予患者及时的吸氧及输液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呼吸道通畅,在吸氧的时候需控制氧浓度在40%左右,氧流量维持在6-9 L/min。在初步复苏后实施以止血及控制感染为主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病情稳定后行确定性手术。实验组采取系统的急诊抢救措施,具体如下:针对出现心脏骤停患者予以心肺复苏,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控制液体复苏,控制收缩压在90 mmHg左右,并微量泵入多巴胺5-20μg/(kg·min)。对重症患者需予以持续的复苏并输注血浆,采取各种复温措施来恢复热平衡,采取各种复温措施恢复热平衡,先快速的将患者湿冷衣物除掉,将全身擦干并让患者躺在复温毯,控制机体目标温度在37℃左右,并将棉被盖上,采用内置温度探头监测直肠体温。初步复苏后开展以止血及控制感染为主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手术时间控制在90 min左右,术毕将患者送至ICU,继续复苏与生命器官支持,病情稳定实施确定性手术。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心率稳定<100次/min,血压收缩压≥90 mmHg,四肢温暖为显效;心率在100-140次/min,血压收缩压在70-90 mmHg,四肢出现温暖趋势为有效;心率>140次/min血压收缩压<60 mmHg,四肢冰凉。(2)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刻的平均血压(M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水平。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抢救指标。实验组在各项抢救指标上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3讨论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及出行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各种原因所致多发伤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4]。严重多发伤发病后病情严重,这使得患者常容易合并失血性休克这一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会引起一系列的器官紊乱情况,如此给患者及家属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需予以患者科学且有效的急诊抢救。

具体在对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上,及时的输血及输液是治疗的关键,在抢救患者的时候,及时的为患者输注多巴胺是关键的措施[5]。在多巴胺的输注上主要是采取微量泵入的方式,借助多巴胺刺激多巴胺受体功能的作用,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及扩张肾脏、胃肠等器官血管,缩短低血压损伤所致内脏损伤情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输注多巴胺后,还提倡早期予以患者扩容、促血管活动药物及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等,其中扩容主要是考虑到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者的病情严重且失血量较大,因此需要及时的建立静脉通路,借助快速的补液以实现有效扩容,如果情况紧急还可借助代血浆进行复苏[6]。此外借助科学的抗感染及支持治疗以预防抵抗力下降所致感染情况,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在病情稳定后再予以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这可以起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中,分别比较了应用常规复苏抢救方式、系统急诊抢救措施对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显示在治疗的总有效率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在入院后的各项指标上实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也表明系统的急诊抢救措施对患者的抢救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针对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及时的予以科学且系统的抢救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抢救的效果,且改善患者入院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忠宝.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与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6(13):75-77.
[2]黄仁春,周世泰,马飞.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严重多发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9):28-32.
[3]吴昊,高平发,王青.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4(23):55-56.
[4]张宪超.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重症监护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36(9):48-50.
[5]祝各亮,李琴.重症监护室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7,6(15):79-80.
[6]王慧峰.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疗效观察[J].蛇志,2017,35(3):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0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